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娈”字。“娈”在中国最早的字书《说文?女部》中解释为:“娈,慕也。”清段玉裁注:“娈、恋古今字。”《说文》中未收“恋”字,段玉裁的意思是说,古人先造了义为“爱慕”而读liàn加音的“娈”字,后来才又造个“恋”字来取代它。在两千多年语言运用的历史长河里,“恋”早就成为人们熟悉的通行字,而作为它的古字(或称本字)的“娈”,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却竟然找不到一条书证。这说明“娈”字已经丧失了与“恋”同音同义的功能,不能再当作“恋”字来使用了。
“娈”字另有一个义项是“貌美”,读luán。此义不见于《说文》,旦在古代文献中却出现得很早。如《诗经?小雅?车舝》:“思娈季女逝兮。”毛传:“娈,美貌。”这里是形容女子貌美。但“娈”有时也可形容男性,如《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毛传:“婉、娈,少(shào)好貌。”“总角”是指男子未成年时头上扎着两根角辫。可见这里的“婉、娈”是形容男性年少而貌美。经常阅读古代诗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印象:貌美,是“娈”字的常用义项。
“娈童”是专指供男人(多为同性恋者)当作女性戏狎玩弄的美男(多为未成年者)。这里的“娈”义为“貌美”,是个形容词,不能作“猥亵、强奸”等动词来理解和使用。所以,像“娈童犯”、“娈童狂”、“有娈童前科”等说法都是错误的。至于无辜遭到性侵害的男童,一般也不宜称为“娈童”。此外,"娈童”只指男性,不应将女孩包括在内。
由于好多人不了解“娈童”一词古已有之的确定含义,因此出错的比例很高。其实媒体在报道猥亵、强奸儿童等性侵害案件时,完全可以选取人们熟悉浅近的词语来表达,似懂非懂、极易误解的“娈童”,不用也罢!《现代汉语词典》一直未收“娈童”,恐怕也是不想让它在今天出头流行吧。
---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