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吞咽不利,饮食梗塞难下·噎膈 4.1 古人论述 4.2 噎膈的病因 4.2.1 忧思郁怒 4.2.2 酒食所伤 4.3 噎膈的病理变化 4.4 噎膈的症状 4.5 类证鉴别 4.5.1 反胃 4.5.2 梅核气 4.6 噎膈的辨证治疗 4.6.1 痰气交阻/痰气阻膈 4.6.1.1 症状 4.6.1.2 证候分析 4.6.1.3 治法 4.6.1.4 痰气交阻型噎膈的方药治疗 4.6.1.5 痰气交阻型噎膈的饮食疗法 4.6.1.5.1 推荐食材 4.6.1.5.2 推荐食疗方 4.6.2 津亏热结 4.6.2.1 症状 4.6.2.2 证候分析 4.6.2.3 治法 4.6.2.4 津亏热结型噎膈的方药治疗 4.6.2.5 津亏热结型噎膈的饮食疗法 4.6.2.5.1 推荐食材 4.6.2.5.2 推荐食疗方 4.6.3 瘀血内结/瘀血闭阻 4.6.3.1 症状 4.6.3.2 证候分析 4.6.3.3 治法 4.6.3.4 瘀血内结型噎膈的方药治疗 4.6.3.5 瘀血内结型噎膈的饮食疗法 4.6.3.5.1 推荐食材 4.6.3.5.2 推荐食疗方 4.6.4 气虚阳微 4.6.4.1 症状 4.6.4.2 证候分析 4.6.4.3 治法 4.6.4.4 气虚阳微型噎膈的方药治疗 4.6.4.5 气虚阳微型噎膈的饮食疗法 4.6.4.5.1 推荐食材 4.6.4.5.2 推荐食疗方 4.6.5 痰瘀互结 4.7 噎膈的对症治疗 4.8 噎膈患者饮食建议 4.9 文献摘录 5 饮食不得下,大便秘结者·噎膈 6 反胃·噎膈 6.1 反胃的症状 6.2 反胃的证候分析 6.3 反胃的辨证治疗 6.3.1 治法 6.3.2 治疗反胃的方药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噎膈的穴位 2 治疗噎膈的方剂 3 治疗噎膈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噎膈 1 拼音
yē gé
2 英文参考dysphag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ysphag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dysphagia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achalasia of cardi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ardiac spa ***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噎膈为病名[1]。见《严氏济生方》卷二。《黄帝内经素问》作隔、鬲、膈中、隔塞、鬲咽[1]。《备急千金要方》称噎塞[1]。又名膈噎、噎、膈、膈气[1]。
噎膈:1.吞咽不利,饮食梗塞难下;2.饮食不得下,大便秘结者;3.反胃。
4 吞咽不利,饮食梗塞难下·噎膈噎膈(dysphagia[2])为病名[1]。是指以吞咽不利,饮食梗塞难下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噎,指进食吞咽哽噎不顺;膈,指胸膈阻塞、饮食不下[3],或食入即吐[4]。张石顽《千金方衍义》:“噎之与膈,本同一气,膈证之始,靡不由噎而成。”临床上,噎虽可单独出现,而又每为膈的先兆,故往往以噎膈并称[4][3]。
噎膈证古分五噎、五膈及外感噎膈,内伤噎膈[1]。
西医的食管狭窄、食管炎、食管憩室、食管癌、贲门癌、贲门痉挛、胃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参照进行食疗。
