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扁鹊》演变来的成语是:病入膏肓。
与此相关的谚语是“忠言逆耳利于行”。
病入膏肓 (bìng rù gāo huāng)
1、词语释义:
膏肓:古以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隔膜之间为肓,膏肓之间是药力不到之处。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2、词语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3、词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事物或人
4、近义词:人命危浅、行将就木、不可救药、不治之症、膏肓之疾、气息奄奄、无药可救
5、反义词:妙手回春、手到病除、药到病除、起死回生、头痛脑热
6、相关示例:
吾观刘琦过于酒色,~,今见面黄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
元无名氏《小张屠》第一折:“母亲病入膏肓,你孩儿仰天悲怆”。
7、造句:
1. 这人已经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
2. 尽管爷爷已经病入膏肓,但他乐天向上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
3. 他已病入膏肓,医生也束手无策了。
4. 这个病人已病入膏肓,治好的机会已经很小了。
5. 他们再这样胡搞下去,问题终将病入膏肓,难以挽救。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是说有病就要吃药,而吃药就不能怕苦。苦味虽不受人欢迎,只要对身体健康有好处,我们就不能拒绝它;"忠言逆耳利于行",是指正确的批评、建议、意见对个人品德的修养、国家事业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些话虽然说得刺耳,有些批评可能火辣辣地烧心,但只要是忠恳有益的,也不应该挑剔提意见者的话是否顺耳、方法是否得体。这句贤文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强调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这二者说出的从治病到治身,从治身到治国的道理是非常正确的,并且通过前后语言上的对比和哲理上的互补把主题表达得一清二楚。治身治国之道,人皆知之,属社会学范畴,本人不敢妄论。
一个人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无大碍,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从而由小错到大错,由大错到不可救药。
一个人活在世上,能够得到智者的批评是一件幸事。要知道,批评一个人是需要很大勇气,冒很大风险的。谁都知道“多栽花,少栽刺”的道理。一般而言,人们都喜欢听好话,而不愿意听批评意见,有些人还会错误地对待批评,甚至把提批评意见的人当成仇人。还需指出的是,智者只对值得批评的人提出批评意见,而对不值得批评的人根本不会去说他,懒得冒被人仇视的风险。
纵观我国历史,凡是成就突出的人,大都勇于接受批评意见。他们能够从善如流,所以能够吸取众人的智慧,避免自己的失误,从而成就自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