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大全 -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3.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

 4.积累?故?、?尽?、?属?、?即?等实词义项,?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5.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难点

 文中的语言和大量的典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陆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楼阁庙宇,比比皆是。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名扬天下。它们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鹊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的滕王阁。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

二、关于文体

 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骈文讲究排比、对偶,注重藻饰和用典,讲究运用平仄,声韵要求严格。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自无可取,但如果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 关于作者: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县),初唐文学家。王勃少有才名,有神童之称,以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后人传诵的名句。《滕王阁序》是他的著名文章,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两句,也因其开阔的意境,宏大的气势,而成为千古绝唱。

 2.关于滕王阁

 滕王阁自古就被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首。 地处江西南昌,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历史景点。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传说当时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写下这篇令在座宾客赞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继王勃之后,唐代王绪写《滕王阁赋》,王仲舒写《滕王阁记》,史书称之为?三王记滕阁?佳话。文学家韩愈也撰文述?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丽绝特之称?,故有?江西第一楼?之誉。从此,序因阁流芳百世,南昌古城也因此平添不少文采风流。

 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渚清沙白,芳草如茵,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自古以来,洞庭湖就以湖光山色引人,历代著名学家为之倾倒。唐李白诗云:?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诗人刘禹锡也吟道:?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洞庭湖是楚文化的摇篮,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许多名胜古迹。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这是王勃盛赞滕王阁的名句。

 滕王阁坐落在南昌赣江东岸,江西南昌西北,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建筑规模很大,阁高九丈,***三层。滕王阁饱经沧桑,历史上屡毁屡建达 28 次之多,世所罕见。现在的'阁楼建于 1985 年,高达 57.5 米,占地达 47000 平方米。仿宋风格,临江而立。

 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唐高祖李渊第 22 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营建,阁以其封号命名。贞观十三年(公元 639 年)六月李元婴受封为滕王,后迁洪洲(南昌)任都督,据说唯一的建树就是在公元 653 年于城西赣江之滨建起这座楼台滕王阁?。

 上元二年(公元653年),洪州都督阎伯屿在此大宴宾客,王勃席间所作《滕王阁序》,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滕王阁因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名扬四海,序因阁流芳百世,南昌古城也因此平添不少文采风流。

 继王勃之后,唐代王绪写《滕王阁赋》,王仲舒写《滕王阁记》,史书称之为?三王记滕阁?佳话。文学家韩愈也撰文述?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丽绝特之称?,故有?江西第一楼?之誉。

 滕王阁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之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设宴犒赏诸臣,赋诗填词,观看灯火。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 675 年)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携文武官员欢宴于滕王阁,***庆重阳登高佳节。此时,王勃因赴交趾省亲探父,乘船路过马当(今彭泽县)遇阻,中原水神以风相助,日行七百里到达南昌,适逢阎都督九九重阳为滕王阁重修竣工盛宴而被邀入席。

 酒兴正酣,阎都督请各位嘉宾行文赋诗以纪欢宴之盛况,其实阎公是想让略具诗名的女婿孟学士好好展露一手,孟学士也已经准备妥当,只等当众吟咏,因此在座诸公均再三谦让。

 至王勃之末座时,王勃不谙此道,踌躇应允,令得满座愕然。

 王勃行文习惯小酌,然后蒙头少睡,起来后挥毫而就,这是王勃?打腹稿?的方式。逢此盛宴,小寐难成,王勃于是端坐书案,神情凝注,手拈墨碇缓慢磨墨,借机酝酿才思。

 阎都督和众宾客看王勃不紧不慢,于是登阁赏景,吩咐小吏随时通报。

 很长时间,小吏来报第一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听觉老生常谈,实乃平淡无奇;小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默不言语;及至小吏来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阎都督遂拍手称赞天才之笔,急令众文武返滕王阁开怀畅饮,尽欢而散。

