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名称: 围城打援 wéi chéng dǎ yuán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围城打援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围城打援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围城打援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指一种战术。进攻的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围据守城镇之敌,诱使敌人从其他地方派兵援救,然后以事先部署好的主力部队歼灭敌人的援军。
[成语出处] 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五章:“‘围城打援’的办法,不是常使用吗?”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军事方面
百科解释如下:
军事术语,进攻的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围守城之敌,诱使敌人派兵援救,然后以主力部队歼灭敌人的援军。
目录 ? 解释
? 历史
? 解放战争中的围城打援
? 出处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解释[回目录]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军事方面。示例,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八节:“只有在‘围城打援’的方针下,目的不在打围敌,而在打援敌,对围敌作战是准备着相当地持久的,但对援敌仍然是速决。”
历史[回目录]
“围城打援”是军事学上的经典战术之一,较早运用在唐高祖武德三年至四年(西元620年至621年)秦王李世民率唐军攻克王世充的郑国国都洛阳时的战役中。当时的形势是隋末争霸已经步入后期,中国的版图上各种势力经过优胜劣汰,开始倾向于集中到最强的几家,统一之气象初现于世。长安李渊(唐)和洛阳王世充(郑)则是其中最强的两家,二者之间的战争结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群雄争霸的走势。唐高祖放心的将这场最重大的战役交由年轻的秦王李世民指挥,虽然当时还没有规范的参谋本部制度,但是遵循《孙子兵法》中“胜兵先胜”的基本哲理,李渊家族经过长期的研究制订了“围城打援”的策略:首先由李世民率领主力部队包围洛阳城,然后分派战将把守住洛阳周边的各个重要关隘。李渊在后方更没闲着,展开强大的外交攻势,搞定了全部的其他诸侯势力,避免李王两家交兵时刻第三方势力突然偷袭后方。但有一家势力始终没能搞定,那就是河北的大军阀窦建德,他在得到王世充的求救后亲率十万大军走虎牢关方向营救洛阳,于是就成为“打援”的对象。
李世民侦知窦建德率十万大军前来营救,其实这也早就在他的作战计划之中,按原定计划依次实施便可:先是以主力部队继续围住洛阳,但不主动攻城,只是围困住城中的兵力。城中守军也准备守城以待援军好夹击攻城部队,所以也没有考虑要突围等其他办法,就自然而然的任随唐军围困。而李世民则自带精锐部队奔赴虎牢关打援,这围城打援的精髓便在于不能让守军和援军照面,因为一照面就会士气大振,增加攻城的难度,当然更不能让他们会合。所以李世民把守住洛阳周边两三百里外的关隘,将围城和打援的战场分开来,避免守军和援军见面。历史上有多次攻城战役就是因为让援军的旗号出现在了城头守军的视野中使守军重振士气而招致失败的,当然,围城打援战术的专利人没有犯这样的错误,他主动到洛阳城肉眼无法相望的虎牢关迎战援军。
这虎牢关又是何等厉害,岂能轻易攻破,而窦建德急于解救洛阳城,所以急切的强攻占据虎牢关有利地形的精锐唐军。窦建德又没看过明朝人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所以不知道攻打虎牢关需要带一名关公这样的马弓手,李世民手下也没有人出去充华雄,那么窦建德的惨败就在情理之中了。最后窦建德全军覆没,本人也作了李世民的俘虏。当洛阳城的守军苦候援军多日后却突然看到他们指望已久的窦救星竟然被绑缚着出现在李世民马前,士气顿时崩溃,失败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于是这场战役就被列为了军事史上“围城打援”战术的典型范例被后人津津乐道,一直到现代各国军事家在需要的情况下都经常使用。 (引自《铁血强宋》)
解放战争中的围城打援[回目录]
“围城打援”在解放军军语中叫做“围点打援”,是指以部分兵力包围城市或要点,诱敌增援,集中主力歼灭援敌于运动中。目的不在于打被围之敌,而在于打援敌。在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各大战场都留下了“围城打援”的经典之作。 开封“攻城阻援”
面对解放军频繁运用的“围城打援”,黄埔军校毕业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很快就发现了解放军“围城是假,打援是真”的特点。那么,解放军是如何应对的呢?
1948年6月,华东野战军在粟裕大将的指挥下发起豫东战役。战役初期是计划在鲁西南寻机歼灭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鉴于战场实际,粟裕突然改变方案,渡过黄河,以两个纵队包围防守空虚的中原重镇开封,以三个纵队在外围打援,一个纵队佯动,从兵力部署上看似乎又是一个典型的“围城打援”,奉命增援的邱清泉兵团和孙元良部对此心有余悸。
这次,华东野战军反其道而行之,围城的三纵、八纵在炮兵部队的配合下,全力实施攻击,大大出乎国民党军的意料。从6月17日发起攻击,至22日解放开封,完成了解放军第一次对坚固设防的省会城市的作战。当时,邱清泉对解放军的意图也有所察觉,曾令部队全力增援,无奈外围三个纵队的解放军牢牢将其阻于红庙寨、野鸡岗以东地区。
开封失守后,各路援军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个传统的“攻城阻援”。
济南“攻击打援”
战争中,作战双方都在不断研究对方战术,改进己方战术。
1948年夏季作战后,国民党军为防止陷入我军“围城打援”的迷局中,改变了作战方式,即解放军若不真攻城,国民党军即不真增援;只有在解放军真攻城,并且受到一定损失后,国民党军才会组织重兵增援。如果说解放军的“围城打援”战术不是“攻城”就是“打援”的话,那就陷入了和国民党军一样的思维定式中了。
在豫东战役结束后不久,华东野战军又发起济南战役。战役指挥员粟裕向中央上报方案来研究“攻城”与“打援”这一对矛盾,最后创造性地提出“攻击打援”的第三案,决定以14万兵力攻击,以18万兵力打援,几乎是将兵力平分。这一做法看似违反“集中优势力量”的战术原则和解放军的作战传统,其实这一部署带有极强的欺骗性,它令坚守济南的王耀武和准备增援的三个兵团捉摸不定,而真正的实质是摆开“攻击打援”的态势,如果援军来得快,就调动主力打援,如攻城顺利,就调动主力攻城,对于国民党军来说横竖都是死。
险破“围城打援”
每逢“围城打援”的态势出现,解放军总能多算一步,因而能招招领先。“多算胜、少算负,而况于无算乎”,这句话一语道破天机。
其实,在三年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也曾有一次险些破了解放军的“围城打援”。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围攻锦州,同时在黑山、大虎山一线准备先阻再打来增援的廖耀湘第九兵团,但是蒋介石增兵葫芦岛,以强大兵力向塔山方向攻击,与九兵团东西合进。这一新情况打乱了东北野战军的部署,用林彪的话说是:“我准备了一桌饭,可是来了两拨客人。”要不是英雄的四纵顽强作战,创造了国民党所谓的“不可思议的败局”,就不可能有后来先克锦州再歼九兵团的战果。
出处[回目录]
出 处 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五章:“'围城打援'的办法,不是常使用吗?”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118000.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