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宰族亦属平埔族群其中一族,最大特征是成人身高比一般南岛系原住民高,约在170cm以上。巴宰族又可分为巴宰本族(Pazih)以及噶哈巫族(Kaxabu)(朴仔篱社则属噶哈巫族)。以地区分类而言,丰原以西为巴宰本族,以东五社为噶哈巫族。巴宰族人迁入埔里后,住在乌牛栏台地(爱兰台地)多为巴宰族;居住于眉溪流域旁之眉溪四庄(牛眠山、守城份、大湳、蜈蚣仑)则为噶哈巫族。
两族因为族语及文化相近,故依据伊能嘉矩之分类仍把它归为同一族。至今会讲巴宰语的则为爱兰地区的潘金玉女士;眉溪四庄则为已故之潘郡乃先生之后裔潘永历先生仍会使用噶哈巫语,甚至仍会唱噶哈巫古调“忆祖之歌”。
风潮唱片所出的巴宰族音乐〈巴宰族(噶哈巫族)Ayan之歌〉,即是音乐学者吴荣顺从四庄采集得到。噶哈巫族在埔里俗称“眉溪四庄番”,正因为当地人承袭祖先骁勇善战的精神。日治时期多为义勇军,能与邻近的泰雅族抗衡。故也在埔里流传一句话“四庄正是番”。该族的过年称为“番仔过年”或“姓潘的人过年”为农历十一月十五左右举行。并制作传统食物“阿拉粿”,及举办“牵田”(mahalit)、“抓大鱼”、“走标”(maazazuah)等族群传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