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行
小时候,父母经常教育我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在世,短短几十个春秋,纵有少之又少能长命百岁甚至以上,但相对于天地之悠悠来说也宛如流星一样的短暂。时间上的限制决定了人的生命具有悲剧性的色彩,具有不完美性。与此同时,生命的短暂性决定了其可贵之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有限的生命,思考如何有意义地度过有限的生命,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精彩。现做些整理,以示怀念,以飨读者。
是一粒无人采撷的种子,寄托着春天的希望,留给了大地生命的颜色;是一声有力的啼哭,力证了母性的伟大,宣告了新生命的诞生。从此,生命宛如一条东去的大河,时而风平浪静,倒映出红花绿叶黄黍白雪;时而波涛汹涌,涟漪中荡出世间冷暖沧桑变化。每次与细雨平沙的邂逅生命就能欢快而羞怯地轻轻度过,每次与岛屿暗礁的碰撞生命就能愤然激起美丽的浪花,每次遇悬崖峭壁前阻生命就能卷起飞舞的银河,然后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吞没了视线。每条河流都有着不同的生命曲线,无论长短,无论高山,无论平原……都有着***同的目标——奔向海洋,去激荡珍珠的璀璨,去镌刻 历史 的痕迹,纵使像流星般划破天际,也要与岁月的长河承接递进。
生命,也宛如一颗寂寥的小树,时而春暖花开,蜂蝶簇拥鸟鸣枝头;时而银装素裹,落叶飘零黯然神伤。每次与春天的相遇生命就能繁花满枝,每次与盛夏的邂逅生命就能浓荫如盖,每次与秋天的约会生命就能硕果累累,每次与寒冬的不期而遇生命就能落叶成泥,香气如故。每棵树木都有着不同的生命轨迹,无论大小,无论繁密,无论婆娑……都有着一个***同的理想——期待与春天再度约会,直至长成参天大树,去倾听蓝天白云的窃窃私语,去聆听黄莺的婉转歌声。
生命的大河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细雨平沙;生命之树不可能总是四季常青、果实累累。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珍惜生命,感谢生命,为生命喝彩,因为生命给了我们许多许多,不论快乐还是痛苦,不论欢笑还是泪水,不论高尚还是平凡……冰心先生在《谈生命》中呼吁:“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三、人有气、有生,最为天下贵
中国古代大哲荀子认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世界是生命的世界,没有生命的世界是残缺的、不完美的,甚至可以说不能称之为世界。而人的生命在其他一切生命之上,是大千世界最可宝贵的。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一段精彩独白,这段独白里其中最核心的一句——“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从生物学上看,生命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质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特有的一种现象。若人的身体各种物质可以分解开来,不过是多少不等的一些不值钱的氨基酸、核酸碱基、核苷、核苷酸、核糖、脂类、蛋白质、水分子、碳、磷、钙、铁等而已。可就是这些不值钱的物质成分奇妙地有机结合在一起,成为了有生命的人,它们的价值就无法计算了。所以,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 历史 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生命是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人生的一切价值中,生命的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其余一切价值的实现都以生命的价值得到确认为前提。生命的珍贵不言而喻,这是由生命本身诸多的矛盾关系决定的。
01.不易性与易逝性的统一
生命的总体出现,是宇宙间40亿年历千万劫之后的一个奇迹,来之非常不易。从个体生命的形成来说,也非常来之不易。在生命合成的通道中,数以千万计的精细胞中,只有那一个速度最快,位置最有利的,最 健康 矫健的精子才能与那一个卵子相结合,方能诞生出一个生命胚胎。必须是不早不晚,唯此唯彼两个特定的精、卵细胞结合,慢慢形成生命,才能诞生出世上独一无二的“你”,这是千万分之一的机缘,这是宇宙间历万千劫之后的一次偶然机缘的无上巧合。因此,任何一个生命个体诞生,无不是一个旷古的奇迹,所以,生命的来之不易说明了生命的弥足珍贵。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荀子·宥坐》)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也指出:“日往月来,月往日来,一日之昼夜也。寒往暑来,暑往寒来,一岁之昼夜也。小往大来,大往小来,一世之昼夜也。”时光,不管你愿不愿意,每天都像流水一样无情地流过不停,日往月来,寒来暑往,从婴幼儿长大成人,然后转瞬间又从成人变成老人,生命就这样轻易地逝去。而且,人的生命一旦失去就非常残忍地一去不回,不可复得,对个体而言,失去生命就意味着失去了整个世界。人们可能用金钱买到其他的东西,唯独买不到的就是生命,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找不到可与人的生命相比照的等价物。时间的不可逆性决定了生命的不可逆性和易逝性,任何人的生命有且只有一次,不可能有来世和再生,过去的永远过去了,不可能因为你的后悔就可以推倒重来。生命的易逝性及不可逆性,以及死亡的不可体验性给生命带来了神秘氤氲,使生命被赋予了无限的期望与遐想,从而获得了对个人不容置疑的至尊地位——生命的无价性。“人的生命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生命是尊严的,是不可代替的。”
02.个体性与 社会 性的统一
生命受之于父母,成之于 社会 。“生命作为对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肯定而成为标准,它有责任保护和实现自己的形式。”[1]任何生命都是作为单个体而客观存在的,在世界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赋予人的存在以独一无二的价值,使任何人的存在都具有其合法性。每个人都有且只有一次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不可重复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都不可置换,因此,生命是最值得每个人珍惜的。
