成语大全网 - 四字成语 - 假途灭虢成语?

假途灭虢成语?

带假的成语

1、半真半假

成语拼音:bàn zhēn bàn jiǎ

成语解释:一半真情;一半假意。不是完全真实的。

成语出处:元·范居中《金殿喜重重·秋思》套曲:“我这里千回右转自彷徨,撇不下多情数桩。半真半假乔摸样,宜嗔宜喜娇情况,知疼知热俏心肠。”

2、假痴假呆

成语拼音:jiǎ chī jiǎ dāi

成语解释:装傻;假装糊涂

成语出处:《海上花列传》第48回:“我有要紧事体请耐来,啥个假痴假呆!”

3、假手于人

成语拼音:jiǎ shǒu yú rén

成语解释:假:借。借助别人的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指凭借别人的力量办事。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庞淯传》裴松之注引皇甫谧《烈女传》:“今虽三弟早死,门户泯绝,而娥亲犹在,岂可假手于人哉!”

4、弄假成真

成语拼音:nòng jiǎ chéng zhēn

成语解释:弄:耍弄。本来是假意做作;结果竟成了真的。

成语出处:宋 邵雍《弄笔吟》:“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输勤。”

5、假人辞色

成语拼音:jiǎ rén cí sè

成语解释: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待人。

成语出处:吴祖光《闯江湖》第二幕:“老钱柜子很少这么假人辞色。”

假途灭虢隐隐含的历史成语

在历史上,假道伐虢也经常为一些人所仿效,而成为强兼弱、大吞小过程中所惯用的策略手段。比如公元963年,北宋赵匡胤“假道荆湖”,袭占荆、湖,并灭南平、武平两地割据势力,就是显著一例。当然,此战中所反映的 唇亡齿寒 的另一层道理,也为后世弱国联合以抗击强国的斗争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假途灭虢的成语典故

出 处:《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吕氏春秋》亦有记载

示 例:此乃“~”之计也。虚名收川,实限荆州。(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

典故简介

春秋初期,晋国传至献公,积极扩军,拓展疆土。晋献公为了夺取崤函要地,决定南下攻虢(国都上阳,今河南陕县境),但虞(今山西平陆北)邻虢的北境,为进攻虢的必经之途。晋献公害怕二国联合抗晋,遂采用大夫荀息各个击破之计,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机灭虞。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晋献公派荀息携带美女、骏马等贵重礼品献给虞公,请求借道攻虢。虞公贪利,又被荀息花言巧语所迷惑,遂不听大臣劝阻,不但应允借道,还自愿作攻虢先锋。

当年夏,晋虞联军攻下虢国重镇下阳(今山西平陆境),使晋控制了虢虞之间的要道。二十二年,晋又故计重演向虞借道。宫之奇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明虢、虞地理相连,利害攸关,虢亡虞必亡,劝虞公绝不能答应借道。但虞公认为:晋、虞是同宗,不会相欺,拒不听劝。十月十七日,晋军围攻虢都上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区青龙涧河北岸的李家窑村)。十二月初一破城灭虢。后晋班师暂住虢国休整。晋军乘虞不备,发动突然袭击,俘虞公,灭其国。虢、虞亡国的惨痛教训,使后世加强了弱国联合抗击强国的思想。

这次战争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却揭示了军事斗争的一些重要规律,给后世留下重要的启示和教益。

《吕氏春秋》:

晋献公想攻打虢国,但去虢国需从虞国经过。于是就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荀息说:“请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这样去请求借路,虞公就一定会同意。”晋献公说:“垂棘之璧是先君传下来的宝贝;屈地所产的良马是我的坐骑。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借给我们路,那可怎么办?”荀息说:“这情况不会出现,他们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就一定会借路给我们,再说了,把垂棘之璧屈地产的良马送给虞国,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有什么好担忧的呢?”晋献公就同意了,派荀息把屈地出产的良马作为礼物,再加上把垂棘之璧送给虞国,以借路攻打虢国。虞公一看宝玉和骏马,就一口答应了荀息。宫之奇劝虞君说:“不能答应呀,虞国跟虢国,就像车牙跟车辅,车牙依赖车辅,车辅也依赖车牙,这正是虞虢相依的形势。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唇齿相依的来历)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怎么能借路给晋国呢?”虞公不听宫之奇的话,把路借给了晋军。荀息带兵消灭了虢国。再回军又消灭了虞国。荀息拿着玉璧牵着骏马回来向晋献公报告。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年龄稍微长了一点。”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

原文: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皁而着之外皁也。君奚患焉?』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于虞而伐虢。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吕氏春秋》

