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望云思亲文言阅读 狄仁杰字怀英,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
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
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同府参军郑崇质母老且疾,当使绝域。
仁杰谓曰:“君可贻亲万里忧乎?”诣长史兰仁基请代行。仁基咨美其谊,时方与司马李孝廉不平,相敕曰:“吾等可少愧矣!”则相待如初,每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狄仁杰,字怀英,井州太原人氏。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族中有人被杀害了,官吏就此事前来盘问,众门人争辩、回答。
狄仁杰仍诵读书文不放下,官吏责备他,他回答说:“我正在书卷中与圣贤对话,哪有空闲与你这一般小吏说话呢?”后来通过明经科的考试考取了举人,被任命做汴州参军。受到官吏的诬告,黜陟使阎立本召见并讯问他,惊异于他的才华,道歉说:“圣人孔子说查看一个人所犯下的过错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先生是被埋没的人才啊!”便极力推荐他,使他得授并州法曹参军。
狄仁杰的父母亲住在河阳,他登上太行山,回头远望,看见一朵白云飘飞,对左右随从说:“我的父母亲就住在它的下面。”望了很久、很久,直到白云移了位置,他才离开。
同一知府的参军郑崇质家里有年迈多病的母亲,又恰好该他出使偏远的地方。狄仁杰对他说:“你可以留下母亲远在万里而忧愁吗?”于是,向长史蔺仁基建议代替郑前去,蔺仁基嗟叹赞美狄、郑的情谊。
这时,仁基正与司马李孝廉不和,相互告诫说:“咱们应当觉得有点惭愧了。”于是,蔺、李二人相处得如当初那样好了。
每一事,就说:“狄公的贤德,在北斗以南的地方.就他一个人而已。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 让:谦让 B.宥其同类 宥:饶恕C.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乖:违背 D.愿矜其诖误 矜:怜悯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答案:A 解析:让,责怪。思路点拨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
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注意古代汉语中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本题“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根据上下文知道是“唯独狄仁杰自顾看书不理睬公人,官人责问他”,如果解释为“谦让”句子就不通了。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反映狄仁杰果敢有为的吏治作风的一组是(2分)( )①颁示天下,宥其同类 ②时狄仁杰哀其诖误③止司刑使,停斩决 ④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⑤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 ⑥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④⑤⑥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答案解析答案:B 解析:①高宗赞扬仁杰识大体,②表现狄仁杰同情受连累的人, ⑥写百姓对仁杰的爱戴,所以选B。
思路点拨这类考题的考查经常以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
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论;如是后者,则需要遗漏细节,因为细节对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狄仁杰小时候就表现不凡,出言不俗;在歧州时做事,被高宗称赞“识国家大体”。
B.狄仁杰上表为越王事件中受连累的人求情时,深知风险极大,故言辞委婉。C.狄仁杰飞送奏章后,被武则天刺配流放到丰州,百姓闻讯,都抱头痛哭,伤心至极。
D.张光辅对狄仁杰抗命极为愤怒;狄仁杰毫不畏惧,据理抗争,斥责其纵容手下贪功滥杀。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答案:C 解析:“被武则天刺配流放到丰州”非狄仁杰。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
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11.下面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人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
B.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
2. 孝子不知红日落、思亲常念白云飞 什么意思意思是在守孝中因为沉浸于对亲人的思念和哀痛中,常常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不知不觉中早上升起的红日已落于西山了;因为思念已故的亲人,而又无法再见到亲人,无法再尽孝道,只能满心失落地望着空中的白云,回忆和缅怀与亲人有关的点点滴滴事物,寄托无尽的哀思。
这是一个为逝去亲人写下的挽联,表达内心的沉痛和感伤。既是对死人哀悼,也是对活人的慰勉。
挽联是集体或个人哀悼逝者,治丧和祭祀时专用的对联。一般分上下联,表示逝者的生平、成绩和美德,以及他的死亡对后人的影响等。
上下联之间讲求对仗,讲求平仄,辞意相对相辅,句式仍要对偶,字数相等。 书写挽联的字体可以是正楷、行书、行草,也可以是隶书和篆书等,但以多数人能够辨认为好。
挽联可以写在长幅白布(绢)上,也可以写在上长幅白纸上。可贴在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门口、骨灰盒两侧。
扩展资料:
古代关于思念逝去亲人的诗句
1、西江月 苏轼 宋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内进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忆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译文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2、半死桐·鹧鸪天 贺铸 宋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译文
