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四字成语 - 圣人什么情成语

圣人什么情成语

意思是:圣人之高于常人的地方是与神一样明理,而与常人相同的是各种情感。

这是曹魏经学家王弼提出的。

这就是说,圣人之所以超拔于众人是因为更有智慧,但是圣人照样有喜怒哀乐,若仅仅看到圣人不为情所累,便以为圣人没有哀乐之情,那是错的。例如孔子,颜渊死去,他感到很悲伤。因此,在遇到重大悲喜事的时候,圣人也会有相应的情感反映。只不过,圣人若孔子者即使悲伤也能够“以情从理”,不过分为悲伤所羁绊罢了。

两汉以前,贤士们是认为圣人无情的。所谓无情,不像现在普遍理解的那样完全不讲感情、自私和冷漠,而是天地大德。到了两宋理学兴盛,二程、朱熹、陆九渊等完善了儒家的“性情说”,认为情自性出,性由命定,性就是天生的人的本性,谓“天命之谓性”。

王弼提出了“圣人有情”是与何晏等人论难的观点,他认为凡人往往为情所累,就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是迷惑人且必须摒弃的欲望,什么是人应该且可以实现的欲望,总是顺情纵欲。圣人之所以心境安宁,就在于其应对外界的过程中,能够“因而不为,顺而不施”。

扩展资料

王弼,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人,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王弼出身官宦世家,他的六世祖王龚,名高天下,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他的五世祖王畅为汉末“八俊”之一,官至司空,亦列“三公”;他的曾外祖父是号称“江夏八俊”的荆州牧刘表;他的叔祖父是“建安七子”之一、过目不忘的大文学家王粲;他的父亲王业,官至谒者仆射。

加之家教的影响,王弼小时候就非常聪明。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可以把《老子》讲得头头是道。在王弼生活的年代,擅长研究老子思想的专家特别多,王弼曾经与当时的名士辩论各种问题,据说“当其所得,莫能夺也”,深受当时各类名士的推崇。

当时最有名的玄学家何晏给《老子》作了注,书写成之后,还没有发表,就去拜访王弼。在他看过王弼写的《老子注》之后,不禁为之叹服与倾倒,说:“孔子曾经说过后生可畏,说的就是你啊!”于是把自己的书名改成了《道德二论》。

王弼不仅在《老子》方面是权威,他对《周易》也十分精通,并且给《周易》作了注。《周易》号称是古往今来第一奇书,王弼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不但完全读懂了《周易》,还创造性地用老子的思想来解释《周易》。

不过王弼为人很高傲,经常以自己的长处去取笑别人,所以当时的人虽然佩服他的才学,却也讨厌他的处事作风。魏晋时期有一段时间大将军曹爽擅权,王弼补台郎。公元249年,曹爽被杀,王弼受到牵连丢掉了官职,同年秋天患上疠疾去世了,时年只有二十四岁。

王弼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学术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王弼是魏晋玄学的代表性人物,其著作颇丰,开创了玄学的新气象,可以说王弼的出现尽扫先秦、两汉易学研究的腐迂的学风,王弼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中所提出的新观点、新见解对之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百度百科--魏晋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