 此次盛宴,也因此段佳话而名垂文史。

 可惜天妒英才,王勃作序后的第二年,探父途中渡海溺水而逝。

 岳阳楼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阳楼记》。据说当时巴陵郡守(岳阳在宋时属巴陵郡)滕子京是很有才学的人,在楼落之时,凭栏远眺,不禁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词:?湖水边天,天边水,秋来分澄清。君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59个字写景抒情,很有气势。但是范仲淹应滕子京之请,为岳阳楼作记。写得就更好。《岳阳楼记》***360字,文情并茂,读之感人肺腑。文中许多警句已成为后人处世待人的格言。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为人所传诵。

 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

 一说黄鹤楼因此得名;一说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唐朝诗人崔颢曾有《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看过后甘拜下风,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黄鹤新楼于1984年6月落成,楼高5层,加5米高的葫芦形宝顶,***高51.4米。

 3. 关于本文写作背景: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四、通读全文

 1.通读全文,解决生字注音。

 2.对照书下注释,粗通文意,划下不理解的语句。

 3.分段请同学在全班诵读,教师纠正字音,明确停顿。

 五、作业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分组分段朗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进入文章情境。

二、课文分析

 1.第1段

 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起笔先介绍滕王阁的所在地,?豫章故郡,洪州新府?,由古及今。接着由天及地,写天地的广大,写滕王阁的具体地理位置,其中?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一句,更写出了滕王阁的宏大气势。

 如此灵秀美丽的工地,一定也会产生杰出的人物吧。?雄州物列,俊采星驰?一句由陈述地理位置转而对人进行描写。在盛赞了宾主之后,又盛赞了这次盛会,最后,又谦逊委婉地介绍了自己参加这次盛会的原因。

 2.第2段,第3段。

 2、3两段写景。

 先点明时间,深秋季节,骤雨初歇,山峦景物全都笼罩在一片暮霭之中,从楼上向下眺望,绣闼,雕甍,山原川泽,闾阎扑地,舸舰弥津,再衬以水面上传来的缕缕鱼歌以及穿空飞过的大雁的啼叫,有声有色,亦动亦静,引人入胜。

 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一句千古传诵。青天碧水,天水相接,浑然一色,可算是全诗意境之眼。

 作者一反传统悲秋的习惯,将眼前的秋景注入了心中的豪迈,使景物描写平添了一份洒脱之气。

 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当堂背诵,背诵时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及重点句。

 教师可请一两位同学当堂示范,但一定要把握好时间,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要强求。

 3.第4、5段。

 写宴会盛况,并抒发人生感慨。

 第4段作者紧承上文景物之美的描写,说到美丽的景色使自己情绪激动。极写管弦之感,歌声之美,铺陈宴会宾主欢饮娱乐的场面,多次使用典故,简练、含蓄的表现宴会的豪华。但一想到?四美具,二难并?,心绪一转,不由得?兴尽悲来?,由喜悦渐生愤慨。接下来的几句,一方面体悟天地之大,一方面感叹人生无常,感情基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此看出,?兴尽悲来?才是全文情感的主脉。

 ?兴尽悲来?,而想到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空有绝世才华、却远离都城,无可施展;心怀君主,却不知何年何日才能被召见,不由得让人感慨?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大有生不逢时之感。然而作者并没因此而消沉,反而因之以自劢,在文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乐观向上,不懈追求的决心和勇气。其中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最高思想意义的警句,表明了克服一切困难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就算身处逆境也不轻言放弃的积极、乐观、坚定的品质。?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郝援引于此,表明了他不放弃自己理想,高尚的人生观。

 学生熟读,背诵2-5自然段。

 4.第6、7自然段

 述说自己的身世以及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知己难遇。

 三、作业

 1.背诵课文2-5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题。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题的检查

 三、总结骈文特点

 可采用学生自己归纳,汇总后老师指导方法。

 由此文可看出骈文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讲求平仄,用韵严格,注意藻饰和用典。

四、课上练习

 1.填空。

 ①中国江南三大名楼指_______________。

 ②?初唐四杰?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出现的成语有哪些?

