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解释 - 白起为什么非要杀降40万,而不分散到秦国内各郡县充为秦国壮丁呢?

白起为什么非要杀降40万,而不分散到秦国内各郡县充为秦国壮丁呢?

长平之战,秦将白起歼灭赵国精锐45万,只留下了240名年幼士兵回国报信。当时诸侯各国人口都很紧缺,40多万青壮年劳力,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白起为什么不放他们一条生路、让他们为秦国效力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大部分赵军是突围失败被杀死的、被饿死的、被赵军自己烹杀的。

赵括率领赵军主动出击,结果掉入了白起的包围圈,秦军骑兵将他们分成首尾不相接的两部分,然后截断他们的粮道,重兵包围。

赵括陷入包围圈后,试图冲破秦军包围,组织了多次突击,结果都失败了。为了活下去,赵军必定是前赴后继不怕死,结果都失败了,赵军伤亡惨重。

赵军冲击不出去后,赵括就组织士兵防御,以等待援军救援。在此期间,秦军截断了赵军的粮道,秦昭襄王意识到决战的机会到了,于是亲自亲赴河东,发动群众投入战斗(奖励极高:赐爵一级!)。赵国的粮草支援一直进不来,其他诸侯看到秦国拼命,也不敢轻易救援,最终的结果就是,包围圈里的赵军粮食吃完了,也没等到救援。

粮草断绝,最残酷的场景出现了:为了活命,抢夺同伴的口粮;再往后,大量士兵饿死;接着,开始了人吃人!类似的场景,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次。

等赵军绝望到极点,出来投降时,人数其实已经非常少了。

有人问了,赵军为什么不早点儿走出包围圈,早点儿投降呢?战国七雄里面,赵国的环境其实是很艰苦的,艰苦的环境塑造了赵人坚韧不拔的勇气。当初智伯瑶率领魏、韩大军,围攻晋阳,一围就是两三年,晋阳城里灌满了大水,百姓将锅架起来做饭,粮食没有了,就易子而食(交换孩子充饥,极惨!),柴火没有了,就把骨头当柴烧,硬是没有投降。赵人的骨头可是非常非常硬的。

其次,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是白起作战的一贯特点

白起这辈子,打的都是歼灭战,砍起人来绝不手软。

白起的出场首秀是伊阙之战,和韩魏联军打,这一战斩首24万,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歼敌战争;

接着又发动了鄢郢之战,用大水浇灌楚国国都郢都,楚军损失在30万左右,后来还挖了历代楚国国君的陵墓,这绝不是一个善良的人;

然后又和韩魏联军在战场相遇,华阳之战,歼敌15万;

这是一些大的歼敌战,零零星星还有不少,斩首2万、5万的还有几次,甚至还有一次将赵军2万将士沉入河底!

冷酷无情、阴狠毒辣,手上沾满了六国将士的鲜血,当疲惫不堪、饥饿难耐的赵国士兵走出堡垒,白起怎么可能放过他们?在白起的词典里,根本就没有“宽恕”二字!

对秦国来说,白起是功臣;对六国来说,白起就是屠夫、恶魔!

再次,斩首数量与秦军将士的奖励直接挂钩

自商鞅变法后,秦国就开始严格地执行军功爵制,通俗的说,要想加官进爵,只有一个办法:拿人头来换!

白起当时已经是武安君了,不可能再升官进爵了,但长平战场上的那些秦军就不一样了,还需要努力奋斗,用这些赵国的人头换荣华富贵。

作为主将的白起,就算是有心放过赵国降军一马,他手底下的将士也不会同意:断人财路官路,不啻于掘人祖坟啊,以后谁还会为他拼命?

从这个角度来看,是秦国的制度不放过赵国降兵,人性的贪婪不放过他们。

最后,秦国感化不了这些人,也养活不起他们

赵国的那些降兵,基本上都是身强力壮的青壮年,是家庭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娇妻在家里等待着他们。

白起放他们回赵国,过几年他们又会来攻打,没完没了,这条路行不通;把他们迁到秦国内地,让他们耕地可以吗?也行不通。那么多人,根本看不住,保准会偷偷地留回赵国,和家人团聚。

事实上,秦国当时也养活不起他们。饥饿的赵军,是需要粮食供养的,秦国有那么多粮食吗?答案是没有。长平之战打了两三年,秦国国内也差不多空了;再说,长平本就没在秦国本土内,大量的粮草一时也运不过来。这是非常危险的,稍一不慎,他们就会再次举起武器反抗。最好的办法,还是杀了他们,尽管非常的残酷。

秦国的策略简单干脆,效果也不错,但45万条生命啊,实在是残酷之极,有其他的办法解决吗?欢迎大家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