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残革奋马蹄,石头城前到胡边。这一句话可以是马不停蹄的意思。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华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边塞即指边疆,应该说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正式的形成。夏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不但建立起强有力的国家机器,而且不断发展和扩大其统治领域,可见疆域一开始便成为统治阶级非常有兴趣的中心问题。
经过殷商到西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政权越来越得到巩固和发展,疆域的划分逐步比前代明晰。如江汉的“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这里叙述周宣王派召虎领兵征伐淮夷之事,从中可见周人边疆观念与意识在文学实践中得到一定的反映。
为什么很多诗人都去写边塞诗
1、边疆地区的特殊性:边塞地区通常处于战乱频繁、环境恶劣、边境冲突频发的地区,这使得边塞地区充满了战争、英雄和边塞风情等元素,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世界观。
2、诗人的身份和角色:在古代中国,诗人常常被认为是社会的智者和文化的守护者,他们有责任将战乱和边境问题带给人们的痛苦和冲突展现出来,也有义务抒发对边疆地区的关切和祝福。
3、个人的人生经历:许多古代诗人都曾在边塞服务或亲身经历过边疆的生活,他们的亲身经历使得他们对边塞地区的情感更深沉,更有切身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