 3.默写

 ①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③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一副名胜古迹的对联,阅读后回答问题。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①?一楼何奇?中的?楼?指 。

 ②?两字关情?中的?两字?指 。

 参考答案:1.①滕王阁,岳阳楼,鹤雀楼,黄鹤楼。②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③子字。2.物华天宝,老当益壮,钟鸣鼎食,人杰地灵,高朋满座,萍水相逢,一介书生,高山流水,俊采星驰,穷且益坚,青云之志。

 3.略 4.①岳阳楼 ②?忧?和?乐?

附: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王勃

 一、作家作品及本文写作背景

 二、骈文

 骈俪文,四六文。

 三、分析

 地势雄伟,地灵人杰

 楼阁壮美,山川胜景

 宴会胜况,个人遭际

 自叙经过,谢主引宾。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之二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2.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二、教学方法设计

 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三、教材处理设计

 《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为:

 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四、教学过程 与师生互动设计

 (一)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四大名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整体感知

 1、利用网络预习

 (1)同学们利用网络都搜集到了哪些关于《滕王阁序》的信息?(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激起学生的表现欲,为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打下基础。)

 (2)《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如何?

 (3)《滕》成为不朽之作,流传千古,原因何在?(意在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而在后面的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同时还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

 (4)美文不可不读,请同学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享受声韵辞彩之美,享受滕王阁的美景。(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美文,感受美的熏陶)

 2、提出本节课教学重点:

 《滕》能成为千古绝唱,看来原因颇多,但是短短的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来分析,因此这节课就先从《滕》的景美入手,来欣赏品味滕王阁的美景。

 (三)欣赏品味

 1、都督阎公闻报:?星分翼轸,地接衡芦?之句时,为什么要沉吟不语?(此问在于让学生对本文写景有个初步感知:明朗开阔)

 2、对滕王阁景物描写都在那几个自然段?赏析二三两段。

 (1)这两段都描绘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2)你最欣赏其中那些诗句?讲讲原因?

 (3)你认为那些诗句写得好?可以用散文式的语言改写出来。

 (学生可以浏览学校服务器上《滕王阁序》文件夹中的材料,也可以在13职时代社区中的bbs上浏览关于《滕王阁序》的帖子,也可以上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材料,也可以使用自己带来的软盘中的资料和信箱邮寄过来的资料。一边浏览一边可以自由组合讨论,重组搜集到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诗句改写成散文发表在学校的bbs上。)(此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训练学生的筛选和重组信息的能力,同时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使读者与作者感情上达到一种***鸣,感受文章的景美。)

 3、重点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句。(欣赏名句时可根据课堂具体事情,调节欣赏诗句的顺序)

 问题设置:

 (1)?落霞?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呢?你能用散文式的语言来描述么?没有?与?***?是否更好些,更合理?把?落霞?句与《马射赋》中的?落花?句比较。(此处问题同学可以讨论研究,改写,比较,受到学生的感染,老师带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描绘一幅?落霞?图。加强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让学生体会到本文景美特点之一:上下混成之美)

 (2)?渔舟?句:写的是一道什么风景?写的是眼前之景么?(展开想象,联系地理知识,得出结论,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不是实景而是想象之景,体现本文精美特点之二:虚实相衬之美。)

 (3)?潦水?句:(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这句写出了景美之三:色彩变化之美。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色彩变化的诗句,如:飞阁流丹,层峦耸翠,青雀黄龙之舳,彩彻区名。)

 (4)这两段景物描写中还有一个特点:远近变化之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实例,分析哪里是近景,哪里是中景,哪里是远景)

 由此可见,王勃写景颇具特色,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写山水,体现一定的美学特征。

 4、小结:

 第二三段都写了什么景? 体现什么特点? (运用总结归纳法让学生对本文的景美特点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四)总结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新修滕王阁记》)(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二三段。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改写成一小段散文,体会《滕王阁序》的山川美景,发贴在学校的bbs上。(这可以说是完成发展等级的一个目标)

五、板书设计

 滕 王 阁 序

 王勃

 景美:明朗开阔 上下浑成之美

 虚实相衬之美

 色彩变化之美

 远近变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