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字有8画。
明,汉语一级字,读作mèng或míng,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即《说文解字》所谓的“照也”,后延伸出照亮、点燃、公开的、天亮等含义。
明,会意字。在字形上,早期甲骨文中的“明”字由“日”“夕(月)”组成,表示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之意。后期甲骨文中的“明”字将“日”改写为类似“囧”的窗格子形状,在“明”字的演变到隶书过程中,这个形状始终保持着,因而自此至楷书以前“明”字都表示月亮照窗。
金文中的“明”字在此基础上将“夕”改写为“月”,由此发展为秦代小篆中的“明”字。隶书中的“明”字则分为两类:第一类承续小篆字形,在楷书中写作“朙”,简化后作为“明”的繁体字。
第二类则先将左边的字形改写为“目”,然后再改写为“日”而恢复了早期甲骨文中“明”字的字形和字义。在字义上,“明”字的本义是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由此引申指照亮、点燃、公开的、天亮等。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广韵》:武兵切,《集韵》、《韵会》、《正韵》:眉兵切,并音鸣。《说文》:照也。《易·系辞》: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又: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疏:日月中时,徧照天下,无幽不烛,故云明。《史记·历书》:日月成,故明也。明者,孟也。
又《易·乾卦》:大明终始。疏:大明,晓乎万物终始。又《易·乾卦》:天下文明。疏:有文章而光明。又《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疏:照临四方谓之明。又《书·舜典》:黜陟幽明。传:升进其明者。又《书·太甲》:视远惟明。疏:谓监察是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