4.1 古人论述噎膈的形成,《黄帝内经素问》首先指出与人身之津液有关。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说:“三阳结谓之膈。”又认为与精神因素有关。《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篇》说:“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出暴忧之病也。”此后《济生方·噎膈》又提出乃“寒温失宜……饮食乖度”所致。《景岳全书·噎膈》则认为与“酒色过度”有关,并谓“少年少见此证”,对于病因的认识有一定发展。关于噎膈的病理。历代医家有不同的说法:有强调热结津血亏耗者,如《局方发挥》“血液俱耗,胃脘干槁”致生噎膈之论;有认为以阳气衰弱为主者,如《景岳全书·噎膈》说,此证“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正以命门无火,气不化精,所以凝结于下而治节不行……即噎膈之属是也”。由于噎膈可见于多种成因,临床上阴伤与阳衰之证均能出现,故两说有并存之必要,不宜偏废。
4.2 噎膈的病因《医贯》卷五:“噎膈者,饥欲得食,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带痰涎而出。”
噎膈多因情志抑郁、饮食偏嗜等多种因素造成痰气、瘀滞、积热浸淫胃脘食道,日久形成噎膈[3]。
4.2.1 忧思郁怒忧思可以伤脾,脾伤则气结,气结则津液不得输布,遂聚而为痰,痰气交阻食道,于是渐生噎膈。《医宗必读·反胃噎膈》说:“大抵气血亏损,复因悲思忧恚,则脾胃受伤,血液渐耗,郁气生痰,痰则塞而不通,气则上而不下,妨碍道路,饮食难进,噎塞所由成也。”正指噎膈初起而言。若因郁怒伤肝,肝为藏血之脏,肝郁则血液不能畅行,久之积而成瘀。痰瘀二者,又往往互相搏结,阻塞胃口,则食不得下。徐灵胎评《临证指南医案·噎膈》说:“噎膈之证,必有瘀血、顽痰、逆气,阻膈胃气。”即指此类情况。
4.2.2 酒食所伤酒食助湿生热,若嗜酒无度,又多进肥甘之品,则易酿成痰浊;若恣食辛香燥热等物,则易致津伤血燥,前者使食道窄隘,后者使咽管干涩,均能妨碍咽食而发生噎膈。《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谓:“酒湿厚味,酿痰阻气。”《医碥·反胃噎膈》说:“酒客多噎膈,饮热酒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管干涩,食不得入也。”即包括了上述两个方面。《景岳全书·噎膈》说:“酒色过度则伤阴,阴伤则精血枯涸,气不行则噎膈病于上,精血枯涸则燥结病于下。”其病机亦不外精少液枯,气不运行,导致血液枯竭,为内耗肾阴而然。
4.3 噎膈的病理变化噎膈的病位在于食道,属胃气所主。《古今医案按》引叶天上“食管窄隘使然”之说,即明确指出噎膈的基本病理改变为食道狭窄。但就其发病机理而言,除胃以外,又与肝、脾、肾都密切有关。因三脏与食道、胃皆有其经络联系。在功能上,脾为胃行其津液,肝气之疏泄及肾阳之温煦亦有助于胃气和降,而肾之 *** 循足少阴之脉濡润咽嗌,以上因素,对于食物咽下入胃,均有协同作用。故脾、肝、肾有病,可累及胃与食道渐生噎膈。噎膈由轻而重,逐步发展,也往往波及脾、肝、肾等脏。一般而言,噎膈轻证,或由于肝脾气结,痰气交阻;或因胃津亏虚,食道涩滞,均使食物咽下不顺。如在痰气交阻的基础上又形成血瘀,以致痰瘀互结,阻膈胃气,或胃津亏耗而损及肾阴,皆属于噎膈重证,每使食物咽下即发生疼痛,甚至食入即吐,水饮亦难以咽下。倘病变继续发展,由阴损以致阳衰,则肾之精气并耗,脾之生化告竭。必形体羸瘦日甚,或伴有肢体浮肿,病情已属危笃。在此阶段,如因阳竭于上而水谷不入,阴竭于下而二便不通,称为关格,系开合之机已废,为阴阳离决的一种表现。
4.4 噎膈的症状食入阻隔,未曾入胃即吐出者[1]。临床以吞咽困难,或食入即吐、胸膈疼痛、形体渐瘦为主症[3]。可见于食道及贲门的功能性与器质性的某些病变中[3]。如贲门痉挛、食道炎、食道癌、贲门癌及食道憩等[3]。
