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四字成语 - 关于古代科技的成语

关于古代科技的成语

本版文字即摘自《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一书。

锦上添花———

古代织锦技术

“锦上添花”今常用于赞誉那些好上加好、美中更美的事物。

锦是以彩色的经纬丝线织成各种花纹的织品,其花纹精致古雅,色泽瑰丽多彩。锦已经很美丽了,再在上面加织花朵,就叫“锦上添花”。文献记载,我国在殷商时代已有织锦生产。工艺不断发展,到唐代时织锦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唐时的晕锏提花锦给人以层次浮凸的感觉,是名副其实的“锦上添花”织作。

吐故纳新———古代养生之道

“吐故纳新”本指人体呼吸,人通过口、鼻吐出浊气,吸进新鲜氧气。现在也常用来比喻机构或组织扬弃旧的、不好的成分,吸收新的、好的成分。

“吐故纳新”语出《庄子·刻意》:“‘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吐故纳新”是说通过深长的呼吸促进血液循环,达到加强新陈代谢的作用。全句指通过这些动作和锻炼,可以使人健康长寿。

沧海桑田———

对海陆变迁的认识

“沧海桑田”指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沧海桑田”也常写作“沧桑”。这一说法出自晋葛洪《神仙传》,讲一对神话人物王方平和麻姑见到的地质变迁景象。

虽是神话,但并非没有依据。故事说王方平是东海人,东海相当于今江苏省连云港地区,位于黄海沿岸。这里为上升海岸区,又由于黄河多次在此入海,故称黄水洋,暗沙浅滩分布很广,海岸不断向海洋推进,沧海桑田的变化十分明显。

唐代时,学者们对沧海桑田已经形成普遍认识。沈括还在《梦溪笔谈》中谈到对浙江雁荡山的考察,分析其成因。沈括说,雁荡山峰“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然而一进入谷地,就见到山峰耸立,直冲云霄。他指出这种现象的成因“当时为谷中大水所激,泥土尽去,为巨石岿然挺立尔”。沈括明确提出了流水的侵蚀作用和岩石不如泥土容易被冲蚀,是形成雁荡诸峰的原因。而直到3世纪以后,欧洲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

一刻千金———“刻”是怎样的单位?

古代除了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因而古代语言中就有“刻”的说法。

“漏刻”中的“漏”指漏壶;“刻”指刻剑。漏刻是一种比日晷用途更大的计时器,它可以用来计时、守时,而且不受夜晚和天气变化的限制。

最早的漏壶很简单,就是一把带提梁的壶,在壶的下边留一小孔,箭秆上有刻度。看水退到哪一刻度就知道是什么时间。

经过不断改进,漏刻的结构日臻完善。我国目前现存最完整的一件古代计时漏刻,是元代所造,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套漏刻由四个漏壶组成,安放在阶梯式的坐架上,高2.64米。由上而下,最上层的漏壶叫做日壶,第二层的叫做月壶,第三层的叫做星壶,最下层的叫做受水壶。日、月、星壶的下部都有一个滴水龙头,水依次沿龙头下滴。在受水壶铜盖中央,插着一把固定的铜尺,自上而下刻有子到亥时,共十二时辰。另外还有一个木质的浮箭,固定在浮舟上,紧靠铜尺,指向时辰刻度。 “奉为圭臬”说圭表;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

出处:黄佐《乾清宫赋》:“揆日晷,验星文,陈圭臬,挈于轮。” 清·钱大昕《六书音韵表序》:“此书出,将使海内说经之家奉为圭皋,而因文字音声以求训诂古义之兴有日矣,讵独以存古音布局哉。”“一寸光阴一寸金”与日晷;“来龙去脉”与古代对居住环境的认识;“登堂人室”与古代房屋格局;“方枘圆凿”与古代建筑的斗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与西栈道修筑;“炉火纯青”与古代的光测高温技术;

“百炼成钢”与古代的百炼钢技术;“明镜高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