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奉公的意思是约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为重,比喻一个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
成语典故
东汉时,颍阳县有个叫祭遵的人。他家境富裕,却十分俭朴;他自幼爱读诗书,明辩事理;他为人谦恭,丝毫没有豪门子弟的心高气傲。祭遵在县里任职时,勤于政事,办事公道,县里的百姓都很敬佩他,与他***事的人也都称赞他的为人。
西汉末年,光武帝刘秀征战回师。经过颖阳时,祭遵曾多次拜见,渴望跟随光武帝。光武帝看到祭遵年轻有为,还得到了百姓的认可,便赐予他门下吏的职务。从此,他跟随军队转战河北,立下了不少战功。后来他担任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任职期间,他执法严明,不循私情。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死罪,祭遵查明真情后,决定依法处置。这时有许多人劝他从轻发落,因为那毕竟是皇帝身边的侍从。但是祭遵则严格执法,于是依法将其处死。
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便要降罪于祭遵。但主簿陈副劝阻道:“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好。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
光武帝听罢,觉得很有道理,非但没有治罪于祭遵,还封他为“刺奸将军”。朝廷众官看到祭遵如此奉公执法,行事都谨慎起来,整个军队也变得严整而肃然。
祭遵以秉公执法的态度和卓越超凡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光武帝的极大赞赏。他廉洁谨慎,克己奉公。他认为,一个人应该经常约束自己,严加要求,一心一意做公家的事。当上级奖赏给他财物时,他分文不取,全部送给部下,而自己甚至连一件好一点的衣服都没有。
他一生为国为民,最后在战场上以身殉职,在生命垂危的时候,他告诉家人不可以铺张浪费,只要将自己用牛车拉回,薄葬洛阳。光武帝刘秀得知祭遵死于任上,心中悲痛不已,追谥他为“成侯”,又亲自到他的墓地旁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