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欲伐⑦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⑧者死!”舍人②有少孺子③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⑤也;黄雀延颈⑥,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1.荆:楚国
2.舍人:宫廷侍从
3.少孺子:年轻人
4.委身曲附:弯着身子,屈着前脚
5.傍:通“旁”
6.延颈:伸长着头颈
延:伸长
颈:脖子
7.伐:进攻
8.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
9.罢:停止
10.则:就。
11.子:你
12.委:缩
13“如是者再三”的“三”是泛指,指多次
14“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的“三”是实指,本句意思为:这三个(指蝉、螳螂、黄雀)都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好处而不顾及它们身后的灾祸。
[编辑本段]译文
吴王要进攻楚国,警告大臣道:“如有人想劝我改变想法,就处死!”有一位年轻的侍从,想劝吴王又不敢,就拿着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就这样子三个早晨。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的树枝上一边歌唱一边喝露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弯着身子靠近,想捉蝉,却不知黄雀在它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螳螂,却不知弹丸在它下面。这三者都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想到它们身后的隐患!”吴王说:“好啊!”就停止他的军队。
[编辑本段]文言知识
说“欲”:“欲”是个多义词。一、指“欲望”。如“求知欲”。成语“欲壑难填”,意为贪婪像巨大的沟壑难以填满。二、指“要”、“想要”。上文“欲谏不敢”、“欲取蝉”、“欲啄螳螂”中的“欲”就是此意。三、指“将要”。成语“摇摇欲坠”中的“欲”即是。
[编辑本段]说苑
《说苑》,西汉刘向撰。刘向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分类纂辑先秦至汉代史事传说,杂以议论,借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一般以第—则或前数则为一卷的大纲,杂引前人言论陈说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历史上的实例加以证明。向又编有《新序》一书,性质与此类似。
由于书中取材广泛,采获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给人们探讨历史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处。书中记载的史事,有的可与现存典籍互相印证;有的记事与《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荀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相出入,对考寻历史者足资参考。有些古籍已经散佚,但《说苑》中却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为可贵。如《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类有《师旷》六篇,早已散佚,师旷的这段议论,疑即出自《师旷》六篇。此类例子,还可找到不少。
《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说苑》除卷十六《谈丛》外,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
《说苑》的注本,以今人赵善诒《说苑疏证》质量较优,可以参阅。
向宗鲁先生校点的《说苑校证》是《说苑》研究整理的集大成之作,198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亦可参阅。
说 苑 粹 英 ( 第一篇 )
《说苑》为汉刘向所撰,全书凡二十卷。内容涉及广泛,诸多义理,言简意赅,饶富深远意趣。谨录其英华佳句,深盼能为大家所喜,并期于进德修业上能互***勉之。
◎ 婚姻之道废,则男女之道悖,而淫佚之路兴矣。 ——选自《政理48》
◎ 地广而不平.人将平之;财聚而不散,人将争之。 ——选自《政理37》
◎ 善言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进善言,则善亦无由入矣。 ——选自《政理35》
◎ 圣王布德施惠,非求报于百姓;郊望褅尝,非求报于鬼神。 ——选自《贵德3》
◎ 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昭名。 ——选自《贵德3》
◎ 百姓不亲,五品不逊。契教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辨,长幼之序。 ——选自《贵德3》
◎ 君子博学,患其不习;既习之,患其不能行之;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让也。 ——选自《谈丛80》
◎ 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 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选自《谈丛71》
◎ 枝无忘其根,德无忘其报,见利必念害身。故君子留精神寄心于三者,吉祥及子孙矣。 ——选自《谈丛75》
◎ 高山之巅无美木,伤于多阳也;大树之下无美草,伤于多阴也。——选自《谈丛69》
◎ 福生于微,祸生于忽,日夜恐惧,惟恐不卒。 ——选自《谈丛32》
◎ 道以优游故能化,德以纯厚故能豪。——选自《谈丛34》
