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吆喝声的作文咋写
三中全会前,我高中毕业回乡当了农民,栽稻种棉,打场晒粮,整天累得喘不过气来,也没有什么可乐的事情。
可一到中午歇息的时候,村庄上空会飘来一阵阵吆喝声:找头发换针!我会精神一振。哦!“破烂王”来了,然后夺门而奔,去追赶那吆喝人,奏一番热闹。
只见那“破烂王” ,肩挑“货朗担”,满身灰尘,手持波浪鼓,双面摆动,振出“咚咚咚!咚咚咚!”的响声,停留在村中央一棵大槐树下,村前村后男女老少,有的从墙洞里掏出一捉头发,有的从草篓里抓出一团棉球,有的从床底下扒出一双破鞋,蜂拥而止,来到“货朗担”前,或换些针头线脑,或换些糖果食品,或换取几枚硬币。“破烂王”满载而获,挑起担子屁颠屁颠地走了,村庄的人们还在那里交头接耳,欣赏着换取的“宝物”,回过神来望着挑担人远去的背影,意犹未尽,像是期待着另一天的吆喝声…… 改革开放的春天,村民们“包干田”里长出的优质品种小麦,粗壮挺拔,绿遍了田野,我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小通讯:“春风吹得麦苗青”,登在了地区报纸上,被当地新闻干事发现,调到公社从事宣传工作,从而远离了家乡“破烂王”的吆喝声。
事隔几年的一个春节,我回家过年,又是一个中午,我们全家正兴高采烈地喝酒团年,门前突然响起了叮当,叮当的自行车 *** ,还伴随着潇洒悠扬的吆喝声:酒干尚卖我!收——酒——瓶了!父亲慌忙起身,将家里的空酒瓶抱了出去,我随身而跟,还是那个“破烂王”呀!怎么摇身一变丢弃了“货朗担”,手扶闪亮的自行车,后座两边挂着一对“竹编篓”,篓里已插满了“手溜弹”,我忽然意识到了什么?可不,短短几年,村里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父老乡亲们,不仅填饱了肚子,还酒肉穿肠过呢! 眨眼30年,弹指一挥间。前不久,我又踏上了家乡的热土,郁郁葱葱的树木,遮天敝日,掩隐着弯弯的乡间水泥小路,这叫村村通;错落别致的洋楼,佩红挂彩,这叫新农村。
看到这些,我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可意想不到的又是那个“破烂王”的吆喝声,震撼了我!那天,他头戴金黄太阳帽,身穿枣红夹克衫,手握电啦叭,一副“老来俏”模样,还是站在村庄那棵大槐树下,不过身旁已停了一辆“时风”小货车,电啦叭传出高亢激昂的吆喝声;收旧冰箱……旧彩电……旧电脑啦! 从家乡“破烂王”的吆喝声中,你听听!这改革开放30年…。
2. 描写吆喝的作文
近日,学了萧干的《吆喝》一文,里面生动地描写了旧北京各色各样的吆喝声。
读毕,便想写写汕头的叫卖声。汕头是美食之乡,一年四季,常有小贩推着辆小推车走街串巷,嘴里不停地吆喝着。
尤其是在夏季的午后,总有些小贩在街边卖豆花和草粿(龟苓膏)。他们一手拿着个瓷碗,一手拿着根筷子,一边敲着,一边扯开了嗓子喊:“豆花—草粿—冻草粿。”
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声音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叫人听后不禁垂涎三尺。
我放学时总喜欢买上两大碗,一是我买得起,五角钱就能买上一大碗,二是口感很好,而且较卫生。回到家里,撒上一层黑糖,或是淋上一层蜂蜜,拌匀了,便迫不及待地往嘴里送。
清凉爽口,新鲜得很,必超市里卖的罐装得龟苓膏要好吃的多。潮汕音***有八个音,而普通话只有四个音,所以汕头得叫卖声比旧北京得叫卖声更有味。
喊起来,声调高低起伏,却不显得突兀,反而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旧北京得吆喝花样多,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得过程,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
而汕头得叫卖声却不然。汕头得叫卖声永远是那么朴素,简单,单是为了引起过往的人的注意。
经过步行街,或是走过服装店门口时,常常可以听到商贩们热情得叫卖声:“南来北往,深圳香港,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全面降价勿错过!”……叫卖声就像是口头广告一样吸引住过往的人们。常是叫卖声一起,就有行人驻足,向商贩打听一声:“一件多少钱?”若是价格公道,就会欣然地挑上几件满意的衣服,带着商贩“有闲再来”的声音离开。
