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干舌燥解释词语
读音:
[kǒu gān shé zào]
解释:燥:干燥。口舌都干了。形容说话太多,连口水唾液都来不及分泌,口唇干渴,十分难受。
引证:三国·曹植《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例句:任凭他说得口干舌燥,大家依然充耳不闻。
近义:唇焦舌燥 唇焦舌敝
口干舌燥(kǒugānshézào),意思是燥、干。口舌都干了。形容说话太多。出自三国·魏·曹植《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联合式;作谓语、补语;指非常干渴。
典故
形容嘴里干渴、焦炙。《野叟曝言》四回:“素臣自觉口干舌燥。”叶圣陶《小病》:“可是越是失眠越来得厉害,差不多一切的焦躁和乱想都会集中到这上头去。于是口干舌燥,头里岑岑地作响。”老舍《四世同堂》七○:“他们的肚子没有好的吃食,说到口干舌燥的时候又只好喝口凉茶或冷水,所以说着说着,他们的脸上往往发绿,头上出了盗汗,甚至于一阵恶心,吐出些酸水来。”亦作“口干舌焦”。袁静《伏虎记》二回:“指导员跟他平心静气地讲道理,讲得口干舌焦,他还是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