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四字成语 - 四字成语木什么成什么不同

四字成语木什么成什么不同

1. 带 木 的四字成语

草木皆兵 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草木俱朽 象草木一样死去,世人并不知道。借喻人一生毫无建树。

草木知威 连草木都知道他的威名。形容威势极大。

寸木岑楼 一寸长的木材同尖顶的高楼比。原意是起点不同就比不出高低,比喻轻重相比必须标准一样。后也比喻差距极大。

大兴土木 兴:创办;土木:指建筑工程。大规模地盖房子。

呆若木鸡 呆:傻,发愣的样子。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登木求鱼 登:攀;木:树。爬到树上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无法达到目的。

独木不成林 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

独木难支 一根木头支不住高大的房子。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

蠹众木折 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灾祸。

诽谤之木 诽谤:引以为谏言;木:木牌。在交通要塞竖立木牌,让人们写上谏言。

风木含悲 比喻因父母亡故,孝子不能奉养的悲伤。

2.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木字开头字母

木本水源

树的根本,水的源头。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

木雕泥塑

用木头雕刻或泥土塑造的偶像。形容人呆板不灵活或神情呆滞。

木鸡养到

木鸡:善斗的鸡,看上去象木头一样呆板。形容功夫到家。

木人石心

形容意志坚定,任何诱惑都不动心。

木已成舟

树木已经做成了船。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木干鸟栖

指鸟栖树上,至树干枯也不离去。比喻行事坚定不移。

木梗之患

比喻客死他乡,不得复归故里。

木公金母

即仙人东王公和西王母。后用于祝寿,比喻庆寿之主人夫妇。

木坏山颓

木:梁木。山:指泰山。颓:倒下。梁木折坏,泰山崩倒。比喻德高望重的人死去。亦作“泰山梁木”。

木落归本

犹言叶落归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本乡。

木讷寡言

木讷:质朴而不善辞令。质朴而不善于说话。

木石心肠

形容人心肠硬,不为情感所动。

3. 木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没有

成语:木本水源

拼音:mù běn shuǐ yuán

简拼:mbsy

解释:木:树的根;源:水的源头。树的根本,水的源头。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

木头木脑 [mù tóu mù nǎo]

[解释] 形容呆板、迟钝。

木人石心 [mù rén shí xīn]

[解释] 形容意志坚定,任何诱惑都不动心。

木讷寡言 [mù nè guǎ yán]

[解释] 木讷:质朴而不善辞令。质朴而不善于说话。

4. 成语什么什么木

成语: 人非草木

拼音: rén fēi cǎo mù

解释: 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同“人非木石”。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七回:“众人道:‘上复观察,小人们人非草木,岂不省的?’”

成语: 行将就木

拼音: xíng jiāng jiù mù

解释: 行将:将要;木:指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

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5. 带木的四字成语有那些

水木清华、缘木求鱼、草木皆兵、入木三分、移花接木、呆若木鸡、行将就木、良禽择木、麻木不仁、木已成舟、枯木逢春、人非草木、朽木不可雕、绳锯木断、古木参天、独木不成林、依草附木、独木难支、木人石心、木本水源、榆木脑袋、榆木疙瘩、圆木警枕、大兴土木、寒木春华、圆孔方木、一草一木、刚毅木讷、墓木已拱、槁木死灰~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O(∩_∩)O,互相帮助,祝***同进步。

6. 怎样分辨成语和四字词语

四字词语是由四个字组成的常用词。

四字词语是指广义的概念,包括成语和非成语,也叫固定词组或自由词组。 四字词组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

它被大量运用于说话、文章里。 自由四字词组不同于固定词组,它们是可以随意拆散,随意组合的。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特点: 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

②意义的整体性。 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

④形成的历史性。 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 ①历史故事。 ②寓言故事。

③神话或其他传说。 ④古典文学作品。

成语是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例如: 言简意赅 勇往直前 相反相成 实事求是 诲人不倦 经年累月 千钧一发 缘木求鱼 削足适履 七手八脚 细大不捐 坐井观天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

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

中国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

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

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

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

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

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成语之所以一般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 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 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 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 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 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 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

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

7. 四个木是什么字

有2种

1,

四个木字guà

2,

四个木(上林下林),这个字读“bbong"(汉语拼音则与蓬peng字相同),意思是“柴槰、柴蓬”,温州山区、海滨一些人家,给小孩子取名字时,经常不是用冷僻字,就是取些比较“腊叶”的字,如四个木字、四个月字、四个日字等等。关于这个“四个木”组成的字,我在读初中时,语文老师在讲“一字值千金”的故事时,曾经提到这个字,说是很早以前,某地两户人家在分山,在确定山界、写分书时,遇到了一个难题,就是"柴bbong(四个木字,音peng蓬)"的"bbong"字不会写。问遍了本地的读书人,都说不会写。于是该两户人家张榜告示:如果有谁认识这个字,帮助写好分书,奖赏一担谷。不久,外地一年轻的穷书生路过这里,看到告示,忙上前说:我认识这个字。主家非常高兴地拿出文房四宝,要求他马上把字写下来。

穷书生连忙提笔写了下来,写好了,把笔一放,解释说:一木是木,二木是林,三木是森,四木不就是“bbong”(音peng蓬)吗?一个字换得了一担谷物外,主家还留他在家里吃饭住宿,并且给了这穷书生许多盘缠,资助他上京赶考。从此之后,“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的古训也就代代相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