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谚语有这些:
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三月三,脱了袄换布衫
3.东虹日头西虹雨
4.朝雾晴,晚雾阴
5.朝雾不收,细雨淋淋
6.草灰结成饼,天有风雨临
7.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
8.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9.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10.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11.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临
15.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16.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17.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18.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19.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20.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
21.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22.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23.燕子低飞要下雨
24.鱼跳水,有雨来
25.雨中鸣蝉叫,预告晴天到
26.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27.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28.蜘蛛结网,久雨必晴
29.狗洗脸,猫吃草,不到三天雨来到
30.早蚯迎太阳,晚蚯落一场
31.蜻蜓点水,连续阴雨
32.蜻蜓千百绕天空,不过三日雨蒙蒙
33.泥鳅跳,大雨到,泥鳅静,天气晴
34.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
35.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
36.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
37.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38.今晚花花雨,明天晒死人
39.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40.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41.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42.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
43.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
44.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45.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一、天气谚语适用性
地球上纬度较适中的地区,大约在北纬或南纬30°至60°,为人类主要活动地带。而在这些地方的天气转变较为明显,并不会长年持续相同的气候,今天是潮湿的晴天,明天可以是寒冷的雷雨天。
虽然世界上有很多人生处于赤道地带,但在很多情况下这地带的气候并不会有明显变化。如撒哈拉沙漠,其终年均是酷热干燥,反之,印度次大陆与西太平洋地带则长年处于雨季,其日间的天气变化较少。
因此中文世界的天气谚语主要适用在纬度适中的地带,因为其有明显的气候变化。但天气谚语于不同地区的适用性亦有可能有所不同,如东虹日头,西虹雨,因为中国大部份地区均处于西风带,如果西方出现彩虹,说明西方已有云雨,不久将会向东移并降水。如果东方出现彩虹,说明云雨带已移走,晴天将至。
二、天气谚语可信度
经由不断的观察,配合反复的实证,天气谚语虽然是假设,但亦能提供部份有用的资料。因为天气谚语是经过反复观察与实践而得,因此并不能称其为不科学。然而,其有地区局限性,未必是全球通用。而使用天气谚语来作长期天气预测亦受到气象变化的主观局限,并不一定可行。
因为大多数天气谚语生成时科学知识并不发达,因此其欠缺了科学的求根精神,其实只是对现象作出描写,而没有作出解释,因此没有理论支持。然而,天气谚语在经过不断实践后已是具有足够的可信度,并足以在日常使用。
三、天气谚语特点
第一,这些谚语是千万年间农业生产经验的结晶,所以很多能与现代气象学理论相暗合。但因为受当时生产条件及知识水平的限制,这些谚语大多是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经验,尚不能提高到科学理论的境界。
第二,也正是因为这些谚语是农业社会的产物,所以就有很大的地方性的限制,某一谚语在北方非常灵验,在南方则昂事的人眼界狭窄,经验也有限,还不可能从全面联系中观察与分析问题。
第三,其中还包括着封建迷信和唯心主义的牵强附合,但如果我们能用历史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的方法去研究,我们就不难去粗取精,发现我们祖先的智慧。
天气谚语又称农谚,是以成语或歌谣形式在民间流传的有关天气变化的俗语。天气谚语基本上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口述与笔记的历史充满韵文、轶事与谚语来指示明日天气是天朗气清还是风雨飘移。不论是要耕种的农民,贸易的商贾还是其他人,能否预知明日的天气已是成败的关键。在水银晴雨表发明以前,收集任何有关天气的预测数据均是极为困难的。尽管有如天气棒般可提供湿度变化预测的工具,但最可靠的预测天气的方法仍是人类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