◎ 言人之善,泽于膏沐;言人之恶,痛于矛戟。——选自《谈丛34》
◎ 为善不直,必终其曲;为丑不释,必终其恶。——选自《谈丛34》
◎ 恭以敬,可以摄勇;宽以正,可以容众;恭以洁,可以亲上。——选自《政理29》
◎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选自《敬慎24》
◎ 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选自《谈丛33》
◎ 富在知足,贵在求退。——选自《谈丛33》
◎ 圣人以心导耳目,小人以耳目导心。——选自《谈丛41》
◎ 为上人者,患在不明;为下人者,患在不忠。——选自《谈丛42》
◎ 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选自《谈丛46》
◎ 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顺道而行,循理而言,喜不加易,怒不加难。
——选自《谈丛65》
◎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选自《谈丛62》
◎ 君子不羞学,不羞问。——选自《谈丛81》
说 苑 粹 英 ( 第二篇 )
◎ 夫水出于山而入于海,稼生于田而藏于廪,圣人见所生,则知所归矣。 ——选自《谈丛6》
◎ 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选自《谈丛22》
◎ 不修其身,求之于人,是谓失伦;不治其内,而修其外,是谓大废。选自《谈丛12》
◎ 积德无细,积怨无大,多少必报,固其势也。——选自《谈丛48》
◎ 口者关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当,四马不能追也。——选自《谈丛54》
◎ 夫言行者,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本也。可不慎乎!——选自《谈丛54》
◎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贵之;仁之所在,天下爱之;义之所在,天下畏之。 ——选自《谈丛18》
◎ 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选自《谈丛17》
◎ 好称人恶,人亦道其恶;好憎人者,亦为人所憎。衣食足,知荣辱; 仓廪实,知礼节。江河之溢,不过三日;飘风暴雨,须臾而毕。——选自《谈丛31》
◎ 力胜贫,谨胜祸,慎胜害,戒胜灾。——选自《谈丛29》
◎ 为善者天报以德,为不善者天报以祸。——选自《谈丛29》
◎ 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选自《谈丛29》
◎ 富必念贫,壮必念老;年虽幼少,虑之必早。——选自《谈丛30》
◎ 知者始于悟,终于谐;愚者始于乐,终于哀。——选自《谈丛30》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力虽不能,心必务为。——选自《谈丛30》
◎ 慎终如始,常以为戒。战战栗栗,日慎其事。——选自《谈丛30》
◎ 两高不可重,两大不可容,两势不可同,两贵不可双。夫重容同双,必争其功。故君子嗜欲,各守其足,乃能长久。——选自《谈丛76》
说 苑 粹 英 ( 第三篇 )
◎ 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铢而称之,至石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简丝数米,烦而不察。故大较易为智,曲辩难为慧。 ——选自《谈丛78》
◎ 天地之道,极则反,满则损。五采耀眼,有时而渝;茂木丰草,有时而落。物有盛衰,安得自若。——选自《谈丛82》
◎ 一言而适,可以却敌;一言而得,可以保国。——选自《谈丛58》
◎ 曾子曰:「狎甚则相简也;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庄足以成礼而已。」——选自《谈丛52》
◎ 曾子曰:「君子苟不求利禄,则不害其身。」——选自《谈丛51》
◎ 圣人之衣也,便体以安身;其食也,安于腹。适衣节食,不听口目。
——选自《谈丛50》
◎ 言善毋及身,言恶毋及人。——选自《谈丛46》
◎ 财不如义高,势不如德尊。——选自《谈丛44》
◎ 君子行德以全其身,小人行贪以亡其身。——选自《谈丛45》
◎ 上清而无欲,则下正而民朴。——选自《谈丛46》
◎ 营于利者多患,轻诺者寡信。——选自《谈丛43》
◎ 卑而正者可增,高而倚者且崩。——选自《谈丛40》
◎ 江河大溃从蚁穴,山以小阤而大崩。——选自《谈丛40》
◎ 祸福非从地中出,非从天上来,己自生之。——选自《谈丛37》
◎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浮一没,交情乃出。 ——选自《谈丛35》
◎ 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臣不可言智。——选自《谈丛35》
◎ 先忧事者后乐,先慠事者后忧。——选自《谈丛33》
◎ 明镜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选自《尊贤5》
◎ 《春秋》曰:「四民均则王道兴而百姓宁,所谓四民者,士农工商也。 ——选自《政理47》
◎ 匿人之善者,是谓蔽贤也;扬人之恶者,是谓小人也。言人之善者,有所得而无所亡伤也;言人之恶者,无所得而有所伤也。故君子慎言语矣。——选自《政理30》
◎ 夫耳闻者,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选自《政理22》
说 苑 粹 英 ( 第四篇 )
◎ 子路将行,辞于仲尼,曰:「赠汝以车乎?以言乎?」子路曰:「请以言。」仲尼曰:「不强不远,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复,不恭无礼。慎此五者,可以长久矣。」——《说苑.杂言34》
◎ 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
以避其诡;非所争勿争,以避其声。明者视于冥冥,谋于未形;
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未成。世之溷浊而我独淸,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说苑.谈丛39》
