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四字成语 - 关于月亮的成语与中秋节的典故?

关于月亮的成语与中秋节的典故?

关于月亮的成语 月朗风清 月光明朗,微风清爽。形容美好宁静的夜晚。 出自唐朝的《洛神传》:“时月朗风清,旷善琴,遂 取琴弹之。” 月缺花残 比喻美好的事物遭到破坏、摧残。出自唐朝温庭筠《金荃集? 和王秀才伤歌姬》:“月缺花残莫怆 然,,花须终发月终圆。” 风花雪月 原古典文学中常用以作为描写对象的四时景色。现多指诗文堆砌辞藻,内容限于写景言情。比喻风 流场中男女间的恋爱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出自宋朝邵雍《伊川击壤集? 序》:“则何异四时风 花雪月一过乎也?” 水中捞月(水中捉月)(海底捞月): 到水里捞月亮。比喻白费力气,事情根本办不到。出自明朝汤显祖《牡丹亭冥誓》:“虽则似空中 拈花,却不是水中捞月。” 光风霁月 光风:指雨后初晴时的和风;霁月:雨或雪停止后的明月。指雨或雪过后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 比喻人心地光明、胸怀开阔、品格高尚。也比喻和平安宁的社会气氛。出自宋朝丘宗《鹧鸪天》: “陆海蓬壶自有山,光风霁月未应悭。” 众星捧月 天上众多的星星衬托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一个中心,或许多人簇拥一个他们推崇的人。出自 《论语? 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捧月。” 闭月羞花 闭月,也作“蔽月”使月亮躲藏起来,花儿感到羞愧。形容女子容貌极美。出自元朝王实甫《西厢 记》第一本第四折:“则为你闭月羞花相貌,少不得剪草除根大小。” 花好月圆 花正盛开,月亮正圆的时候。比喻美满,祝贺之辞。出自元朝石君宝《曲江池》第一折:“则合这 好花休谢,明月常圆。” 花容月貌 花一样的容颜,月亮似的面貌。形容女子美丽的容貌。出自明朝冯梦龙〈〈醒世恒言〉〉第 25 卷: “那娟娟小姐,花容月貌,自不必说。” 吟风弄月 吟:吟咏。指以风花雪月为题材吟咏写作。指一些作品内容空虚无聊,脱离现实。出自元朝张养浩 《普天乐》:“游山玩水,吟风弄月,其乐无涯。” 近水楼台先得月 靠近水边的楼台可以先看到月光。形容地处近处便可获得优越机会,得到利益。出自宋朝陈义《寺 居》:“楼台近水涵明鉴,草树连空写素屏。” 披星戴月 身披星光月色。形容早出晚归,极端辛苦忙碌。出自元朝无名氏《冤家债主》:“披星戴月,早起 晚眠。” 秋月寒江 秋夜皎洁的月亮,冬天清澈的江水。比喻有贤德的人心地纯洁,清澈不染。出自宋朝黄庭坚《赠别 李次翁》:“德人天游,秋月寒江。” 洪云托月 烘:渲染;托:衬托。原指作画时,云彩以衬托月亮。比喻从侧面加以点染来烘托主体或主题。出 自清朝《金圣叹批<西厢记>》:“先写张生者,所谓画家烘云托月之秘法。” 清风明月 清朗宜人的风,皎洁明亮的月。形容自然景色之美。也比喻高人雅士。出自宋朝欧阳修《会高堂致 语》:“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相人。” 镜花水月 镜中花,水中月。比喻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景象。出自宋朝黄庭坚《沁园春》:“镜里拈花,水中捉 月,觑著无由得近伊。” 日月如梭 梭:织布时牵引纬线与经线交织的工具。太阳和月亮如同穿梭似的来去。形容时间过得非常快。出 自宋朝高登《东溪集? 朱黄双砚》:“日月如梭,文籍如海,探讨不及,朱黄敢怠。” 日月经天 江河行地 经:经过;行:流过。像太阳、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流经大地一样。比喻光明正大,永恒不变, 历久不衰。出自《后汉书? 冯衍传》:“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海河带地,不足以比。” 蹉跎岁月(日月蹉跎) 蹉跎:把时光白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让时间白白地浪费。出自晋朝阮籍《咏怀》第四卷:“娱 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 日积月累 一天天一月月不断地积累。 形容长时间地积累。 《宋史? 乔行简传》 “日积月累, 出自 : 气势益张。 ” 日新月异 新:更新;异: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不同。形容进步发展很快。出自清朝吴趼人《痛史 ? 原叙》:“教授之术,亦采法列强,教科之书,日新月异。” 穷年累月(常年累月) 穷:尽,完;累:积累;穷年:年初到年终,整年,持续几个月。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地接连不断。 形容历时长久。出自《荀子? 荣辱》:“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 峥嵘岁月 峥嵘:山势高峻奇特的样子,引申为不平凡。指不寻常的岁月。出自宋朝廖行之《沁园春? 和苏宣 教韵》:“算如今蹉过,峥嵘岁月,分阴可惜,一日三秋。” 猴年马月 泛指没有指望的未来岁月。 。。。。。。。。。。。。。。。。。。。。。。。。。。。。。。。。。。中秋节的来历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 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 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 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 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 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 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 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 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