4.5 类证鉴别 4.5.1 反胃噎膈应与反胃进行鉴别,反胃一证,古代亦名翻胃,《金匮要略方论》名为胃反。在《呕吐哕下利病》指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其证是食人之后,停留胃中不化,朝食者则暮吐,暮食者则朝吐,与噎膈之食不得人或食入即吐不同。《景岳全书·噎膈》说:“反胃者,食犹能人,入而反出,故曰反胃;噎膈者,隔塞不通,食不能下,故曰噎膈。”将二者作,了简明的鉴别,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噎膈是食不得入,多为阴虚有火;反胃是食入反出,多为阳虚有寒。而二者俱属难愈之疾,且病程经过较长。
4.5.2 梅核气噎膈初起,尚须与梅核气鉴别:前者系饮食吞咽受阻;反者惟自觉咽中如物梗塞不适,与进食并无妨碍,是为不同之处。
4.6 噎膈的辨证治疗噎膈一证,为胃与食道的病变,属于本虚标实之证。病标常有气郁、痰阻、血瘀等方面,三者每多兼杂互见,有时难以截然划分。病本有津亏、血耗、阴损及阳等阶段。故治法以开郁理气,滋阴润燥为原则。如理气化痰,破结行瘀,滋阴养血,补脾益肾等法,亦每需根据具体病情,有所侧重地结合运用。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既忌温燥之品以劫胃阴,又忌苦寒之属以伤胃阳,还忌滋腻之剂以滞胃气,投药当以清润和降为顺,步步应以“顾胃气”为主。胃气一振,则化源充足,诸脏皆得其养,于是重病可以转轻,危病可以转安,甚至侥幸而愈。若胃气一绝,则诸药罔效,势必不救,医者所宜深慎。然而本病多与饮食情志有关,至于精神的安慰与饮食的调摄,对于配合治疗,提高疗效,很有必要,临床亦不可忽视。
噎膈初起为吞咽困难,尤其是固体食物,虽勉强咽入,亦必阻塞不下,随即吐出,甚则吐出物如赤豆汁。逐渐发展,则胸膈疼痛,全身消瘦,面容憔悴,精神衰惫。
在辨证方面,首先应察其虚实。实者系指气、血、痰三者互结于食道,虚者系属津血之日渐枯槁。由于病期太长,故往往由实转虚,由气及血,而治法亦当权衡其虚实之程度,与气、血、痰郁结之微甚,适当加以处理。初期以标实为主,根据气结、痰阻、血瘀的不同,分别进行治疗,但均需加入滋阴养血润燥之品;后期以本虚为主,应根据津血枯涸及阳气衰弱的程度,给予不同治疗。
4.6.1 痰气交阻/痰气阻膈噎膈·痰气阻膈证(dysphagia with syndrome of phlegmqi blocking diaphragm[2])是指痰与气结,阻膈不通,以吞咽梗塞,胸脘痞满,或疼痛,嗳气、呃逆,或泛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形体日渐消瘦,病情可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舌偏红,苔薄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噎膈证候[5]。
4.6.1.1 症状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甚则疼痛,情志舒畅时稍可减轻,情志抑郁时则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6][4]。
4.6.1.2 证候分析肝气郁结,痰湿壅阻,胃气上逆:痰气交阻,食道不利,则吞咽困难,胸膈痞满,遇情绪舒畅则病证稍可减轻者,此属气结初期特征。气结津液不能上承,且郁热伤津,故口燥咽干。舌质偏红,脉弦滑,为气郁痰阻,兼有郁热伤津之象。[6][4]
4.6.1.3 治法开郁,化痰,润燥[6]。
疏肝化痰,降逆[6]。