◎ 颜回将西游,问于孔子曰:「何以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为身。恭则免于众,敬则人爱之,忠则人与之,信则人恃之。人所爱,人所与,人所恃,必免于患矣。可以临国家,何况于身乎?故不比数而比疏,不亦远乎?不修中而修外,不亦反乎?不先虑事,临难乃谋,不亦晚乎?」——《说苑.敬慎30》
◎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说苑.政理13》
说 苑 粹 英 ( 第五篇 )
◎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戒,敬慎所忽。——《敬慎.1》
◎ 谚曰:「诫无诟,思无辱。」夫不诫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
《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之谓也。——《敬慎.1》
◎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此六守者皆谦德也。——《敬慎.2》
◎ 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
——《敬慎.2》
◎ 孔子曰:「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是谓损而不极。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
——《敬慎.4》
◎ 桓公曰:「金刚则折,革刚则裂,人君刚则国家灭,人臣刚则交友绝。」夫刚则不和,不和则不可用。是故四马不和,取道不长;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家室大凶。
《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由不刚也。——《敬慎.7》
◎ 人为善者,天报以福;人为不善者,天报以祸也。故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戒之慎之。——《敬慎.8》
◎ 夫上知天则不失时,下知地则不失财。日夜慎之,则无害灾。——《敬慎.8》
◎ 夫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敬慎.13》
◎ 大功之效,在于用贤积道,浸章浸明;衰灭之过,在于得意而怠,浸蹇浸亡。
——《敬慎.14》
◎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敬慎.17》
◎ 高上尊贤,无以骄人;聪明圣智,无以穷人;资给疾速,无以先人;刚毅勇猛,无以胜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智必质,然后辩之;虽能必让,然后为之。故士虽聪明圣智,自守以愚;功被天下,自守以让;勇力距世,自守以怯;富有天下,自守以廉。此所谓高而不危,满而不溢者也。——《敬慎.20》
◎ 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
勿谓何残,其祸将然;勿谓莫闻,天妖伺人。荧荧不灭,炎炎奈何;
涓涓不壅,将成江河;绵绵不绝,将成网罗;青青不伐,将寻斧柯。
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敬慎.24》
◎ 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我虽尊高,人莫害我。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敬慎.24》
◎ 树欲静乎风不定,子欲养乎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
者,亲也。——《敬慎.26》
◎ 孔子顾谓弟子曰:「君子慎所从,不得其人,则有罗网之患。」——《敬慎.28》
◎ 怨生于不报,祸生于多福;安危存于自处;不困在于早豫;存亡在于得人;慎终如始,乃能长久。——《敬慎.29》
说 苑 粹 英 ( 第六篇 )
◎ 孔子曰:「不知其子,视其所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又曰:「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故曰,丹之所藏者赤,乌之所藏者黑,君子慎所藏。
——《说苑.杂言45》
◎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说苑.杂言46》
◎ 夫智者何以乐水也?曰:泉源溃溃,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循理而行,不遗小间,其似持平者;动而之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以入,鲜洁而出,其似善化者;众人取平,品类以正,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其似有德者;淑淑渊渊,深不可测,其似圣者。通润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知之所以乐水也。《诗》云:「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乐水之谓也。——《说苑.杂言47》
◎ 夫仁者何以乐山也?曰:夫山巃嵸礧嶵,万民之所观仰。草木生焉,众物立焉,飞禽萃焉,走兽休焉,宝藏殖焉,奇夫息焉,育群物而不倦焉,四方并取而不限焉。出云风,通气于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仁者所以乐山也。《诗》曰:「太山岩岩,鲁侯是瞻。」乐山之谓矣。——《说苑.杂言47》
说 苑 粹 英 ( 第七篇 )
◎ 谋有二端:上谋知命,其次知事。知命者预见存亡祸福之原,早知盛衰废兴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难于无形。——(说苑.权谋1 )
◎ 权谋有正有邪,君子之权谋正,小人之权谋邪。夫正者,其权谋公,故其为百姓尽心也诚;彼邪者,好私尚利,故其为百姓也诈。——(说苑.权谋.1 )
