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词典 - 四字成语三个爱心

四字成语三个爱心

1. 描写爱心的四字词语

心心相印:心:心意,思想感情;印:符合。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 情投意合:投:相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 推心置腹: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心待人。

○ 一见如故:故:老朋友。初次见面就象老朋友一样合得来。

○ 一面如旧:初次见面就象老朋友一样。

○ 一往情深:指对人或对事物顷注了很深的感情,向往而不能克制。

○ 深情厚谊: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 打成一片:原指形成一个整体。现多形容感情融洽,成为一体。

○ 形影不离:象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亲密,经常在一起。

○ 形影相随:象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亲密,经常在一起。

○ 如影随形:好像影子总是跟着身体一样。比喻两个人关系亲密,常在一起。

○ 寸步不离:寸步:形容距离很近。原指夫妻和睦,一步也不离开。现在泛指两人感情好,总在一起。

○ 心照不宣:照:知道;宣:公开说出。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

○ 难分难舍:分:分离;舍:放下。形容感情很好,不愿分开。亦作“难舍难分。”。

○ 恋恋不舍:恋恋:爱慕,留恋。原形容极其爱慕,不能丢开。现多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

○ 依依不舍:依依:依恋的样子;舍:放弃。形容舍不得离开。

○ 亲如手足:象兄弟一样的亲密。多形容朋友的情谊深厚。

○ 亲密无间:间:缝隙。关系亲密,没有隔阂。形容十分亲密,没有任何隔阂。

○ 如兄如弟:情如兄弟。比喻彼此感情好,关系密切。

○ 骨肉相连:象骨头和肉一样互相连接着。比喻关系非常密切,不可分离。

○ 血肉相联:象血和肉一样相互联系着。比喻关系十分密切,不可分离。

○ 情同手足:手足:比喻兄弟。交情很深,如同兄弟一样。

○ 不分彼此:彼:那,对方;此:这,我方。不分这个和那个。形容关系密切,交情深厚。

○ 不分畛域:畛域:范围,界限。不分界限、范围。也比喻不分彼此。

○ 相知恨晚:相知:相互了解。认识太晚了。形容新交的朋友十分投合。

○ 患难与***:***同承担危险和困难。指彼此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 分甘***苦:同享幸福,分担艰苦。

○ 同甘***苦:甘:甜。***同享受幸福,***同担当艰苦。

○ 同舟***济:舟:船;济:渡,过洒。坐一条船,***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 和衷***济:衷:内心;济:渡。大家一条心,***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 乘车戴笠:乘:坐,驾;笠:斗笠。比喻不因为富贵而改变贫贱之交。

○ 声应气求:应:应和,***鸣;求:寻找。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 山高水长:象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象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

○ 坚如磐石:坚:坚固,结实;磐:大石头。象大石头一样坚固。比喻不可动摇。

○ 牢不可破:牢:牢固。异常坚固,不可摧毁。也用在指人固执己见或保守旧习。

○ 握手言欢:握手谈笑。多形容发生不和,以后又和好。

○ 言归于好:言:句首助词,无义。指彼此重新和好。

2. 关于爱心的四字词语

关于爱心的四字词语有很多,比如春风送暖、体贴入微、无微不至、语重心长 、关怀备至、细致入微、嘘寒问暖、安老怀少、视民如伤、解衣推食 、吊死问疾、尊老爱幼等。

一、安老怀少解释:安:安顿;怀:关怀。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轻人,使其信服。

出自:《论语·公冶长》:“子路曰:‘原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白话文:“子路说:‘原来听说您的志向。’你说:‘老年人安全的,朋友相信他,年轻人怀念的。

’”示例:诚为枉法营私,原王章所不宥;要知安老怀少,亦圣道之大同。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为人处世的美德近义词敬老爱幼二、体贴入微解释:体贴:细心体谅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心和照顾;入微:达到细微的程度。

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周到。出自:清·赵翼《瓯北诗话·杜少陵诗·四》:“至于寻常写景,不必有意惊人,而体贴入微,亦复人不能到。”

白话文:“至于平常写景,不必有意惊人,而体贴入微,还有人不能到。”示例:这却全在美人心意上着想,倒也体贴入微。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九回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近义词关怀备至、体贴入妙、无微不至反义词千刀万剐、漠不关心、漠然置之三、无微不至解释:微:微细;至:到。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