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服装店门口,甚至会有几个售货员一边拍着手掌,一边吆喝着,招揽生意。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一些小贩不卖力吆喝了。
他们把声音录起来,用高音喇叭放出来。但不管怎么说,汕头的叫卖技术仍未失传。
3. 仿照 吆喝 写一篇作文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曰——春节,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忙忙碌碌…… 正月初一,又是一个快乐的曰子。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争了个第一,因为极想闻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声音真大,四处飞溅,仿佛要把每一个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
在鞭炮声过后,就没有什么好玩的了。还是吃早餐吧,待会儿出去玩一玩! 吃过饭后,我邀几个朋友一起去玩,在街上点燃的爆竹在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漂亮极了,袋里装着父母给的零花钱,甭提多高兴了。
今天的小鸟也出来凑热闹,大概它们心里也很高兴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样样俱全。
看到的大多数是一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数麻辣摊的生意最好: “我要一串年糕!”一个胖孩子叫道。 再去别的地方瞧瞧如何?在一家文具店摊前,我又停下了脚步。
那里有各种玩的东西:飞机模型、望远镜、电动汽车……尽是一些玩的东西。我发现最受欢迎的是那些玩的东西。
在其它地方,我还看见有的在卖气球、手枪、跳绳,有的在卖小吃、点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样样俱全,真是无奇不有。 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
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一饱眼福二饱口福三饱手福了。最为幸运的是那些卖主了,今天可是生意兴隆啰! 真心希望今天全国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快快乐乐,没有烦恼,但千万不要“玩物丧志”哟。
4. 描写吆喝声的作文近日,学了萧干的《吆喝》一文,里面生动地描写了旧北京各色各样的吆喝声。读毕,便想写写汕头的叫卖声。
汕头是美食之乡,一年四季,常有小贩推着辆小推车走街串巷,嘴里不停地吆喝着。尤其是在夏季的午后,总有些小贩在街边卖豆花和草粿(龟苓膏)。他们一手拿着个瓷碗,一手拿着根筷子,一边敲着,一边扯开了嗓子喊:“豆花—草粿—冻草粿。”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声音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叫人听后不禁垂涎三尺。我放学时总喜欢买上两大碗,一是我买得起,五角钱就能买上一大碗,二是口感很好,而且较卫生。回到家里,撒上一层黑糖,或是淋上一层蜂蜜,拌匀了,便迫不及待地往嘴里送。清凉爽口,新鲜得很,必超市里卖的罐装得龟苓膏要好吃的多。
潮汕音***有八个音,而普通话只有四个音,所以汕头得叫卖声比旧北京得叫卖声更有味。喊起来,声调高低起伏,却不显得突兀,反而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
旧北京得吆喝花样多,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得过程,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而汕头得叫卖声却不然。汕头得叫卖声永远是那么朴素,简单,单是为了引起过往的人的注意。
经过步行街,或是走过服装店门口时,常常可以听到商贩们热情得叫卖声:“南来北往,深圳香港,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全面降价勿错过!”……叫卖声就像是口头广告一样吸引住过往的人们。常是叫卖声一起,就有行人驻足,向商贩打听一声:“一件多少钱?”
