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词典 -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范文

 抓住本文骈散结合的写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初中语文优秀教案范文,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查看。

篇一:《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教学

 教材分析:

 重点: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背诵课文

 难点:1.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2.抓住本文骈散结合的写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教学设想:

 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译理解外,还要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学习中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上,难点放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鹊起。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1段。教师范读课文,从情感上抓住学生。

 1.对照书下注释,理解重要的词句。

 词: 越明年、谪、守、增、制、属、作文

 句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思考与讨论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2)作者开篇用“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可见滕被谪以后心情不会太好,作者开篇直指,有何用意?

 滕子京虽被贬岳州,却积极从政,政绩斐然。“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既是为了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寄情与民的高尚情怀,也是为了勉励他像 “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也是为了自勉勉人。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朗读朗读,然后学生合作解决重要的词句。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词:夫 、胜状、晖、备、然则、极、 骚人、得无异乎

 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重点句子的赏析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衔”、“吞”字连用,化静为动,使描写的景物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这一节的写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开阔的景致描写,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作了铺垫。

 大声朗读这两段,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

 四、总结:重修岳阳楼的背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五、作业设计: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作记的缘由 属予作文以记之。

 洞庭全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岳阳楼的景致宏大而又气象万千。它的早晚景致有什么不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又有何不同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复习旧知。

 1、重点词句翻译。

 2、检查1、2两段的背诵。

 三、讲读第3、4段。

 1.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2.学生齐读第3段。

 3.讲析第3、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4.学生齐读第3段。4段。

 重要的词语:霪雨、霏霏、开、排、樯、楫、;薄、冥冥、景、一、集、芷、汀、而或、

 重要的句子: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四、合作探究

 (1)以上两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的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来写:

 先写了霪雨霏霏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悲苦的情感。表现了迁客骚人“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描写洞庭湖春和景明时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主要表现迁客骚人“物喜则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2).作者写迁客骚人们或悲或喜的情感有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文章的第五段。

 五、教读第5段。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掌握重要的词句及翻译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词:尝、求、古仁人、心、或、、为、以、是、进、退、然则、先、后、微

 句子: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2、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产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就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议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明确:(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他们“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3、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4、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忧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忧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5、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表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六、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总结:今天学完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知道封建士大夫们尚且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胸怀天下,以天下事为己任,努力成才,勇担责任,为国家的富强作出贡献。

篇二:《爱莲说》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认识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资料袋:

 1、 了解“说”这种文体

 "说"就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二、学习过程 :

 (一)、读准字音。

 周敦颐 ( ) 可爱者甚蕃 ( ) 出淤( )泥而不染

 濯( )清涟( )而不妖 不蔓( )不枝 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花之隐逸( )者也 噫( ) 陶后鲜( )有闻

 (二)课堂探究

 1、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蕃: 独: 染: 濯: 益: 植:

 亵: 鲜: 宜:

 2、 重点句子翻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合作探究:(一)

 1、作者把莲花比作-------------

 2、文章从生长( ),体态( ),气质( )三方面写莲的。

 3、---------------(句),赞美了莲--------------------.

 合作探究:(二)

 1、课文写了莲,还写了( )和( )花,分别比作( )( )。

 2、文章运用了( )写法,抒发了作者( )情感。

 三、思维拓展:

 联系莲花,,谈谈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行修养的启示。

 四、当堂检测:

 1、《爱莲说》选自《 》,作者 ,是 时著名的 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篇三:《雷电颂》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和学习屈原爱国爱民的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作者、人物介绍: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出国人。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2、戏剧知识介绍

 1)戏剧的概念: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2)戏剧的种类:

 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

 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悲剧、喜剧、正剧等;

 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

 从时代分,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3)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的基本特点: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2)、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 (3)、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5)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3、了解剧情和背景

 时间是在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到来的时候。靳尚前来布置和催促郑詹尹立即执行南后毒死屈原、纵火焚尸的密令。地点是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以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这个典型环境意味着现实世界给屈原的肉体和精神的严重伤害,又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搏斗。

 4、关于《雷电颂》的舞台说明(正文前小字部分)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的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作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铺垫。

 学法建议 指导——自主学习

 教学流程

 一、预学思考

 1、掌握下面词语,给加点的字注音

 睥睨( ) 污秽( ) 犀利( ) 迸射( ) 播弄( ) 虐待( ) 雷霆( ) 拖泥带水 伫立 咆哮 稽首( ) 驰骋( ) 诡谲( ) 占筮( ) 潸然( ) 鞭挞( )

 2、解释词语

 睥睨: 播弄: 鞭挞:

 3、阅读舞台说明,说说舞台上的屈原是个怎样的形象?