4.6.1.4 痰气交阻型噎膈的方药治疗用启膈散[备注]启膈散(《医学心悟》):沙参、茯苓、丹参、川贝、郁金、砂仁壳、荷叶蒂、杵头糠为主方。方中丹参、郁金、砂仁壳化瘀利气以开郁;沙参、川贝、茯苓润燥化痰以散结;荷叶蒂、杵头糠化浊和胃以降逆。同时可加栝萎、陈皮以增加化痰力量。如津伤便秘,可配增液汤[备注]增液汤(《温病条辨》):玄参、麦冬、生地加白蜜以助生津润燥之力。[6]
4.6.1.5 痰气交阻型噎膈的饮食疗法 4.6.1.5.1 推荐食材丁香、菠菜、韭菜、萝卜、海带、油菜等[6]。
4.6.1.5.2 推荐食疗方[6]
1.丁香梨(《圣济总录》)大雪梨1个,公丁香15粒,冰糖20g。梨去皮,用竹签均匀扎15个小孔,每孔内放人l粒丁香,再把梨放入大小合适的盅内,用纸封严盅口,蒸30分钟。把冰糖加少许水溶化,熬成糖汁。将梨浇上冰糖汁。日服1剂。
2.油菜粥(《本草纲目》):鲜油菜100g,粳米100g。先煮粳米粥,后入油菜,慢火煮熟,任意使用。
3.萝卜饴糖饮(《中国药膳学》):红皮白肉萝卜适量,饴糖2~3匙。萝卜带皮切碎,放入碗里,上面倾人饴糖,置12小时。频频饮。
4.6.2 津亏热结噎膈·津亏热结证(dysphagia with syndrome of fluid insufficiency and heat binding[2])是指津液亏虚,热邪内结,以吞咽梗涩而痛,饮水可下,食物难进,食后大部分吐出,夹有黏痰,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胸背灼痛,口干咽燥,欲饮凉水,脘中灼热,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舌红干,脉弦细而数等为常见症的噎膈证候[5]。
4.6.2.1 症状吞咽梗涩而痛,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形体逐渐消瘦,口干咽燥,胃脘灼热,大便干结如羊粪,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小便短赤,五心烦热,舌质红干,干裂少津,脉弦细数[4][6]。
4.6.2.2 证候分析胃阴不足,虚火上逆,失于濡润:胃津亏耗,食道失于濡润,故吞咽时梗涩作痛,尤以进食固体食物为甚。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亦为胃肠津亏热结所致。如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则已由化源告竭进而累及肝肾,肝血肾精交亏。舌质红干,或带裂纹,脉弦细数,均属津亏内热之候。[4][6]
4.6.2.3 治法以滋养津液为主[4]。
滋养阴液,降逆清热[6]。
4.6.2.4 津亏热结型噎膈的方药治疗五汁安中饮[备注]五汁安中饮(验方):韭汁、牛乳、生姜汁、梨汁、藕汁加味。方以梨汁、藕汁、牛乳养胃生津,生姜汁和胃降逆,菲汁活血行瘀。并可加沙参、石斛、生地、熟地等,双补胃肾之阴,以增加疗效。用法宜少量多次,频频呷服,不可操之过急,以免泥胃不化。如肠中燥结,大便不通,可酌用大黄甘草汤[备注]大黄甘草汤(《金匮要略方论》):大黄、甘草,但宜中病即止,以免重伤津液。[4]
4.6.2.5 津亏热结型噎膈的饮食疗法 4.6.2.5.1 推荐食材银耳、木耳、大白菜、梨、葡萄、玉竹等[6]。
4.6.2.5.2 推荐食疗方[6]
1.蜜饯雪梨(《普济方》):梨500g,蜂蜜250g,水适量。雪梨或鸭梨洗净,去柄、核,切片,放在锅中,加水适量,煮至七成熟烂,水将耗干时加水和蜂蜜,再以小火煎煮熟透,收汁即可,待冷,放瓶罐中备用。随时服用。
2.桑葚糖(《濒湖集简方》):干桑椹200g,白砂糖500g,水适量。白砂糖放在锅中,加水少许,以小火煎熬至较浓厚时,加入干桑椹碎末,搅拌均匀,煎熬至用铲挑起即成丝状,而不粘手时,停火,将糖倒在表面涂过食用油的大搪瓷盘中,待稍冷,将糖分成小块即可。随时服用。