详细简介

《左传·僖公五年》记载: 晋国 向 虞国 借路去攻打 虢国 ,在灭 虢 后的回师途中,把 虞国 也灭了。后以“假途灭虢”泛指以向对方借路为名行灭亡对方之实的计谋。《三国演义》第五六回:“ 玄德 又问如何。 孔明 曰:‘此乃假途灭 虢 之计也,虚名收 川 ,实取 荆州 。’” 明 杨慎 《滇载记》:“杀虎子而还喂其虎母,分狙栗而自诈其狙公,假途灭 虢 ,献璧吞 虞 ,金印玉书,乃为钓鱼之香饵。”

战争背景

这次战争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却揭示了军事斗争的一些重要规律,给后世留下重要的启示和教益。春秋初期,诸侯并立,兼并无已。位处中原地带的晋国,在这场弱肉强食的大混战中不断兼并征服小国,势力迅速崛起。晋献公在位期间,又把其南面的两个小国——虢国和虞国预定为吞并的目标。

可是,晋国要顺利实现这一目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虢、虞两国虽然地狭人稀,国力弱小,但却是同姓毗邻,结有同盟。晋国同其中任何一国开启战端,都意味着要同时和两国之师相抗衡。如何拆散虢、虞两国的同盟关系,使自己避免陷于两线作战,这乃是晋国在吞并两国军事行动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终于,晋国大夫荀息想出了一条一箭双雕的妙计:即用厚礼重宝贿赂收买虞公,拆散虢、虞之间的同盟,向虞国假道攻打虢国,待虞国中计、虢国败亡后再图后举。晋献公听了荀息这一献计后,认为计谋很好,但是还存在有一定的顾虑,一是有些舍不得自己的珍宝,二是忌惮虞国那位贤臣宫之奇会揭穿晋国的用心。针对晋献公的犹豫,荀息一一予以妥善的解释,指出送珍宝给虞国,等于是将它暂时存放在那里,迟早还将收回;至于宫之奇,虽有些能耐,但他的意见虞公不一定会采纳,未足为惧。一番话打消了献公的最后顾虑,他决定依照荀息的计谋展开行动。

计谋实现

不久,荀息携带着良马、美玉等奇珍异宝出使虞国。到了那里后,即晋见虞公,献上珍宝,并向虞公正式提出借道攻虢的要求。虞公既贪利收下了良马、美玉,又不敢轻易开罪于晋国,于是便应允晋国军队通过虞国土地去征伐虢国,并表示愿意出兵协助晋国作战。宫之奇认为此事大为不妥,在一旁加以谏阻,但虞公根本听不进去,只是一意孤行,硬朝着晋人的圈套里钻去。

公元前658年夏,晋大夫里克、荀息统率晋国军队通过虞国的土地去攻打虢国,虞公践约派出军队同晋军会师,然后协同晋军展开军事行动。晋军在虞军的积极配合下,进展顺利,很快攻占了虢国的下阳(今山西平陆境),一举控制了虢、虞之间的战略要地,并通过此事进一步摸清了虢、虞两国的虚实,为下一步行动创造了条件。

时隔3年,晋献公又一次向虞国提出了借道伐虢的要求。这时虞国大夫宫之奇更透彻地看清了“假道”背后所包藏的险恶用心。指出“虢国如果灭亡,虞国必然跟着完蛋”。警告虞公“晋不可启,寇不可玩”。力图以虢、虞两国“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劝阻虞国假道于晋。可是虞公利欲熏心,根本不采纳宫之奇的建议,反而以晋为自己的同姓国,必不会害己作理由,又答应了晋国借道的要求。宫之奇见虞国灭亡近在旦夕,为避祸计,便率领族人逃离了虞国。

这次晋献公亲自统军借道虞国攻打虢国,声势远较前一次为大,可见其志在必得。晋军进展迅速,很快兵临虢都上阳(今河南陕县境)城下,加以团团围困。虢国弱小无援,数个月后即为晋军所灭,虢公丑率公族家眷突围奔京师(今洛阳)。晋军随即凯旋回师,行经虞地驻扎时,即乘其不备发动突然袭击,生俘虞公,轻而易举地灭亡了虞国,最终达到了吞并两国的目的。

晋军的胜利,在于它能够做到“必胜之兵必隐”这一点,以借道的假象巧妙掩盖自己各个攻灭虢、虞的真实企图。“兵不厌诈”,晋国君臣深谙此中奥秘,故能确保自己以强击弱、以大攻小战略意图的实现。在行施“借道”这一计谋过程中,晋国君臣还能针对虞公贪利爱财的弱点,诱之以利,迷惑其心智,使敌人始终由自己牵着鼻子走,无所作为。

