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的题目就在人们身边,只要做有心人,一定会成功。
河北省青县有一位叫于汝强的年轻人,他从身边的难题上找到了发明的题目。1987年,于汝强高考落榜。作为一个农家子弟,求学多年,未能如愿,又因家庭条件所迫,无力继续上学。当时,他不免会因此而伤心和迷惘。
于汝强不甘心就这样碌碌无为地度过这一生,他在劳动之余,坚持读书自学,总在琢磨着搞点名堂。一个寒冬的夜晚,他望着家里烧得通红的煤炉忽然想:为什么不能将炉子的热量储存一部分,需要时释放出来呢?如果能发明这样一种炉子,既能节约能源,又能给乡亲们带来方便。
灵感的闪现只是瞬间,把灵感转化为成果可不是件容易事。为了弥补知识的不足,他废寝忘食地自学大学物理课程,同时还广泛阅读所能找到的相关书籍。那段时间他全身心投人其中,不分白天黑夜,按照自己设想的节能炉模样,草图画了一幅又一幅,算式演算了一遍又一遍,有人说他“得了神经病”。
图纸有了,真正搞起试验来,没有材料、经费是不行的。家里困难,拿不出钱,于汝强就用所学知识给人家改装农用机械,获得部分收入,然后用这部分收入再投入节能炉的试验。几经周折,他利用收集燃煤炉的余热,首先研制成功了节煤食品烤箱炉。但这种炉子只能满足一些工商户的需要,还不能走进普通百姓家。
经过几年钻研与实践,虽然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设计效果,但于汝强从中增强了信心。一次,他从观察蒸汽锅炉得到启发,随后在原烤箱炉上设计出转化装置,将收集储存的热量转化成高温高压蒸汽,用以烧水做饭。紧接着,他又进行了重新组合,从而形成了体积小,功能全,适合家庭操作的节能燃煤炉。
1997年底,北京、石家庄的几位专家到青县为于汝强的成果搞鉴定。他当场给专家们点炉,不到3分钟就烧沸了4公斤冷水,20分钟蒸熟一锅馒头。同时,他还进行了蒸、煮、烤、炒等多功能表演。鉴定结果,节能炉每日仅用2公斤煤便能满足6口之家全天的吃喝,再加6公斤煤还能带起两组暖气片及淋浴。如今,他研制的节能燃煤炉已申请两项国家专利,其中外观设计专利已授权。
张毅是我国云南省的一位中学生,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科技小组,积极进行小发明活动。他发明的《新式英语词典用法及编法》获得了第十一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和“王丹苹青少年发明创造奖”。
张毅的发明秘诀就是抓住身边的问题,从研究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出发,觅取发明的灵感。
初二时改进清凉油盒是张毅的第一次发明。他家住在竹林旁边,每到夏天,都会有很多蚊子光顾。晚上只要门窗未关好,蚊子就会悄然而至。在蚊子的轮番叮咬之下,他不得不向清凉油求援。可是清凉油盒这时却和他过不去,任凭他怎么用力也打不开。耳边萦绕着蚊子饱餐后的嗡嗡声,身上被蚊子叮咬的大疙瘩钻心地痒,情急之下,他把清凉油摔在地上。可这也不管用,清凉油盒在地上打了几个滚,依然牙关紧咬。
焦急之中,灵感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张毅脑海里冒出来:“是否可以对清凉油盒进行一下改进,使它容易打开呢?”于是,根据这个思路,他在结构上对清凉油盒进行了改进,让清凉油盒的底座凹一点,变为月牙形,而盒盖的形状不变,但内壁有与底座对应的隔开,这样就使摩擦面积增加,容易打开,且又具有很好的密封性。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做出了“新式清凉油盒模型”。张毅因为这项发明获得了州级二等奖,虽然不是大奖,但要知道这是他的第一次发明。
有了第一次发明的体验,张毅的创造性思维由此被打开了。在初三上学期,他发明了“两用拖鞋”,获省级三等奖,并被吸收为德宏州发明协会会员。同年他撰写了《青少年创造力开发和群众创造性活动》的论文,被州发明协会印发全州。就在这时期,他生出了改进英语词典的念头。
经过长时间对英语单词和电脑编排等方面的分析,张毅偶然有了这样的灵感:“是否可以用元音在单词中的特征来表示单词在词典中的位置”。于是他根据灵感初步写了《新式英语词典用法》。
张毅的这项发明打破了以往用26个英文字母顺序来查找和编排英语词典的习惯,而采用元音在单词中的特征来表示单词在词典中的位置,因此能够达到见单词、知页码、翻词典的神速。(注:按这种方法查的英语词典需要重新编)。
《新式英语词典用法》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它不仅可以用在英查英、英查汉、汉查英、汉查汉等词典、字典中,同时也可以运用在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具有这种特点的文字中,甚至可以运用在当今社会用途最广的电脑上,从而可能会导致词典类的编排和查找方面的一次重大变革。
张毅、于汝强两位朋友的发明经历告诉我们:发明的题目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做有心人,一定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