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万事皆非。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何不能与我同归呢?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我流连于旧日同栖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
百度百科—挽联
3. 望岳全文的翻译望岳①
唐 杜甫
岱宗②夫如何?齐鲁③青④未了⑤。
造化⑥钟神秀,阴阳⑦割昏晓。
荡胸生层⑧云,决⑨眦入归鸟。
会当⑩凌⑾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
[编辑本段]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即山东地区。
4.青:山色。 5.未了:不尽。 6.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7.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8.曾:通“层”。 9.决:张大。眦:眼角。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10.会当:终当,终要。 11.凌:登上。
译文
[编辑本段]
五岳之首是什么样的面貌?青翠的峰峦齐鲁两地都能看到。
它汇聚了大自然的神奇秀美,把北南两坡分化成黄昏与拂晓。
山间层云升腾令人襟怀激荡,双目圆睁凝视着入巢的归鸟。
必须登上泰山的巅峰,才能遍看群山的矮小。
4. 游仲鸿文言文翻译及习题答案译文资料供参考: 游仲鸿(1138-1215),字子正,谥为忠,南充人。
1175年(孝宗淳熙二年)进士第,官犍为主簿,被总赋李昌图看中,荐给赵汝愚作制置司干办工事。赵汝愚也器重他,称他是"直谅多闻"之士。
赵汝愚回朝作相后,游仲鸿也被交章推荐入朝,官监登闻鼓院。赵汝愚受打击出朝后,游回川作过利州路转运判、提点刑狱。
可见,游仲鸿在京的官不到部长级,在地方上也只做到路一级的部门之官?quot;大拜"和"参知政事"之说,纯属子虚乌有。 游似(亦写侣)(?-1252),字景仁,号克斋,谥清献,赠少师。
他勤奋好学,师事刘光祖。1221年(宋宁宗嘉定十四年)中进士,官大理司直。
1239年(理宗嘉熙三年)拜端明殿学士,签枢密院事,封南充县伯,同年八月拜参知政事。1245年(淳[礻右]五年)拜右丞相。
游似的官运超过乃父,从拜端明殿学士到拜右相封国公死,都一直在"宰执"的位置上。游似高官后定居今浙江德清县新市镇,那里曾有他的祠。
游氏父子的政绩。游仲鸿的官阶虽不及儿子的高,但他的胆识和办事气魄则远在儿子之上。
他在任制置司干办工事时,宜宾一带的董蛮部内侵到犍为,并俘获了一些宋人。宋准备派兵进击,游仲鸿自请单独前去处理。
他去问明衅端后,叫董部放还俘虏,宋即照付马价,一场干戈就这样化为玉帛。游仲鸿受降而归,从此名声大起,被成都帅杨辅调为幕僚。
他向杨辅提出,用将要淘汰的士兵去耕种。这样既安置了将要退役的士兵,减少人民的赋税,又利用了荒废的土地,真是"一石三鸟"。
绍熙四年入朝,正是韩 胃排斥理学、打击赵汝愚的时候。首相留正、理学家朱熹、谏官黄度都离开了朝廷。
游仲鸿愤然上疏道:"陛下宅忧之时,御批数出不由中书;前日宰相留正之去,去不以礼;谏官黄度之去,去不以正;近臣朱熹之去,复去不以道。自古未有舍宰相、谏官、讲官而能自为聪明者也。
愿极还熹,勿使小人得志,以养成祸乱"他敢于这样逆鳞犯颜,予头直指宁宗和韩 胃,确非常人所能为。 自"庆元党禁"起,他被列入党人受到打击,回川在宣抚司任职,又常忤宣抚副使吴曦。
吴曦叛时他已回到南充,宣抚司的幕官薛绂也来到南充,宣抚使程松也来南充,总赋刘崇之也到南充来。游仲鸿指着案上书有"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的册子向薛绂说:我已向家里人说好,"曦逼我死,即填其日"。
游仲鸿又向薛绂说:我已写信劝杨辅讨贼,杨辅不用我议。如程松肯用我议,我用积俸二万缗犒兵,护送他到成都。
结果,程松不顾而去。游仲鸿又遣子游似,将讨贼之义说刘崇之,崇之也不听。
这说明游仲鸿有过人的胆识,才有上述的主张与活动。如当时的游仲鸿有路以上地方大员的权位,那讨吴曦的大功,就不属于安丙和杨巨源了。
游似从中进士起,一直官运亨通,做到右相封国公,没有受过挫折。其间,除了跟理宗讲心学、论王道、劝其亲儒从谏、敬畏检身、节用致爱、选贤***理外,则没有什么特异的政绩可言。
但游似在朝期间,正是南宋中兴,理宗求治,确立理学地位时间。一些贤才及受党禁打击和影响人员多被引用到朝里来了,如范钟、真德秀、魏了翁、赵葵、余[王介]等,均是这个时期入朝和受职的。
所以游似被人称为朝中正士,被杨升庵评为南宋"蜀中四贤相"之一。 游氏父子开南充性理之端。
理学起于北宋,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哲体学系。游仲鸿入朝,一面佐赵汝愚定策,一则"常从朱子讲学"。
游仲鸿因此接受了朱熹理学的思想观点,朱熹还称游仲鸿是蜀中奇士。当朱熹被斥出朝时,他上书反对,要求"极还"朱熹。
后来,把游仲鸿列入"伪学",受到打击。死后,刘光祖表其墓道日:"呜呼!庆元党人游公之墓。
" 游似的学术观点不但受其父和他老师刘光祖的影响,还受到理学功臣魏了翁的影响。魏在潼川(今三台)做官时,即邀游似去研究性理之学。
游似说:"嘉定十四载(1221),余方家居。公致之潼川郡斋,同诸友读易,偏考旧说,切磋究之。
"这年游似中进士,开始在朝为官。第二年魏了翁也被召入朝,他们关系更好,用游似的话说:"常过余语"。
他对魏"第在外而心服是寄不为外,在内而情意不亲不为内"的讲解是"击节称叹"(拍掌叫好)。可见,游似在理学上是以受魏了翁的影响为大。
所以游似同皇帝论理讲治时,就充分体现了以心为主的理学。游似在权兼礼部侍朗时上疏说:"欲尽事天之礼,当尽敬天之心,心存则政事必适其宜,言动必当其理,雨 循其序,夷夏必安其生。
"当游似官史部尚书入侍经幄、皇帝问治时,游似说:"人主一念之烈,足以旋乾转坤,……一念有时间断,则无以挽回天下之大势。"游似的论述是紧紧抓着心、念不放,把它当成万能的东西,这既反映了他的理学思想,也反映了魏了翁的主观唯心的理学思想。
我们知道,魏了翁的理学思想来于李燔,李燔是朱熹的学生。朱熹-李燔-魏了翁-游似,这条线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嘉庆版《南充县志·外纪》说:"南充游忠公,常从朱文公(熹)讲学,深明性理,迄今县中颇得其传,盖自游氏父子云。"《杂识志》又说:"宋高宗南渡后,中原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