若是价格公道,就会欣然地挑上几件满意的衣服,带着商贩“有闲再来”的声音离开。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服装店门口,甚至会有几个售货员一边拍着手掌,一边吆喝着,招揽生意。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一些小贩不卖力吆喝了。他们把声音录起来,用高音喇叭放出来。但不管怎么说,汕头的叫卖技术仍未失传。
5. 吆喝作文吆喝就是商人在卖东西时大声的叫卖声.我们刚学完17课〈吆喝〉。
讲的是旧中国的北京,生意人做生意时是怎样吆喝的,我感到很有兴趣。我在上学的路上,路过菜场时,能够听到菜场里传出各种不同的叫卖声——也就是武汉人的吆喝。
“卖黄瓜嘞,我的黄瓜又绿又脆,可以生吃,可以凉拌,维生素多,赶快来买嘞”。“快来买菜嘞,我这里的菜品种繁多,任意挑选,不好包退,还有的。
。”换季节的时候到了,买服装的人吆喝声更巧妙,“走过的,路过的,进来瞧一瞧,看一看,服装大甩卖,大换血,全部打折,价廉物美”,一遍又一遍的从扩音器里传出,不少人还真被他们的吆喝生吸引住了。
但有的商人在吆喝叫卖自己的物品时是有欺骗性质的,我们可千万不能上当受骗。假如,将来我有一天当上了一名商人,吆喝的内容要真实,实在,做到买卖公平,还要讲究招揽生意的艺术性。
6. 仿照 吆喝 写一篇作文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曰——春节,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忙忙碌碌……
正月初一,又是一个快乐的曰子。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争了个第一,因为极想闻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声音真大,四处飞溅,仿佛要把每一个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
在鞭炮声过后,就没有什么好玩的了。还是吃早餐吧,待会儿出去玩一玩!
吃过饭后,我邀几个朋友一起去玩,在街上点燃的爆竹在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漂亮极了,袋里装着父母给的零花钱,甭提多高兴了。今天的小鸟也出来凑热闹,大概它们心里也很高兴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样样俱全。看到的大多数是一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数麻辣摊的生意最好:
“我要一串年糕!”一个胖孩子叫道。
再去别的地方瞧瞧如何?在一家文具店摊前,我又停下了脚步。那里有各种玩的东西:飞机模型、望远镜、电动汽车……尽是一些玩的东西。我发现最受欢迎的是那些玩的东西。
在其它地方,我还看见有的在卖气球、手枪、跳绳,有的在卖小吃、点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样样俱全,真是无奇不有。
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
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一饱眼福二饱口福三饱手福了。最为幸运的是那些卖主了,今天可是生意兴隆啰!
真心希望今天全国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快快乐乐,没有烦恼,但千万不要“玩物丧志”哟!
7. 仿写《吆喝》的作文今天的重庆很难再找到老山城里的吆喝了。听奶奶说,以前的重庆也难得有一,两座楼房,几乎都是平瓦房,所以一大早起来后走街串巷的商贩们到处的吆喝声。在大雾里蒙蒙隆隆的,有时也只能隐隐约约地看见一个肩上搭着担子的背影在大雾中,耳旁传来的是留下的一串吆喝声……