人是个体的自然存在物,同时也是 社会 存在物。“生命在现实中绝不可能仅只能服从于我们的支配能力。如果丧失周围世界对我们施加限制的无数要素;如果离开一切他人和他物,那我们也就丧失了活动空间”[2]。生命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 社会 是由一个个独特的个体所组成,每一个个体构成了 社会 最基本的细胞。 社会 生命的存在和发展以个体生命的存在为基础,只有保持个体生命的存在,人才可能在 社会 中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任何个体生命都有其固有的局限,只有在 社会 中,个体生命才能获得其全面发展的手段,只有借助于他人或他物个体生命才能达到“完美”。因为,马克思早就已经告知了我们:“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 社会 关系的总和。”[3]人的本质不存在于孤立的个人之中,而是存在于人与人的 社会 关系中,并由 社会 关系决定。
03.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人的生物性决定了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对于任何一个生物体而言,生是有涯的,死总是有期的,谁都无法摆脱死这一“悲剧式”的结局。艾温·辛格指出:“我们在现世的人生无论是什么样子,也无论它会延续多长时间,我们总是要背负着在时间中存在的重轭。”[4]春去冬来,花谢花开,生命有它的开始,注定也就有终结,死亡就是生命的时间限制。从哲学角度看,生命不是被决定的,瞬间的灾难就可能造成生命的消亡。正如柏格森所说,“生命并非像摄影机一样,将每个细节都排演、拍摄、贮存起来,只等放映”。生命是从“无”中创造。这种“无”,是包罗万象和充盈,是创造的源泉。生命在向着未来的生成中面对着无限的可能性,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个人存在的价值。
生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因而生命是不确定的。生命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生命具有末完成性,也决定了生命的无限性。在生存的过程中,生命表现为无限可能的追求。所以,人不可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高度和厚度。人的生命的有限性是“一种独特的有限性,……当他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的时候,就在有限中分享了无限。”[5]别尔嘉耶夫在《论人的使命》中认为:“这个世界上的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只是因为有死亡,假如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认识到生命必将死亡时,他就会从整体上把握生命,去追求精神生命的无限永恒的价值。否则,就如尼采所说的:“当你们死,你们的精神和道德当辉灿着如落霞之环照耀着世界,否则你们的死是失败的。”[6]
04.脆弱性与顽强性的统一
“生命是世界的绝对的、无限的本原,它跟物质和意识不同,是积极地、多样地、永恒地运动着的。生命不能借助于感觉或逻辑思维来认识,只能靠直觉或体验来把握。”[7]生命个体的更新决定了生命是脆弱的,鲜嫩芳香的花草瞬间就枯萎凋零,翩翩起舞的飞蛾片刻就粉身碎骨,生命犹如过往云烟,昙花一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最后说了一句:“要赶紧生活,因为一次莫名其妙的疾病或是不幸事件都会使生命中断。”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指出:“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8]生命是美丽的,美丽的生命是人类文明的花朵,生命又是脆弱的,脆弱的生命禁不起最微不足道的“生命意外”。所以,我们活着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珍爱自己“脆弱的”生命、都应该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亘古以来,出于对生命的留恋和对死亡的恐惧,人们就一直锲而不舍地追问生命本质、生命价值和死亡奥秘的问题,有试图通过仙法道术,或寄希望于灵魂不死和生死轮回的宗教观念,或在田园之乐中缓解畏死的心态,或以从事苦行来克服对红尘苦海的留恋等。生命一定不会是长城,但生命的意志可以是钢铁。当天空乌云密布之时,悲观的人可能看到的是 “黑云压城城欲摧”;意志顽强的人看到的则是“甲光向日金鳞开”。尘世间所有的生命都无法摆脱痛苦和挫折的遭遇,然而,我们只有笑对人生的挫折,顽强地鼓起生存的勇气,信念不倒,才能让生命活出应有的辉煌,获得“新生”。不经历一番风雨,怎能见到彩虹,生命需要顽强。海明威曾说:“你可以毁灭他,但不能消灭他的精神和意志。”
参考文献:
[1] [德]费迪南·费尔曼.生命哲学[M].李建鸣,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51.
[2] [德]贝克勒等.向死而生[M].张念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3,10.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6.
[4] [美]艾温·辛格.我们的迷茫[M].李建鸣,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61-162.
[5] 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344.
[6] 段德智.死亡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255.
[7] 葛力.现代西方哲学词典[M].北京:求实出版社,1990,124.
[8] [法]帕斯卡尔.帕斯卡尔文选[M].陈宣良,何怀宏,何兆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