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一:思维习惯引发冲突文字表达的是语言,语言表达的是思维。我们脑中的思维与概念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文字则是记录言语的工具。所以,当我们看到“字”这个文字符号时,大脑中首先反映的是“zi”这个语言,然后再反映出“字”的意义。有研究证实,当我们阅读文字时,控制语言的神经也在“读”文字的发音,即使当时我们并没有念出声来。这就是多看一会后,文字变得生疏的原因:平时我们的思维习惯是看见文字时立即反映出它的读音,进而联想。当我们仔细看这个字时,注意力转向了它的笔画。一心不能二用,注意力集中到形状,就顾不上读音了。当然就感觉到生疏了。解释二:左脑右脑也会打架我们之所以对文字感到陌生,与左右脑的分工也有关系。当我们看到多达数十个相同的汉字,且无法形成有效的文字环境时,左脑就会放松,然后让右脑去看。右脑一出马就是形象思考,一个方方的东西,一条斜斜的东西……平时右脑并没有参与认字,现在突然插一脚,自然很是困扰。于是,人们开始糊涂了,这个字怎么和平时看到的不太一样呢……基于这个理论,我们还能做出以下推论:1.即使只有一个汉字,如果你靠得近,或者盯得久,左脑一疲惫,那种不认识字的恍惚状态就出现了。2.手写100多个相同汉字,比用电脑连续输入,更易感到恍惚。因为手写体相互之间有区别,当右脑面对这种形象上的区别时,会更积极的参加工作,于是更易出现左脑和右脑主导权互换的状况。3.如果长时间写了很多汉字,你也容易产生恍惚感,因为左脑提前进入疲惫状态。解释三:过度重复反而陌生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做过一个实验:让6组孩子读10个毫无关联的词语,每个组分别读10遍、20遍、30遍……直到第60遍。24小时以后检验,发现读10遍的孩子能记住10%的内容,读20遍的孩子能记住20%的内容……以此类推。但是,超过40遍的孩子却不能记住超过40%的内容,这证明过度重复对记忆没有好处。通常,容易记的内容,开始记得很快,后来便减缓效率。相反,难记的内容开始很慢,以后便提高效率。这是因为人脑存在激励机制。大脑的记忆活动也有相关干涉现象,前一波记忆活动对后一波记忆活动会产生干扰作用,即前摄抑制。过多的重复书写,限制了单字的记忆效果。当这个次数足够多时,大脑可能会产生错误反应,从而导致陌生感,引发字体错误的怀疑。另外,还有一种可能,人类的记忆搜索可以有效的利用上下文而不是像网络搜索一样利用关键字。其次,人类的记忆搜索是基于概念而非词语。而重复单字书写后的记忆搜索因为字符提取效应,无语境等原因而更接近网络搜索。也就是说我们其实并不是在回忆,而是再认。当然,再认过程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陌生感”。(科学松鼠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