小时候和奶奶一起住,一大早就能听见些“当当?的声响,也不顾不得穿好衣服,就守在门口了。这是卖“麻……汤……”的商贩。“当当”老远就能听见这声音,接着就是商贩的吆喝了.”麻……汤……哦~!”接着又是当当的铁响.吆喝声虽然说不上是雄厚有力,但却是我很是期待,在大清早,这样的吆喝便将正在与周公打交道的我从梦中惊醒,开始了新的一天的生活。
当然,吆喝声对于我们这群孩子来说是和有魅力的,于是大家也都开始模仿商贩们的吆喝,还学得有模有样的。在那时,我们这群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学得最像,要是以后还能去大街小巷的叫卖吆喝,那更是了不起的“大人物”。
我现在和父母住在一起了,也不能听到那熟悉的吆喝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无意听到了楼下传来“当当”的声响。难道是……我立刻放下了手中的笔,跑出了门去。
这,怎么没有人啊?我四顾环视了一下 ,有一个人的背影。“当当”又传来了声响,似乎是从那里传来的。喜出望外的我疾步走上前去,“当当”又是一声,我正想叫住他,随后后又传来了声响“收旧冰箱,旧彩电,洗衣机……”我立刻止住了口,伸回了手。那人似乎觉察到了什么,转过头来看了看我说:“小妹妹,要卖什么?”我遥遥头,走开了。
也许现在很难再找到儿时的感觉了,毕竟时代的发展回改变很多东西,但我们所值得我们去回忆的东西也很多……
8. 《老北京的吆喝》这一篇文章写了吆喝声的哪些特征首先用词要讲究,形容词、动词、感叹词得用的精道,还必须合辙押韵,这样才能吸引人;语调强弱、语句快慢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声音婉转而有穿透力,该干脆的地方决不拖泥带水,转折拐弯的地方要圆滑;更重要的是,唱词的编写还要有想像力,这样才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生活浓重的色彩.比如夏天卖西瓜的吆喝:“吃来呗弄一块尝,这冰人儿的西瓜脆沙瓤儿;三角的牙儿,船那么大的块儿,冰糖的瓤儿;八月中秋月饼的馅儿,芭蕉叶轰不走那蜜蜂在这儿错搭了窝;沙着你的口甜呐,俩大子儿……”这小小的一段唱词简直就是一篇微型文学作品,又是排比,又是比喻,还合辙押韵.即有直白的自夸,又有隐讳的铺垫,每个词都紧紧围绕西瓜的沙甜做文章,层层烘托,没有一句不充满诱惑,听着还不让人烦.打动了买家之后,价格也最终水落石出:“俩大子儿一牙儿”. 另外,叫卖的特点是气得足,句与句之间断气时间不能长,否则就显得零散,口齿要清白,韵味要浓,不能拽着舌头干使劲.唱的时候要合理运用花腔、滑腔、甩腔,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加韵尾,很多时候最后一个词的音调转折最有韵味.要唱就唱有难度的大段词,那才叫过瘾.舌头一翻腔上去就是八度,站稳了之后还要拖出音的渐弱渐强,九曲八回的转折之后再翻一亮腔,最后拉长韵,把整个音都托满了.“一段唱完,心里那叫痛快.”武荣璋先生说. 就像演唱需要配乐,京味叫卖也需要独特的响器.。
9. 吆喝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夏日午后,耀眼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树叶的缝隙撒在四合院里。胡同深处渐渐传来“卖扒糕、凉粉”的清凉叫卖声,韵味悠长,顿时一扫周身乏力,思路豁然开朗……这是一个多世纪前,老北京文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叫卖声也成为很多京味文学作品标志性的场景。虽然它在钢筋水泥主宰的现代都市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但对此的研究却因为稀有而格外珍贵。近日,中国音乐家协会的武荣璋先生总结了北京吆喝的几大特点,以及吆喝声中折射出的老北京人的独特心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代表了一个群体的***性。市井民俗的精神血脉融化在悠扬的叫卖声中,折射出北京人的从容和自信。
