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解释 - 文言虚词和实词区别

文言虚词和实词区别

 文言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言虚词和实词区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是语法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确切掌握文言虚词的这些特点,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学习文言虚词注意以下几点:

 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特别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如,《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前一个为是介词,义为替、给;后一个为是动词,义为作出、制定。分清词意的虚实要根据语境作具体分析。

 2、辨明用法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如,《师说》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一个其是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后一个其是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另一种情况是词虽不同,但却都可以表示相同的用法。如乎和于都可以有介词的用法。

 3、联系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虚词古今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少数沿用下来;有的完全消失;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有时改用了别的词。

 4、注意特殊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⑴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⑵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⑶双音异义。文言中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变为一个双音虚词,而二者的意义有很大差异。

 考点透视

 一、考纲指要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命题落点

 历年高考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考查的方式,最常用的是比较,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的异同,有时也可以在题干中给出示例,要求寻找与示例用法相同的选项,题型设置上多为四个选一。

 第二,考查的范围,均严格遵循当年考纲规定,同时对极其常见的虚词作多次重复的考查,如以因等字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就很高。

 第三,考查的数量,不同年份考查的虚词个数不同,有时集中辨析一个,有时比较多个虚词,近几年趋向后者。第四,考查的角度,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包括词性和成分。第五,所选阅读材料以外的例句几乎全出自中学教材,不少句子的翻译也涉及到虚词。

 典例精析

 例一:(2005天津卷第12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命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仗,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豁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睦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日夜相击于前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甚矣,汝之不慧

 C、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D、太子乃与见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虚词用法的掌握,考查了四个虚词。其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项,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和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儒服而见王意思是穿着儒服拜见赵文王,引领而望的意思是伸长脖子远望。A项日夜相击于前的于是介词在,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的于是介词到。B项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中的之是代词,代前面所说的日夜相击于前这件事,甚矣,汝之不慧中的之是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太子乃与见王中的与是介词和,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是结交,亲附的意思。

 答案:C

 例二:(2005北京卷第7题)(原文见第三节

 文言句式中典例精析)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庄公死,更立景公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得庆封,负之斧质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C、后世以为法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能够把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自觉迁移到阅读中,因而沿用了将课文所学例句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对照组合的考查形式。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A组中更立景公的更与更上一层楼的更都是副词,都可作又、再讲。B组中负之斧质的之是代词,作他讲,指庆封:何功之有哉的之是助词,无实义,宾语前置的标志。C组中后世以为法程的以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把、拿、用,后边省掉了宾语之;大夷以近的以是介词,相当于而。D组中的两个相虽都是代词,但后必相恶的相指互相、彼此之间,而拔刀相助的相则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北京卷的此题对虚词的考查虽然突破了考纲规定的范围更相不在规定的十八个虚词之列但这两个虚词的相关用法在教材中经常出现,考生只要调动知识积累,就不难作答。

 答案:A

 常见误区

 一、实词虚词不能区分。如太子乃与见王同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前一个与是虚词,后一个与是实词。

 二、把握词义不能结合语境。如将其始相助,后必相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两句中的相的语义混为一谈。结合语境可知,前者为互相,后者为他。

 三、把握虚词词义没有顾及其整体结构。如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一句中的为不宜单独解释,而应与所结合起来解释,***同构成表被动的为所式结构。

 四、把握虚词词义时顾此失彼。如西伯,伯也,拘于羑里一句中的也,不能因为其在句中就误以为是在句中表停顿,起提示作用;这应看整个句中,它实际上重在与前者发生关联,西伯,伯也是判断句,此处的也为语气词,表判断。

 基础演练

 1、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以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

 (2)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

 (3)得全首领以没

 (4)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5)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于邯郸

 (6)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7)(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9)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10)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11)敛赏财以送其行

 A、(1)与(2)相同,(8)与(9)相同

 B、(3)与(4)相同,(10)与(11)不同

 C、(5)与(6)不同,(7)与(10)相同

 D、(1)与(11)不同,(6)与(7)不同

 2、比较下列句子中的因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军解,因大破之

 ②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④公等碌碌,所谓因人事者也

 ⑤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

 ⑥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⑦因循守职,无所改作

 ⑧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

 ⑨因此怒,遣人追杀之

 ⑩因其无备,卒然击之

 A、②与④相同,③与⑦不同

 B、⑥与⑦不同,⑨与⑩相同

 C、①与⑤相同,②与③相同

 D、④与⑧不同,②与③不同

 3、对下列各句中所字的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父去里所,复还

 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安之

 ③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

 ④抚军不忘所自

 ⑤太祖为流矢所中

 ⑥皆生毛,长一寸所

 ⑦夜以火指鼓所⑧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A、①⑥/②⑦/③④⑤⑧

 B、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C、①⑥/②③④/⑤⑦⑧

 D、①②⑥⑦/③④⑤⑧

 4、对下列各句中的为字进行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府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以架亡

