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指哀鸣的大雁到处都是,在现代汉语中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常常与“民不聊生”连用。
遍地都是哀鸣的鸿雁,形容灾民遍地,困苦之情。哀鸿遍野是一个成语,出自《诗经》。哀鸿,指鸿雁,是古代的一种候鸟,每年春天北飞,秋天南飞。当战乱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时,哀鸿的鸣叫声让人感受到了悲痛和凄凉。
关于哀鸿遍野的出处,较早见于《诗经·小雅·鸿雁》。后来,《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王莽传》等古籍中也有类似的描述。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战乱时期都出现了哀鸿遍野的景象,如春秋战国、汉末三国、五胡乱华、南北朝、元末明初等时期。尤其是在战争和动荡时期,哀鸿遍野的景象更加惨烈。如今,哀鸿遍野这个成语已经成为形容社会灾难、人民困苦的一种象征,提醒人们珍惜和平,防止战乱。
词语使用场景:
1、自然灾害场景:当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经常形容这种情况为哀鸿遍野。比如:在这次台风来袭时,许多地区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真是哀鸿遍野啊!
2、社会困难场景:在社会困难的情况下,例如贫困、失业等,人们也常常使用哀鸿遍野来描述这种情况。比如: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许多人失去了工作机会,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这真是哀鸿遍野啊!
3、悲伤事件场景:当某些悲伤的事件发生时,例如亲人去世、失恋等,人们也用哀鸿遍野来表示自己的哀伤和痛苦。比如:听到这个消息后,我感到心如刀绞,真是哀鸿遍野啊!
成语来源及寓意: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后来,人们把鸿雁于飞,哀鸣替替,简化引申为哀鸿遍野这个成语。
哀鸿遍野,哀鸣的大雁,悲鸿哀叫。其声悲凉,大雁有情若人,孤雁处境凄凉哀怨,似为人之形影孤单令人侧隐怅然。身处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民众,处境艰难,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深受天灾人祸的双重贻害,同处水火之中。到处都是呻吟呼号的灾民,深感世道浑浊,悲愤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