 二、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自由朗读、指名朗读,齐读)。

 2、与以往的课文相比,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3、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知道了屈原的内心都想了哪些事物?饱含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感情?

篇四:《强项令》

 教学目标:

 1、学习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性格和品质。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分析任务性格品质。

 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秉公执法者的故事,他就是强项令——董宣。请同学根据你的预习,复述这个故事。

 二、列出生字

 三、串讲课文

 第一节:写董宣执法的故事。

 1、董宣,字少平……吏不能得。

 解词:特,特例。

 征,征召。

 苍头,家奴。

 因,因为。

 匿,藏匿。

 简析:先交代事件的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矛盾冲突就此展开。

 指名朗读,翻译。

 2、及主出行……因格杀之。

 解词:

 及,等到。

 以奴骖乘,以,用。

 乃,于是,就。

 以刀画地,以,用。

 叱,呵斥。

 数,数落,列举。

 因,于是,就。

 格杀,打死。之,指代家奴。

 简析:写事件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指名朗读,翻译。

 3、主即还宫诉帝……流血被面。

 解词:

 欲,想要。

 之,指代董宣。

 乞,乞求。

 纵,纵容。

 何以,以何,凭什么。

 须,等待。

 被,覆盖。

 简析:写事件高潮。

 指名朗读,翻译。

 4、帝令小黄门持之……宣以班诸吏。

 解词:

 持,托扶。

 使,命令。

 谢,认错。

 从,顺从。

 顿,叩头。

 之,凑足音节,无实意。

 据,撑,按。

 俯,低头。臧,藏,。

 行,施行,施加。

 敕,下令。

 悉,全,全部。

 班,分发。

 以,把。

 简析:写矛盾冲突的第二个回合和故事的结局。

 指名朗读,翻译。

 5、由是搏击豪强……第一节完

 解词:

 由是,从此。

 震栗,害怕得发抖。

 简析:写董宣令豪强震栗,写他在百姓中的威望。

 6、总结第一节:本段写董宣秉公执法的一个故事,突出他的不畏权贵、执法必严的精神。文章叙事具体、层次清楚,只本文的写作特点。

 第二课时

 一、 串讲第二段

 这一节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

 1、在县五年……敝车一乘。

 解词:卒,死亡。

 遣,派遣

 唯,只。

 妻子,妻子和儿子。

 敝,破旧。

 简析:写董宣死后家中的景况,表现他的清贫、廉洁。

 指名朗读,同桌翻译。

 2、帝伤之……葬以大夫礼。

 解词:伤,悲伤,感到悲痛。

 乃,才。

 以,因为。

 葬以大夫礼,以大夫礼葬,以,用

 简析:写皇帝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廉洁的官员,感到很伤心,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了他。

 二 、分析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1、引导学生归纳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学生发言后明确:第一节写董宣严格执法的故事。表现他不畏权贵的精神。事件的起因是湖阳公主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高潮是公主回宫告状,董宣痛陈理由,皇帝命董宣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宁死不从。结局是皇帝明白了个中道理,重赏董宣。第二节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和皇帝对他的评价和待遇,表现他为官清廉。

 2、引导学生体会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第一节是正面描写董宣,第二节是侧面写董宣,正面和侧面相互呼应。第一节是课文的详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内容,第二节是课文的略写部分,是课文的次要内容,文章详略得当,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3、引导学生归纳人物性格特征和品质

 秉公执法,不畏权贵,为官清廉,奉公克己。

 三、延伸讨论

 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古代封建社会和现在文明社会“法”与“执法”的不同,他们根据自己了解的程度讨论,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