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解释 - 枕骨简介

枕骨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人体部位名·枕骨 5 经穴别名·枕骨 5.1 头窍阴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头窍阴穴的定位 5.7 头窍阴穴的取法 5.8 头窍阴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头窍阴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头窍阴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头窍阴穴的配伍 5.13 文献摘要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枕骨 1 拼音

zhěn gǔ

2 英文参考

occipital [朗道汉英字典]

Tóuqiàoyīn GB11(经穴别名) [中国针灸学词典]

occipital bone(人体部位名)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枕骨:1.人体部位名;2.经穴别名。[1]

4 人体部位名·枕骨

枕骨为人体部位名[1]。又名后山骨、玉枕骨、后枕骨[1]。即枕外隆突,位于头顶部的后方,头颅骨的后下方[2]。《医宗金鉴》:“后山即头后枕骨也。其骨形状不同,或如品字,或如山字,或如川字,或圆尖,或月牙形,或偃月形,或鸡子形,皆属枕骨。”

5 经穴别名·枕骨

枕骨为经穴别名,即头窍阴[1]。出《经穴汇解》。

穴位 头窍阴 汉语拼音 Touqiaoyin 罗马拼音 Touchiaoyin 美国英译名 Empty Yin 各

号 中国 GB11 日本 11 法

国 莫兰特氏 VB18 富耶氏 德国 G11 英国 G11 美国 GB11

头窍阴为经穴名(Tóuqiàoyīn GB11)[3]。出《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名窍阴;《圣济总录》名首窍阴;《针灸资生经》名头窍阴。别名枕骨[4]。属足少阳胆经[3]。头窍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4]。头即头部,窍即孔窍,阴为阳之对,开窍于耳目的肾和肝均属阴脏,此穴在头部耳后,善治耳目诸病,故名头窍阴[3]。头窍阴穴主治头部、五官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耳鸣,耳聋,喉痹,口干,口苦,头项痛,耳痛,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头窍阴穴治疗神经性耳聋,耳源性眩晕,三叉神经痛,脑膜炎,四肢痉挛抽搐,喉炎,神经性耳鸣,甲状腺肿,脑血管病,胸痛,支气管炎等。

5.1 头窍阴穴的别名

枕骨(《针灸聚英》)。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窍阴,在完骨上,枕骨下,摇动应手。

5.3 穴名解

头即头部,窍即孔窍,阴为阳之对,开窍于耳目的肾和肝均属阴脏,此穴在头部耳后,善治耳目诸病,故名头窍阴[3]。

窍,《说文》:“空也。”孔窍。阴,指五脏之阴。五脏属阴,皆开窍于头,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以穴能治五脏阴窍之病,如目疾,耳聋,舌强,鼻塞,咳逆,口中恶苦等。[5]

5.4 特异性

头窍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4]。

5.5 所属部位

后头[6]

5.6 头窍阴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头窍阴穴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点处[2]。

头窍阴穴位于耳后颞骨乳突后上方,天冲穴与完骨穴间平行耳后发际弧形连线的下1/3与中1/3交点处[4]。

头窍阴穴位于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从天冲到完骨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耳廓弧度相应)的上2/3与下1/3交点处。正坐或侧伏取之[3]。

头窍阴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头窍阴穴在后头的位置

头窍阴穴在后头的位置

头窍阴穴在后头的位置(肌肉)

头窍阴穴在后头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5.7 头窍阴穴的取法

头窍阴穴位于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从天冲到完骨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耳廓弧度相应)的上2/3与下1/3交点处。正坐或侧伏取之[3]。

正坐或侧伏,在乳突后上方,当浮白穴与完骨穴的连线上取穴。

正坐俯伏或侧卧位,在乳突的后上方,当浮白与完骨穴连线的中点取穴[7]。

5.8 头窍阴穴穴位解剖

头窍阴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枕额肌(枕腹)。皮肤由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双重分布。耳后肌属皮肌,起于乳突的外面,止于耳廓软骨的后面。该肌和枕额肌的枕腹由面神经的分支支配。(参看浮白穴)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3]。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8]。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分布;深层有耳后神经和耳后动脉分布[8]。

布有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吻合支及耳后动、静脉分支[4]。

5.9 头窍阴穴的功效与作用

头窍阴穴具有平肝镇痛,开窍聪耳的功效。

头窍阴穴有清胆热、通耳窍、利咽喉的作用[3]。

头窍阴穴系胆、膀胱、三焦经之会穴,有通络清热之功,对头部耳目口舌鼻诸窍之病,本穴均有调摄之功[5]。

5.10 头窍阴穴主治病证

头窍阴穴主治头部、五官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耳鸣,耳聋,喉痹,口干,口苦,头项痛,耳痛,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头窍阴穴治疗神经性耳聋,耳源性眩晕,三叉神经痛,脑膜炎,四肢痉挛抽搐,喉炎,神经性耳鸣,甲状腺肿,脑血管病,胸痛,支气管炎等。

头窍阴穴主治头部、五官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耳鸣、耳聋、喉痹、口干、口苦等[3]。

头窍阴穴主治头项痛、耳痛、耳鸣、耳聋、喉痹等[4]。

头窍阴穴主治头痛、耳鸣、耳聋[9]。

头窍阴穴主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颈项强痛[7]。

现代又多用头窍阴穴治疗神经性耳聋、耳源性眩晕、三叉神经痛等[3]。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三叉神经痛,脑膜炎,四肢痉挛抽搐;

2.五官科系统疾病:喉炎,神经性耳鸣,耳聋,甲状腺肿;

3.其它:脑血管病,胸痛,支气管炎。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3][4]。

平刺0.5~0.8寸[7][9],局部有胀重感[7]。

5.11.2 灸法

可灸[3][7][9]。

艾条灸5~10分钟[4]。

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5.12 头窍阴穴的配伍

头窍阴配听宫、听会、翳风,有开窍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头窍阴配听宫、听会、翳风,治耳鸣、耳聋[7]。

头窍阴配内关、阳陵泉,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胸胁痛。

头窍阴配内关、支沟、阳陵泉,治胸胁痛[7]。

头窍阴配风池、侠溪、太冲,有平肝潜阳,清火熄风的作用,主治眩晕。

头窍阴配风池、太冲、足临泣、侠溪,治眩晕[7]。

5.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头痛引颈,窍阴主之。痈疽,窍阴主之。脉风成为厉,管疽发厉,窍阴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窍阴、强间,主头痛如锥刺,不可以动。

《针灸大成》:主四肢转筋,目痛,头项颔痛引耳嘈嘈,耳鸣无所闻,舌本出血,骨劳,痈、疽、发、厉,手足烦热,汗不出,舌强胁痛,咳逆喉痹,口中恶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