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吞虎咽。
狼吞虎咽,汉语成语,读音为láng tūn hǔ yàn,意思是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出自《初刻拍案惊奇·刘东山夸技顺城门》。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刘东山夸技顺城门》:“十人自来吃酒……须臾之间,狼吞虎咽,算来吃够有六七十斤肉。”
成语接龙
咽苦吐甘、甘井先竭、竭智尽忠、忠驱义感、感同身受 、受宠若惊 、惊师动众 、众多非一 、一匡天下、下不为例、例行差事 、事款则圆 、圆颅方趾、 趾踵相错 、错落不齐、 齐趋并驾 驾雾腾云 、云堦月地、地旷人稀 、稀世之宝、 宝马香车、 车轨***文、 文章巨公
网络释义:
狼吞虎咽是个联合词组,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语出《水浒后传》第五回:“走了这半天,肚中饥馁,狼吞虎嚥喫了一回。”亦作“ 狼吞虎咽 ”。《官场现形记》第三四回:“只见他拿筷子把蹄子一块一块夹碎,有一寸见方大小,和在饭里,不上一刻工夫,狼吞虎咽,居然吃个精光。”
成语故事:
唐三藏和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时,路过祭赛国时,看到十多个和尚都扣上了枷锁行乞。经打听,是因为金光寺的塔顶上的舍利子被盗。临近的国家都因为看到舍利子的光芒纷纷朝见,后来因为三年前舍利子被盗,邻近的国家都不朝见了。国王一气之下,就把他们都上了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