3.三耳汤(《食用菌饮食疗法》):银耳、黑木耳、侧耳(均为干品)各10g,冰糖30g。将三耳泡发、洗净、去杂,放入碗中,加冰糖和适量水,上锅蒸1小时,熟透。分次或一次食用。日二服。
4.6.3 瘀血内结/瘀血闭阻噎膈·瘀血闭阻证(dysphagia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static blood[2])是指瘀血阻膈,升降失常,以饮食难下,食入即吐,吐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肌肤枯燥,形体消瘦,舌红有瘀点、紫斑,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噎膈证候[5]。
4.6.3.1 症状胸膈疼痛,固定不移,饮食难下,或虽下而复吐出,甚或呕出物如赤豆汁,大便坚如羊屎,或吐出物如赤豆汁,面色晦滞,形体更为消瘦,肌肤枯燥,舌红少津,或带青紫,脉细涩[4][6]。
4.6.3.2 证候分析瘀血阻滞,食道闭塞,通降失司:瘀血内结,阻于食道,因而痛有定所,食人即吐,甚至水饮难下。由于病久,阴血更伤,肠失润泽,故大便干结,坚如羊屎。倘络伤渗血,则吐出物如赤豆汁。长期饮食不入,化源告竭,必形体更为消瘦,肌肤枯燥,面色晦滞。舌红或带青紫,脉细涩,为血亏瘀结之征。[4][6]
4.6.3.3 治法滋阴养血,破结行瘀[4]。
豁痰涎,化瘀血[6]。
4.6.3.4 瘀血内结型噎膈的方药治疗通幽汤[备注]通幽汤(《兰室秘藏》):生地黄、熟地黄、桃仁泥、红花、当归、炙甘草、升麻为主方。方中地黄、当归滋阴养血,桃仁、红花破结行瘀。甚者可加三七、乳香、没药、丹参、赤芍、五灵脂、蜣螂虫之类以祛瘀通络,海藻、昆布、贝母、栝萎以软坚化痰。如服药即吐,难于下咽。可先服玉枢丹[备注]玉枢丹(《是斋百一选方》):山慈姑、续随子、大戟、麝香、腰黄、朱砂、五倍子;或用烟斗盛药,点燃吸入,以开膈降逆,随后再服煎药。[4]
4.6.3.5 瘀血内结型噎膈的饮食疗法 4.6.3.5.1 推荐食材桃仁、红花、山楂、酒、醋、莴笋等[6]。
4.6.3.5.2 推荐食疗方[6]
1.羊乳饮(《中国药膳学》):羊奶250g,竹沥水15g,蜂蜜20g,韭菜汁10g。羊奶煮沸后,加竹沥水、蜂蜜、韭菜汁后,再煮沸。代茶饮。
2.莴笋汁(《食疗本草学》):莴笋250g,米酒适量。莴笋洗净切碎、捣烂、绞取汁液。1日分2次,用米酒送服。
3.红花山楂酒(《百病饮食自疗》):红花15g,山楂30g,酒250g,将上述药人酒中浸泡1周。每次饮15~30g,每日2次,视酒量大小,不醉为度。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4.6.4 气虚阳微噎膈·气虚阳微证(dysphagia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and yang debility[2])是指气虚阳微,升降失常,以长期吞咽受阻,饮食不下,面色晄白,精神疲惫,形寒气短,面浮足肿,泛吐清涎,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噎膈证候[5]。
4.6.4.1 症状长期饮食不下,泛吐多量黏液白沫,面浮足肿,面色?白,精神疲惫,形寒气短,泛吐清涎,面浮,足肿,腹胀,舌质淡,苔白,脉细弱[4][6]。
4.6.4.2 证候分析脾肾阳虚,失于温养:病情严重发展,由阴损及阳。脾胃之阳气衰微,饮食无以受纳和运化,津液输布无权,放长期饮食不下,泛吐清涎,精神疲惫。面浮、足肿、腹胀,则为脾肾俱败,阳气无以化津之象。面色?白,形寒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亦属气微阳虚之征。[4][6]
4.6.4.3 治法温补脾肾[4]。
温中和胃,补益脾肾[6]。
