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存实亡,汉语成语,拼音是míng cún shí wáng,意思是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已消亡。
成语出处:
1、唐·韩愈《处州孔子庙碑》:“郡邑皆有孔子庙,或不能修事,虽设博士弟子,或役于有司,名存实亡”。
2、宋·苏轼《东坡志林·周东迁失计》:“夏商之王,皆五六百年,其先王之德无以过周,而后王之败亦不减幽厉,然至于桀纣而后亡。其未亡也,天下宗之,不如东周之名存而实亡也”。
近义词:有名无实。
反义词:名副其实。
成语用法:作谓语、补语;形容只剩一个空名。
示例:五代兵革相继,礼法陵夷,顾惟考课之文祗拘州县之辈,黜陟既异,名存实亡。—《宋史·梁鼎传》
成语造句
1、自从日方半途撤走后,这家合资企业已经名存实亡。
2、这个学会名存实亡,好久没有开展活动了。
3、华美公司名存实亡,再无经营能力了。
4、从学期开始至结束,学生会名存实亡,没有组织过一次活动。
5、一种义务如果不能再给人以快乐,那么这种义务也就名存实亡了。
6、我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的时候,迪斯科已经没戏了,汽车影院也几乎名存实亡,举国上下家家户户的卧室里放上了叫做钟锤的娱乐设施。
7、如今这里新修起了很多仿古建筑,巷子也名存实亡,古风尽失,但是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