◎ 诚者隆至后世,诈者当身而灭。——(说苑.权谋1 )
◎ 夫智者举事也,满则虑溢,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则虑直,由重其豫,惟恐不及,是以百举而不陷也。——(说苑.权谋1 )
◎ 屠余曰:「臣闻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之极谏之士;国之亡也,天与之乱人,与之善谀者。」——(说苑.权谋6)
◎ 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说苑.权谋12)
◎ 孔子曰:「奢者不逊。」夫不逊者,必侮上,侮上者,逆之道也。
——(说苑.权谋20)
◎ 孔子曰:「圣人转祸为福,报怨以德。」——(说苑.权谋21)
◎ 焚林而田,得兽虽多,而明年无复也;干泽而渔,得鱼虽多,而明年无复也;诈犹可以偷利,而后无报。——(说苑.权谋31)
说 苑 粹 英 ( 第八篇 )
◎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陭,始不盛者终必衰。
——(建本.1)
◎ 《易》曰:「建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 差以千里。」是故君子贵建本而重立始。——(建本.1)
◎ 人之道莫大乎父子之亲,君臣之义。父道圣,子道仁;君道义,臣道忠。贤父子于子也,慈惠以生之,教诲以成之。养其义,藏其伪,时其节,慎其施。——(建本.4)
◎ 子年七岁以,上父为之择明师,选良友,勿使见恶,少渐之以善,使之早化。
——(建本.4)
◎ 贤子之事亲,发言陈辞,应对不悖乎耳;趣走进退,容貎不悖乎目;卑体贱身不悖乎心。君子之事亲以积德。子者,亲之本也,无所推而不从命者,惟害亲者也。故亲之所安,子皆供之。——(建本.4)
◎ 夫子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行成于内,而嘉号布于外。是谓建之于本,而荣华自茂矣。——(建本.4)
◎ 君以臣为本,臣以君为本,本父以子为本,子以父为本,弃其本者,荣华槁矣。
——(建本.4)
◎ 子路曰:「二亲之寿,忽如过隙,草本欲长,霜露不使,贤者欲养,二亲不待。」
——(建本.5)
◎ 大学之教也:时禁于其未发之曰预,因其可之曰时,相观于善之曰磨,学不陵节而施之曰驯。——(建本.9)
◎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不驯;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治;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建本.9)
◎ 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建本.10)
◎ 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游神也,然晚世之人莫能。——(建本.10)
◎ 闲居心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友贤大夫,学问讲辨,日以自虞;疏远世事,分明利害,筹策得失,以观祸福,设义立度,以为法式;穷追本末,究事之情;死有遗业,生有荣名。此皆人材之所能建也,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
——(建本.10)
◎ 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在;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建本.10)
◎ 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樟生焉;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
——(建本.10)
◎ 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论交合友,以相致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之谓也。——(建本.10)
◎ 入知亲其亲,出知尊其君;内有男女之别,外有朋友之际;此圣人之德教,儒者受之传之,以教诲于后世。——(建本.11)
◎ 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故顺风而呼,声不加疾而闻者众;登丘而招,臂不加长而见者远。故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建本.13)
◎ 孔子曰:「可以与人终日而不倦者,其惟学乎!其身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然而可以闻四方而昭于诸侯者,其惟学乎!」《诗》曰:「不愆不亡,率由旧章。」夫学之谓也。——(建本.14)
◎ 孔子曰:「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则无根,无根则失理,失理则不忠,不忠则失礼,失礼则不立。」——(建本.15)
◎ 生而尊者骄,生而富者傲。生而富贵又无鉴而自得者,鲜矣!——(建本.16)
◎ 师旷曰:「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建本.17)
◎ 惟学问可以广明德慧也。——(建本.18)
◎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建本.19)
◎ 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德。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建本.21)
◎ 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建本.23)
◎ 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建本.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