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小异的意思是:
大同小异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庄子及其后学《庄子·天下》。
大同小异指大体相同,略有差异。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多用于比较。
成语出处:
战国·庄子及其后学《庄子·天下》。“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谓之大同异。”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大同小异”。
成语寓意:
惠施看到了事物之间同异关系的相对性,看到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异之间存在着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惠施讲同异,重点不在异,而在同,成语通过这一论题要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相同性,不能因为事物各有不同而否定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在生活中,也应该多注重两者之间的相同,不要因“小异”而失“大同”。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叫惠施的人,曾在魏国担任过相国。惠施不仅能言善辩,学识也非常广博。那时,文字都是刻在竹简上的,后来有人把他写过的竹简全部收集在一起,据说足有五车之多。
惠施对哲学很有研究,并提出了“合同异”说。他认为,世上没有任何东西是静止的,万物流变不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以永恒固定的状态而存在。他还认为任何东西都没有绝对的,因此事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别。
正因为这样,太阳刚升到正中就偏斜,万物即起即灭。天和地一样低,山和泽一样平。事物在大的方面没有多大区别,这叫小同异;而万物完全相同也完全相异,这叫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天下的中央,可以说在燕国的北方,也可以说在越国的南方。
惠施的“合同异”是专讲万物之间的同异关系的。“大同”是类的同,如牛、马都属于动物;“小同”是种的同,牛和马都是动物中的兽类。大同和小同在外延上有一种包含从属关系
“小同异”是指包含着同一成分的差异,“大同异”是不包含同一成分的差异。从天地一体来看,万物都是天下的一物,概莫能外,这就是毕同。把各物分别开来看,万物又莫不相异,这就是毕异。毕同与毕异就是大同与大异。
所以惠施说:“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从大同即毕同的角度来看,万物之间的异只是小异。从大异即毕异的角度来看,万物之间的同又是小同。这就是说,大同中有小异,小同中有大异。反之亦然。
惠施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雏形,具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后人根据其“合同异”引申出成语“大同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