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嘴儿的拼音是:[wéi zuǐ ér],解释:围在小孩子胸前使衣服保持清洁的用品,用布或塑料等制成。
围嘴儿,也称围涎、口围、车肩等,在津郊又称之为“转脖儿”。其适用对象主要是婴儿,系于婴儿领下,为防口水和食物弄湿衣服。
在北方民间,“嘎拉”(gāla)是一种圆形开口系在婴儿脖子上用于接口水的“围嘴儿”。人们至今仍保留“嘎拉”这个满语固有词汇的同时,又产生了“缠绕”乃至“戴”之义,或在一定部位有了更大作为。
在《山东方言词典》里,就还有多个词疑似与原始义的“嘎拉”(gāla)有关:
旮旯儿:圈儿。
圪垃:衣服、被褥等被液体洇湿后留下的痕迹。
造句如下:
围嘴儿,是幼婴儿系在脖子上的一种实用性极强的饰物,起接住涎水或饭菜汤液的作用。
戴上围嘴儿,现在可以吃饭。?
婴儿常流口水在围嘴儿上。?
这孩子的口水把围嘴儿都弄湿了。
这个宝宝太可爱了,系着红色的小围嘴儿,打着惬意的小饱嗝儿。
给宝宝带上一个围嘴儿,准备好一件衣服,防止牛奶或配方奶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