4.6.4.4 气虚阳微型噎膈的方药治疗温脾用补气运脾汤[备注]补气运脾汤(《统旨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陈皮、砂仁、半夏曲、生姜、大枣,温肾用右归丸[备注]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补气运脾汤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等补气益脾为主;半夏、陈皮、生姜等和胃降逆为辅。并可加入旋复花、代赭石等以增强降逆止吐之力。右归丸以熟地、山茱萸、当归、枸杞等滋肾阴,又用鹿角胶、肉桂、附子、杜仲等温肾阳,为阴中养阳之法。噎膈至脾肾俱败阶段,一般宜先进温脾益气之剂,以救后天生化之源,待能稍进饮食与药物,再以暖脾温肾之方,汤丸并进,或两方交替服用。[4]
4.6.4.5 气虚阳微型噎膈的饮食疗法 4.6.4.5.1 推荐食材韭菜、羊肾、蘑菇、牛肉、枸杞子、山药等[6]。
4.6.4.5.2 推荐食疗方[6]
1.姜韭牛奶蓝(《丹溪心法》):韭菜250g,姜25g,年奶250g。韭菜、姜分别切碎,同捣烂后绞汁;再与牛奶同放锅中,烘沸。日一次,热服。
2.磁石羊肾粥(《圣济总录》):磁石30g,羊肾1对,粳米100g,黄酒少许。将羊肾洗净,去内脂,细切。先煎磁石,去渣,后入羊肾及米煮粥,临熟,加入黄酒少许,调和,稍煮。空腹食。
3.蘑菇炒肉(《中国药膳学》):鲜蘑菇、猪瘦肉、调料各适量。将蘑菇洗净,猪肉切片。油烧热,放人肉片翻炒片刻,入蘑菇,加料酒、葱、姜、胡椒粉炒熟。佐餐服食。
4.6.5 痰瘀互结噎膈·痰瘀互结证(dysphagia with syndrome of intermingling of phlegm and static blood[2])是指痰瘀内结,阻膈不通,以吞咽梗阻,胸膈疼痛,食不能下,甚则滴水难进,进食即吐,泛吐黏痰,大便坚硬如羊屎,或吐下如赤豆汁,或便血,面色灰暗,形体羸瘦,肌肤甲错,舌红或带青紫,苔干少津,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噎膈证候[5]。
4.7 噎膈的对症治疗针灸对功能性疾病的效果较好,对器质性的疾病也能缓解症状[3]。
针灸治疗:可取天突、膻中、足三里、内关、膈俞、膈关、脾俞、胃俞等穴为主[3]。痰多加丰隆;胸膈痞满加中脘、大陵;肢冷脉微加灸命门、关元;食物格拒不入者加灸中魁[3]。
噎膈后期出现衰竭症候者,当采用综合治疗[3]。
4.8 噎膈患者饮食建议噎膈患者宜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促进消化,缓解噎膈[6]。
如进行食疗,应以滋阴润燥为原则,辨证而分别配以疏肝、化痰、活血等治法[6]。
4.9 文献摘录《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
《景岳全书·噎膈》:“噎膈一证,必以忧悉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盖忧思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施化不行。酒色过度则伤阴,阴伤则精血枯涸。气不行则噎膈病于上,精血枯涸则燥结病于下。且凡人之脏气,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而肾为水火之宅,化生之本,今既食饮停膈不行,或大便燥结不通,岂非运化失职,血脉不通之病乎?而运行血脉之权。其在上者,非脾而何?其在下者,非肾而何?矧少年少见此证,而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此其为虚为实,概可见矣。”? ’
《医学心语·噎膈》:“古方治噎膈,多以止吐之剂通用,不思吐,湿症也,宜燥;噎膈,燥症也,宜润。经云:三阳结谓之膈,结,结热也。热甚则物干,凡噎膈症,不出胃脘干槁四字。槁在上脘者,水饮可行,食物难入。槁在下脘者,食虽可入,久而复出。”