市井民俗并不意味着随便,叫卖的用词、用气都讲究。
市井民俗并不意味着随便,小小的一个叫卖,其中也大有学问。
首先用词要讲究,形容词、动词、感叹词得用的精道,还必须合辙押韵,这样才能吸引人;语调强弱、语句快慢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声音婉转而有穿透力,该干脆的地方决不拖泥带水,转折拐弯的地方要圆滑;更重要的是,唱词的编写还要有想像力,这样才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生活浓重的色彩。比如夏天卖西瓜的吆喝:“吃来呗弄一块尝,这冰人儿的西瓜脆沙瓤儿;三角的牙儿,船那么大的块儿,冰糖的瓤儿;八月中秋月饼的馅儿,芭蕉叶轰不走那蜜蜂在这儿错搭了窝;沙着你的口甜呐,俩大子儿……”这小小的一段唱词简直就是一篇微型文学作品,又是排比,又是比喻,还合辙押韵。即有直白的自夸,又有隐讳的铺垫,每个词都紧紧围绕西瓜的沙甜做文章,层层烘托,没有一句不充满诱惑,听着还不让人烦。打动了买家之后,价格也最终水落石出:“俩大子儿一牙儿”。
另外,叫卖的特点是气得足,句与句之间断气时间不能长,否则就显得零散,口齿要清白,韵味要浓,不能拽着舌头干使劲。唱的时候要合理运用花腔、滑腔、甩腔,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加韵尾,很多时候最后一个词的音调转折最有韵味。要唱就唱有难度的大段词,那才叫过瘾。舌头一翻腔上去就是八度,站稳了之后还要拖出音的渐弱渐强,九曲八回的转折之后再翻一亮腔,最后拉长韵,把整个音都托满了。“一段唱完,心里那叫痛快。”武荣璋先生说。
就像演唱需要配乐,京味叫卖也需要独特的响器。
光会唱也算不得行家,“没有响器的叫卖就像炒菜里面不放盐”。叫卖不能光扯着嗓子喊,需要配上不同的响器增加其韵味,而且各行当所用的响器还不同:卖烧饼麻花的用小木梆子,耍猴儿的用大锣,串街收购的用小皮鼓……各行有各行的规矩,往往一听声,不用吆喝就知道谁来了。
在京味吆喝的“工具”里,冰盏儿可以算是响器的王,就如同京剧中的二胡、交响乐里的小提琴,如今恐怕很少有北京人知道什么叫冰盏儿。其实冰盏儿就是两个直径三四寸的小铜碗,从前是卖冷饮、瓜果梨桃、各类干果专用的响器。食指夹在中间,上下一掂,发出清脆悦耳的铜音,这玩意儿当初是老北京十分常见的响器,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听到。
虽然“卖什么吆喝什么”,但叫卖声中也透着细腻体贴。
北京人的骨子里总是透着那么一股自信,一股慢条斯理的从容。北京人的自信从容体现在叫卖中,表现为不但唱词优美抒情,而且还精致细腻。
比如卖菜的吆喝:“香菜呃辣青椒茄子扁豆硬蒜苗,顶花的黄瓜白花的藕呃,卖扁豆西红柿挂霜的架冬瓜呃,饶香菜嘞韭菜嘞,卖栗子味的面老倭瓜呃,卖马蔺韭菜嘞,卖萝卜胡萝卜便萝卜香椿嘞,涮儿的韭菜嘞……”为什么买冬瓜要饶香菜?这里面“藏”了一个时间差:回到家里把瓜洗完抠净切成块,上锅蒸的同时择香菜,时间刚刚好。几句小词儿却透着精打细算的合理,即使是平头小民,也要活得精致讲究,活得有味道。
在语言学上,北京方言特点造就北京吆喝。
北京话的特点是语速比较快,连音卷舌音比较多,略显絮叨又不乏亲切,在音色上可以归为“油润”一类:口儿甜,沙脆。如果脱离了语言的特点恐怕是很难理解那种腔调近乎做作的吆喝的。
然而,就算是当今的北京人,也不容易听到原汁原味的北京老话了,更甭提五行八作那些多姿多彩的吆喝,而在当年这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过去的小商小贩为了养家糊口,在激烈的竞争中凸显自己的优势,开始尝试把类似说唱糅合在叫卖当中。这吆喝本身应该算得上是广告的雏形,据老人讲,在老北京要想卖东西,先得到城墙跟儿去练吆喝,而且“卖什么吆喝什么”,不能混着乱唱,而且唱什么就得配什么“家伙什”。连说带唱加肢体语言,表演带作秀,全是实打实的卖力,目的也许就是为了多卖两根萝卜。纯朴中透着老北京人的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