 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④匈奴不灭,何以家为

 ⑤战而不克,为诸侯笑

 ⑥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⑦便于四方,不能专利,虽多,亦莫以为⑧今故告之,反怒为

 A、①③/②/④⑦/⑤/⑥/⑧

 B、①③/②⑥/④⑦⑧/⑤

 C、①/②/③⑥/④⑦⑧/⑤

 D、①/②/③/④⑦⑧/⑤/⑥

 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岂吾相不嫦娥侯耶?且固命也

 ②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B、①临视,则虫集冠上

 ②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C、①困兽犹斗,况国相乎

 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

 D、①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②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

 〖参考答案〗

 1、A(⑴⑵⑾来;⑶相当于而;⑷拿;⑸在;⑹⑻因,由于;⑺率领;⑼因为;⑽与)

 2、C(①⑤于是;②③根据;④⑥⑧依靠,凭借;⑦沿袭;⑨因为;⑩趁着)

 3、A(①⑥表数目;②⑦表处所;③④⑤⑧助词)

 4、D(替,介词/因为,介词/为了,介词/表疑问,副词/被,介词/在,介词)

 5、D

 (A①且:词,抑或,还是;②同。B①则:词,原来,已经;同。C①犹:词,尚且;同。D①之与者连用,构成固定格式,表示定语后置;②之:结构助词,无实义;者:指示代词,的地方)

 拓展内容

 文言虚词的用法解析

 文言虚词由于其意义的不确定性,一般都有多种用法,在考试或课外阅读中,经常需要分析虚词在具体句中的用法或意义。我们常常无法下手,导致句意的不明了。其实,确定虚词的用法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1、语境推断。

 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

 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

 2、全句关照。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

 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

 3、句位分析。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又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其李广将军之谓乎”,中“其”就是这一用法;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4、语法分析。

 譬如:有虚词“”的四个句子

 ①俅以幸臣躐跻其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以”字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字的后面是名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

 由此可知,题中①、④两句是介词,用于名词之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但一用在身份前,一用在工具前,意义不同;②、③同为连词,都是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关系,用法意义相同(表目的,用来)。

 5、代入检验。

 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

 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

 高考文言实词解释

 1、使:shǐ

 ①派遣、命令:使人奉璧拜送书于秦。《廉》

 ②让、使:揉使之然也。《劝》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

 ③使用、使唤:不能母驱使,及时相谴归。《孔》

 ④主使、指使: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五》

 ⑤出使:求人可使报秦者。

 ⑥连词,假设: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或未易量。《六》

 2、是:shì

 ①对、正确:觉今是而左非。《归》

 ②认为正确:是己而非人。《问说》(刘开)

 ③指示代词,这个、这:是诚何心哉?《齐》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孟子o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表示判断: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⑤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乃尔是过与?《季》

 3、克:kè

 ①能够:善始者实繁,终者盖寡。《谏》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战》

 ②战胜、功下: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o曹刿论战》

 ③克制:(成语)克己奉公。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o颜渊》

 ④完成,成功:三纳之而未克。《中山狼传》(马中锡)

 4、适

 ①到去: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②适应、顺从:处分适兄意,哪得自任专

 ③享受:而吾与子之所***适

 ④副词,才、刚才: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⑤副词,恰好,正好

 ⑥谴责、惩罚: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5、书

 ①写、记: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②书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③文书、公文: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6、孰

 ①成熟: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

 ②通熟,仔细、深入: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③谁,什么: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之?

 7、属

 一、zhu

 ①连接: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②作文章:屈平作草稿未定

 ③托付,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

 ④请,劝请:举酒属客

 二、shu

 ⑤隶属,归属:名属教坊第一部

 ⑥管辖: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⑦类,辈:吾属今为之虏矣

 8、数

 ①数日,数量: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②命运,运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技艺: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④cu细密,数不入池

 9、率

 ①动词,捕捉:悉衰百禽

 ②遵循,依顺: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③率领,带领: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④大概,大致: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适采

 ⑤疑虑,一概:六国互丧,率贿秦耶

 ⑥lu标准,条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10、说

 ①讲述,谈说:说尽心中无限事

 ②言论,说法,主张: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③劝说,说服:范增说项羽曰

 ④yue喜欢,高兴:秦王必说见臣

 11、私

 1、私事,私利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2、偏私,偏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私自,暗地里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