《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夫反胃乃胃中无阳,不能容受食物,命门火衰,不能熏蒸脾土。以致饮食入胃,不能运化,而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治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补土通阳以温脾胃。”
5 饮食不得下,大便秘结者·噎膈噎膈为病名[1]。见《严氏济生方》卷二。噎膈指饮食不得下,大便秘结者[1]。《医学入门》卷五:“饮食不下而大便不通,名膈噎。”
6 反胃·噎膈噎膈为病名[1]。见《严氏济生方》卷二。亦指反胃[1]。《丹溪心法》卷三:“翻胃即膈噎,膈噎乃翻胃之渐。”
反胃,《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称为“胃反”,《圣惠方·治反胃呕哕诸方》则称为“反胃”。其证是食入之后,停留胃中,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皆属未经消化的食物。本病多因饮食不当,饮饱不常,或嗜食生冷,损及脾阳,或忧愁思虑,有伤脾胃,以致中焦虚寒,不能消化谷食,饮食停留,终至呕吐而出。正如《圣济总录·呕吐门》所说:“食久反出,是无火也。”如反胃日久,可导致肾阳亦虚,所谓下焦火衰,釜底无薪,不能腐熟水谷,则病情更为严重。
6.1 反胃的症状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吐后即觉舒适,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象细缓无力[4]。
6.2 反胃的证候分析中虚有寒,宿食停留不化,故食后脘腹胀满,吐出宿谷,即觉舒适。由于久吐伤气,食物又不能生化精微,故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象细缓无力,乃脾胃虚寒之征。[4]
6.3 反胃的辨证治疗反胃有虚实之分[1]。《金匮翼》卷三:“噎膈之病,有虚有实。实者或痰或血,附着胃脘,与气相搏,翳膜外裹,或复吐出,膈气暂宽,旋复如初。虚者津枯不泽,气少不充,胃脘干瘪,食涩不下。虚则润养,实则疏瀹,不可不辨也。”根据病情不同,又有隔食、格气、梅核膈等[1]。
6.3.1 治法温中健脾,降气和胃[4]。
6.3.2 治疗反胃的方药用丁沉透膈散[备注]丁沉透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术、香附、人参、砂仁、丁香、麦芽、木香、肉豆蔻、神曲、炙甘草、沉香、青皮、厚朴、藿香、陈皮、半夏、草果。本方用人参、白术、木香等以温中健脾;砂仁、丁香、沉香、神曲、麦芽等以降气和胃。吐甚者可加旋复花、代赭石等以镇逆止呕。[4]
如面色?白,四肢清冷,舌淡白。脉沉细者,为久吐累及肾阳亦虚。治宜益火之源,以温运脾阳。用附子理中丸[备注]理中丸(《伤寒论》):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加吴茱萸、丁香、肉桂之类。[4]
如唇干口燥,大便不行,舌红脉细者,是由久吐伤津,胃液不足,气阴并虚之象。治宜益气生津,降逆止吐,可用大半夏汤[备注]大半夏汤(《金匮要略方论》):半夏、人参、白蜜。[4]
因忧思而气结生痰,交阻胸膈所致者,治宜解郁化痰,可用五膈宽中散,香砂宽中丸,启膈散等方[1]。
因酒色过度,肾阴亏损所致者,治宜滋补肾阴,可用六味地黄丸[1]。
因阴虚火旺,瘀热交阻所致者,治宜养阴清火,活血化瘀,可用通幽汤,滋血润肠丸[1]。
因津液枯槁所致者,宜生津益胃,可用麦门冬汤[1]。
因脾气亏损所致者,治宜益气健脾,可用补气运脾丸[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