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属于北京官话,流传于北京城区。有人把北京话、北京话口音浓重的普通话称为“京片子”。范围通常指的北京话是指北京市区的口音,不包括北京郊区县的方言。 基础 汉语标准语(普通话、国语等)以北京官话为基础。尽管如此,北京官话和普通话还有一定的区别,相对于普通话而言,北京官话也是一种方言。 北京话,亦称北京方言,属于北京官话的京师片,流传于北京市区。说话人带有明显的儿化尾音,有人把北京话的浓重口音称为“京片子”、“京腔”。其实严格来说,北京官话并不等于普通话,而北京方言则更是与普通话存在不少差异,不过很多人都认为学习了普通话约等于掌握北京话。 北京官话在清代中后期逐渐取代南京官话成为中国的标准语,现在称为“国语”或“普通话”。北京官话所属的华北官话覆盖面包括了整个北京市,河北北部、内蒙古部分地区,广义的华北官话还覆盖东北三省,也有人称其被北京官话,但这容易引起歧义,实际上北京官话又称北方官话,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逐渐取代南方官话成为中国官方的主流语言。 南北朝时期开始,中原雅音南移,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官话逐渐分为南北两支。元朝以北京为大都,元朝统一全中国,以北京音作为天下通语标准音,北京话第一次成为中国的标准音。明朝成立后,以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明朝永乐年间建都北京时从南京北调40万人口,超过北平原有人口,清朝定都北京后大批满人进入北京,明朝的北京话话逐渐演变形成了北京话。清雍正六年设“正音书馆”,以北京官话为标准语,在全国推行,以后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成为中国官场主流的标准语,有人也称之为北方官话,和被称为南方官话的南京官话相对应。晋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后,中原雅音南移。不同的政权都按照其首都的语言为标准。北方朝代一般以洛阳话为标准音,南方一般以建康话为标准音。西晋后的北方话是北方游牧民族学习汉语和留在中原的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语言融合的产物,初步形成北方话,北方游牧语影响下北方雅言不在,比如西晋后的洛阳话和晋代前的汉语已经有很大差别。中国西晋后期之前的中原人总体是汉民族,而西晋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中原,并建立了十六个政权,历史称为东晋十六国的时期,中原出现了留在中原的汉人和北方少数民族的200多年的民族大融合,此后的中原人已经不只是有汉族血统,更融入了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血统,而由于汉文化比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发达,汉语比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容易使用,汉族人在经济等方面的发达,迁徙入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经过几百年的汉化后[1],自己民族的语言已经很少说,甚至不会说,而更大量使用汉语,初步形成了北方汉语,再加上后面几次迁徙入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汉化,逐渐使中原人再次多次融入了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血统,北方汉语大体形成,为现代的普通话奠定了基础。那时不仅北方少数民族的民间自己在汉化,还有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府推动的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辽朝时期,少部分北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金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2]。元朝成吉思汗南下,大量蒙古族等民族迁入中原,元朝以北京为大都,以北京音作为天下通语标准音此时的语言为官话雏形.比如从元朝初年开始,元朝统治者已经把辽朝金朝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在元朝已被视为“汉人”, 明朝时期,还有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留在中原,在中原再次出现了民族、民系的融合,还有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建都北京,北京话再次成为官方语言,清朝定都北京后大批满人进入北京,明朝的北京话逐渐演变形成了清朝的北京话。清朝时期,在康熙、雍正、乾隆和清朝军民的***同努力下中国实现了大统一,再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和那时的中原人、华南人等再次在统一的国家里,比较彻底的消除了明朝200多年的北方少数民族和那时的中原人的矛盾和始终无法解决的边患问题,为华北的民族融合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不少少数民族再次迁入华北(包括中原),北方话继续形成。同时清朝中央政府定都北京,以中国首都北京话为代表的为北方话最后形成清末进行国语编审,民国初年拟定国音,“京国之争”以后实行以北京官话为基础的新国音,自此以北方官话为蓝本的国语(普通话)成为中国官方标准语言。随着现代教育、传媒的普及发达,当代的北京官话 - 普通话,在华语圈有向各种方言渗透的趋势。 是否受满语影响 对于北京话的语音及词汇系统受到满语及满式汉语影响的程度及范围也有人提出了商榷[3]。具体来说,前一种观点认为北京话中的轻声及儿化等语音现象是受到了满语或满式汉语的影响而产生或加强的。但是,有观点认为它们是汉语自身发展的结果。 特点 北京话是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北京话的儿化音现象比普通话强得多,语言绵软,曾受到满式汉语的一定影响。而且还有相当一批地方性词汇,老北京居民中保留更多,祖上返三辈的不纯粹贬称为“胡同儿的话”。也经常有人,包括北京人自己,用“痞”来形容北京话。 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当代的北京话已经不同于20世纪初期的作为国语标准的北京话(如老舍、爱新觉罗溥仪的录音),而更贴近于20世纪初期的东北话(如张学良的录像),但是在京剧念白中的京白,仍然使用近似清宫廷中的满式汉语,音韵与当代北京话相比显得更轻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