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意思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因人们误把“七月”理解成公历七月,所以“七月流火”在现代常被误认为天气炎热。其中,火指星座名,即心宿。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意思是七月大火星渐渐西洛,到了九月妇女们开始缝制寒衣,其中“火”是指火星。出自于《诗经.国风》的歌谣,名字是《国风·豳风·七月》,这首歌谣来自于三千多年前西周时期一个叫豳(bīn)的封国。豳国也就是古戎狄,在今天陕西的彬县、旬邑一带。这首歌谣的美就在于以平铺直叙的手法,素描了豳县人民有序进行农事活动的欢快祥和场面。“七月流火”,其实是一个成语,不是单纯字面上的意思,不能简单理解为:七月份的天气像“火”一样热。“七月流火”表达的真正意思是:到七月后,大火星西移,天气将渐渐转凉。概而言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句话很形象地表达了一个气候转换时的自然现象:夏去秋来,天气转凉。七月:指夏历的七月,也就是今天农历的七月,大致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 指移动,落下。火:星名,是指大火星(即天蝎座α星,它是天蝎座里较亮的一颗星,发出火红色的光亮),即心宿二,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时暑热开始减退。故称“流火”。古人发现“七月流火”之时,也就是当“大火”星逐渐向西方流动、下坠的时节,天气就会开始渐渐转凉。
出处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注释:
豳(bīn)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
一之日:十月以后第一个月的日子。以下二之日、三之日等以此类推。
觱(bì)发(bō):大风触物声。
栗(lì)烈:或作“凛冽”,形容气寒。
褐(hè):粗布衣。
耜(sì):中国古代曲柄起土的农器,即手犁。
馌(yè):馈送食物。
田畯(jùn):农官名,又称农正或田大夫。
译文:
《诗经·国风·豳(bīn)风·七月》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
举例
殊不知,七月流火并不表示天气酷热,而是说酷暑减退,天气转凉的意思。
熟悉东方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较近较火的就是“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这句话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天气转凉,记得添衣。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国风·豳风》一节,意思是到了农历的七月,大火星不在南中天,而是向西下沉了,说明天气开始转凉了。大家看了我解释,可能不大明白:大火星是火星吗?为什么大火星西沉天就转凉了?
要想明白以上问题,就得先说说古代天文学的知识。古人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高科技产品,他们完全依靠实际观察天体运行,用心记录分析天体运行和人们生活的关系,从而产生了中国特色的古代天文学。古人把黄道和赤道周边的星星,根据他们的运行轨迹,将其分为二十八星宿。说的二十八宿,大家恐怕不陌生吧,至于二十八宿都是什么,我在这里啰嗦一下,二十八宿是: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七月流火”中的“火”就是青龙七宿中的心宿二,又名“大辰”、“大火”、“龙星”。相传上古时期,帝喾高辛氏封其长子阏伯于商丘,阏伯是尧帝时的火正,以火纪时,祭祀大火。商丘是商朝的发迹地,商王以此星为龙星。大火星可不是现在所说的火星,因为他的光火红,古人称其为大火星,他也是天蝎座中的较亮的星。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观察一下,农历六月这颗大火星在正南天,到了七月,大火星就西沉了,天气逐渐变凉了。
“七月流火”后面还有“八月未央,九月授衣。”说的是西周时期,奴隶们辛苦劳作和生活的场景。现在好多人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将“七月流火”理解为公历七月,天气热的像大火在流动,就与“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偏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