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出自:宋·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白话文:“我想主忧臣辱,义不能拒绝,拘束受命,退而差征召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是他认为快发的计划的,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示例:还是在剑波十八岁的时候,要到战斗部队去,姐姐对这将要离开自己的弟弟,照顾得无微不至。

——曲波《林海雪原》一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近义词精细入微、体贴入妙、仁至义尽反义词置之不理、坐井观天、漠不关心四、语重心长解释: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示例:他这些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语法: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宾语;含褒义近义词言近旨远、苦心婆心、谆谆告诫反义词轻描淡写、浮光掠影、冷言冷语五、尊老爱幼拼音[ zūn lǎo ài yòu ]解释形容人的品德良好。近义词扶老携幼、爱老慈幼、敬老尊贤反义词目无尊长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安老怀少百度百科-体贴入微百度百科-无微不至百度百科-语重心长百度百科-尊老爱幼。

3. 形容“非常有爱心”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拼音:tǐ tiē rù wēi

近义词:关怀备至、无微不至 反义词: 漠不关心

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解释:体贴:细心体谅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心和照顾;入微:达到细微的程度。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周到。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8回:“‘只要心平点,少看点利钱,那些贫民便受惠多了。’我笑道:‘这可谓体贴入微了。’”

造句:

1. 妈妈体贴入微地照顾着全家人的饮食起居。

2. 妈妈对我们照顾得体贴入微。

3. 严护士是个活泼开朗,对病人照顾得体贴入微的人,也是医院的优秀护士长。

4. 任何一个少女都会从这种体贴入微中发现自己的身价。

类似的成语还有:关怀备至、无微不至、细致入微、助人为乐、乐于助人

参考资料

在线成语词典:4/10438

4. 形容爱心的四个字词语有哪些

1.嘘寒问暖,xū hán wèn nuǎn词义:嘘:缓缓吹气。

形容对人的生活十分关切,问冷问热。2.视民如伤,shì mín rú shāng词义:把百姓当作有伤病的人一样照顾。

旧时形容在位者关怀人民。3.雪中送炭,xuě zhōng sòng tàn词义: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

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4.无微不至,wú wēi bù zhì词义:微:微细;至:到。

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5.救死扶伤,jiù sǐ fú shāng词义:扶:扶助,照料。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

现形容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造句:1、地震发生后,领导深入群众,嘘寒问暖。

2、我们现在就应该学会自己生存,因为父母的嘘寒问暖总会离开的,那时就可以给一个父母最大的安慰了。3.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4.圣君视民如伤,暴君坐观生灵涂炭。5, 赈灾款对灾区人民而言无言是雪中送炭。

6, 邻里街坊的帮助犹如雪中送炭,使他非常感动。7、方老师无微不至地关怀同学们,大家都很感激他。

8、她对这些孤儿的爱抚无微不至,像慈母一样。9、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大夫救死扶伤的精神。

10、救死扶伤是医护工作者的天职。

5. 关于爱心的四字成语

关心民瘼 解释瘼:疾,疾苦。

关心群众的疾苦。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非得关心民瘼之员,竭力抚循,不足以资补救。”

爱民如子解释旧时称赞某些统治者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出处《礼记·中庸》:“子,庶民也。”

尊老爱幼解释尊敬长辈,爱护晚辈,形容人的品德良好。雪中送炭 解释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

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出处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慷慨解囊 解释慷慨:豪爽,大方;解囊:解开钱袋拿出钱来。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

出处姚雪垠雪《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八章:“因此只得不揣冒昧,向大公子求将伯之助,不知公子肯慷慨解囊否?”乐善好施 解释乐:好,喜欢。喜欢做善事,乐于拿财物接济有困难的人。

出处《史记·乐书二》:“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而好礼。”助人为乐 解释帮助人就是快乐。

出处冰心《咱们的五个孩子》:“在我们的新社会里,这种助人为乐的新风尚,可以说是天天在发生,处处在发生。”古道热肠 解释古道:上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形容厚道;热肠:热心肠。

指待人真诚、热情。出处几个人当中,毕竟是老头子秦梅士~。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四回扶危济困 解释扶:帮助;济:搭救,拯救。扶助有危难的人,救济困苦的人。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五回:“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