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解释 - 比较《论语》《孟子》《庄子》《墨子》

比较《论语》《孟子》《庄子》《墨子》

《论语》《孟子》《庄子》《墨子》比较如下:1、《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撰的一部语言体著作,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孔子生在春秋末期。他所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处于动乱变革之中的时代。西周以来以礼乐为标志的社会制度,遭到破坏。国与国之间互相征讨,各诸侯纷纷扩大地盘,争霸天下,大小战争不断,子杀父,弟杀兄,篡位夺权的事层出不穷。这就是所谓“礼崩乐坏”,原来的社会秩序被破坏了。孔子主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建立一个“有道”的社会。而且历史的经验证明,“无道”的政权虽能得逞于一时,但终究不能长治久安。“有道”的社会是要行“王道”,实行“仁政”,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所以孔子提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中有一段孔子对音乐的评论:“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乐是大舜时代的音乐,孔子认为是尽善尽美,对周武王时代的音乐评价是,美是很美了,但善还有所欠缺。因为大舜时代,政权交接是和平的禅让方式 ,道德高超,所以尽善尽美,周朝得天下是靠武力夺取,道德水准下降了。孔子周游列国积极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到了卫国,卫国国君向孔子询问排兵布阵的军事,孔子干脆回答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即:祭祀礼仪之类的事,我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我没有学过,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在多次碰壁后已知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仍然坚定地为之奋斗。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也许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颜渊则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天下不容只证明天下人见识浅,天下不容,于孔子无损,反而衬映了孔子仁人君子的高贵品格。孔子坚信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只是时代没有到来,即使生前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引导人们沿着真理的道路不断前行。如果孔子降低了标准,我觉得历史上就会少了一位启迪人生智慧的圣人,只是多了一位如管仲一样的贤相而已。2、《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书中攻击杨朱、墨翟两派,辞锋咄咄逼人:“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因此,孟子攻异端的功劳是很大的。如果孟子仍活在今天,西方的基督教主张父子同为神的子民的主张,这个教义若要入侵中华文化,我想一定会被孟子像痛打落水狗一样毫不留情地穷追不舍地赶出去。孟子主张非功利性的道德观,《孟子·滕文公下》第二章中评论公孙衍、张仪是不是大丈夫?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作为连横合纵的政客,在诸侯国之间靠摇唇鼓舌、不分是非、不论对错地寻求自身的利益,当时他们大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之势,但孟子是鄙视他们的,孟子认为只有具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条件才能称为大丈夫。孟子在齐国任客卿时,燕国因燕王哙让国而发生内乱,齐宣王询问孟子:是否出兵攻取燕国?孟子从民本立场出发,主张:“取之燕民悦,则取之取之燕民不悦,则勿取”。但是攻占燕国后,不仅不实行仁政,反而“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完全违背了孟子的意愿,站在燕国民众的对立面。在这种情况下,孟子决心离开齐国,毅然地退出政治舞台。孔子所说的“不义富且贵,于我若浮云”,在孟子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3、庄子的思想大都汇集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分为三大部分——内篇、外篇、杂篇,其中,内篇是核心部分。《庄子》一书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上至宇宙万物,下至人与自然,对我们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由于庄子的思想体系非常的庞大,所以我们不可能用简单的词语进行概括,所以选取了庄子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个思想来进行简单阐述。(一)“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历来热衷于探究天与人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被大多数思想家所认同的观点。庄子是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在《齐物论》中,庄子提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意思是说,天地与我们***生,消除我与物的差别而融于天地万物之间。“天人合一”思想指的就是宇宙万物合一,人与其他存在物并不冲突,体现出一种和谐的思想。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相处。(二)“逍遥”“逍遥”主要指的是庄子不愿被世俗所约束,对美好与自由的个性的追求。在《庄子》的开篇之作《逍遥游》中,就充分表达了庄子“逍遥”的思想。由于庄子所生活的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每_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社会风气败坏。这个时期同时也是“百家争鸣”的时期,各家各派都提出自己的思想,宣扬自己思想的正确性。庄子因为生活在这样的现实中而痛苦不堪,无法解脱,获得真正的自由,于是他选择了到现实之外去寻找自由,以获得真正的解放。墨子从维护“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出发,主张实行贤政,幻想能建设起一个农工劳动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为了实现这种理想社会,主张“非攻”,反对诸侯与诸侯之间的连年战争;主张”兼爱”,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两相互利;主张“尚贤使能”,认为“官无常贵,民无常贱”,反对按血缘关系,别贵贱,定亲疏。4、墨子为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一生在做“上说下教”的工作:上说诸侯士大夫,下教墨家弟子。他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教育能培养“贤士”、“兼士”人才,是改革社会的工具;并要求有墨学之道的人,积极进行“劝教”工作。他还认为人的成长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同时环境和教育对人有着巨大的作用。他把人的本性,看成如同没有经过任何颜料染过的“素丝”,染上黑色则成黑丝,染上黄色则成黄丝。墨子把培养“贤士”、“兼士”的思想品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创办的私学,近似于宗教集团,要求弟子能够行义,吃苦耐劳,又能严格遵守象法律一样的组织纪律。墨子所说的行义,就是为着“农与工肆之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要“摩顶放踵”而为之。但墨子对本身和弟子,却要求能自愿吃苦,穿着短衣和草鞋,昼夜不停的工作。譬如,弟子禽滑厘事墨子三年,由于每日劳苦磨炼,手足生起老茧,面目黧黑,服役_使,不敢提出任何不合理要求。这样培养的结果,墨学弟子为了赴义,不惜牺牲自己。《准南子》说:_学徒属“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化之所致也。”事实也正是这样,由于墨子的教化,愚学中出现许多义士。据《吕氏春秋》记载:墨门弟子孟胜,为阳城君守城,为了保义,维护墨家纪律和声誉,毅然自我牺性,这样为义而死者,先后竞达185人之多。墨家徒众,文武兼备,有侠义声名。墨子防止妄杀无辜,为墨学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不料,墨家腹_在秦,其子杀人,秦王以他年老独子,下令赦罪,劝他听命;而腹辩“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仍杀子抵罪。在墨子教育下,墨家弟子都能公而忘私,舍生取义。墨子重视生产劳动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一大特点。他与孔子反对学稼、学圃不同,主张:“赖其力则生,不赖其力则不生。”他是我国最早考虑教育怎样才能有利于劳动生产的教育家。墨子曾到鲁国南边,访问一个冬天做陶器、夏天耕田而“自比于舜”的吴虑,询问“教人耕与不教人耕”哪一种做法有功于义呢?吴虑回答他:“教人耕者其功多”。墨家学派,不仅重视生产劳动教育,还以能参加生产劳动,不怕劳苦,辛勤工作,作为美德。墨子的教育思想中最为突出之点,是他对生产知识和技术教育的重视。墨子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墨家学派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有很大的贡献。墨子对几何学、力学、光学,都有很好的研究,创造出用定义形式,逻辑推理方法,精确地解释科学概念;学会运用试验方法证明所发现的科学原理。来源:醒狮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