虞国的失败

虞国的失败,首先是国力、军力远不逮人,故成为晋国敢于觊觎的对象。其次是其最高统治者虞公昏聩庸劣,贪图眼前小利,破坏与虢国的战略同盟关系;又文过饰非,拒纳谏言,终于引狼入室,自取咎殃。第三,与上两点相联系的是,虞国对晋国灭虢后的战略新动向毫无察觉,放松警惕,不作戒备,以至晋军发动突然袭击之时,无暇抵抗,束手就擒。

假道灭虢之战体现了相当丰富深刻的军事斗争艺术,因此受到历代兵家的广泛重视。著名兵书《三十六计》还曾将它立为一计,以概括军事斗争中这样一条重要规律:战争指导者有意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利用敌人贪利、畏怯等弱点,借攻击第三者为由,顺势渗透自己的势力,控制对方。一俟时机成熟,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攻击,一举消灭或制服对手,达到一石两鸟的目的。

在历史上,假道伐虢也经常为一些人所仿效,而成为强兼弱、大吞小过程中所惯用的策略手段。比如公元963年,北宋赵匡胤“假道荆湖”,袭占荆、湖,并灭南平、武平两地割据势力,就是显著一例。当然,此战中所反映的唇亡齿寒的另一层道理,也为后世弱国联合以抗击强国的斗争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三门峡是不是当年的虢国,成语假途灭虢中的虢国

地处豫西黄河之滨的三门峡市,历史上曾经有一个显赫一时的诸侯邦国—虢国。它原是西周时期分封在陕西地区的重要姬姓诸侯国,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弟弟、周武王的亲叔叔。西周晚期,虢国从陕西原封地区东迁到三门峡一带,定都于上阳。它辉煌时,车骑驰骋于大河上下、漠北草原、江淮流域、中原大地、车马所至风云变色、山河震撼;衰败时,骄奢淫逸、穷兵黩武、迷信鬼神,公元前655年被北方的宿敌晋国用计一举灭掉。“假虞灭国、唇亡齿寒”成为其亡国的遗训。并成为著名的计谋大全—“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历史尘封了虢国的故事,使其沉寂了2800多年。人们想了解它,接近它,但由于资料缺乏,文献中的记载过于简略,后世注家又各持一词,所以它的真实情况尤如雾中之花,始终清晰不得。震惊中外的三门峡虢国墓地的发现和发掘,给破解虢国之谜提供了契机,对研究虢国历史及西周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和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也使三门峡人有了虢国墓地及其出土的珍贵文物这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假途灭虢的成语接龙大全

假途灭虢

假:借;途:道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 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拼音]

jiǎ tú miè guó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6回:“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取荆州。”

[例句]

帝国主义者惯于用假途灭虢之计,侵占别国领土,建立殖民地。

[近义]

假道灭虢

假的成语有哪些

代表假的成语

比较常见的有这些:

似是而非sì

shì

ér

fēi

成语解释:似:象;是:对;非:不对。好象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成语出自:先秦·孔子《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

成语简拼:ssef

成语字数:4个字

感 *** 彩:似是而非是褒义词

成语结构:紧缩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

这样,在理论上是似是而非的,而在事实上却也是不可能的事。

恽代英还指出,确有一些青年被"名人前辈"们说的"似是而非的话迷惑住了。

近义词:以假乱真、张冠李戴

反义词:天经地义、不刊之论

成语语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假途灭虢的成语故事(简洁,20字)

假途灭虢成语故事:晋国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晋灭虢后立即灭虞。

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隐含哪三个成语

围魏救赵wéiwèijiùzhào

[释义] 指攻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魏、赵:战国时的国名。

[语出] 《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辨形] 魏;不能写作“味”。

[反义] 围城打援 声东击西

[用法] 用于军事。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连动式。

[例句]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出来抢粮;我们便用~的办法;打他

晋楚更霸 , 赵魏困横 . 假途灭虢 , 践土会盟隐含的成语是什么

围魏救赵wéiwèijiùzhào

[释义] 指攻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魏、赵:战国时的国名。

[语出] 《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辨形] 魏;不能写作“味”。

[反义] 围城打援 声东击西

[用法] 用于军事。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连动式。

[例句]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出来抢粮;我们便用~的办法;打他的县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英译]

假途灭虢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词目 假途灭虢

发音 jiǎ tú miè guó

释义 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出处 《左传专·僖公二属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