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镇平“号召”全县捐款建中学
不少人抱怨“被捐款”,官方称纯属自愿
网友爆料,河南南阳镇平县号召全县捐款建设新一高,正科3000元,副科2000元,一般人员500元,为此还专门成立了募捐办公室。昨日记者前往调查此事,募捐办综合组组长说:“个别单位人员的捐款数额统一,应该是他们提前商量的。捐不捐纯属自愿,不存在强迫现象”。
帖子:
“吃财政饭的”都要捐款
“5月5日是为镇平新一高捐款的第一天,正科3000元,副科2000元,一般人员500元。”5月4日,百度镇平吧上出现了一个匿名网友发出的帖子。就在该帖发出的第3天,镇平县就举行了一场募捐动员大会,号召全县为建设新一高捐款。会上,镇平县四大领导班子、企业界代表和教育系统代表当场捐款740.5万元。
张南(化名)是镇平县一家乡镇卫生院的医生,他说,他捐了200元。张南的妻子是一位农村教师,因为同样属“吃财政饭”人员,也接到学校动员,和其他教师一样,捐500元。“捐款应该是自愿的,用得着开动员大会提要求吗?”
和张南一样,不少人也提出了质疑。“反对强行摊派捐钱!有钱上项目,没钱等等再说。这几年镇平县一中才扩建完,完全可以满足教学要求。更何况根据我县人口,没有那么多生源,建那样大的学校不是浪费资源吗?”
同时,大家质疑的内容,还涉及募捐款项的用途等。记者拿到了一份《镇平县新一高中建设社会捐资助学实施方案》,该方案标明的捐资助学范围是: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驻镇单位、社会团体及干部职工;中小学校及教职员工;国有、集体、民营“三资”企业单位及从业人员;镇平籍在外经商人士及台、港、澳等海外侨胞。
调查:
成立募捐办开票收钱
镇平宾馆贵宾楼一楼的一个房间门口,张贴着“镇平县新一高建设募捐委员会办公室”(下称募捐办)的标志,临时从镇平县教体局、财政局抽调的几名工作人员,在这里负责收钱开票工作。
昨天上午,约1个小时内,先后有镇平县统计局、镇平县物价局的工作人员来交钱,这些钱都是各单位职工的捐款。募捐办一名工作人员介绍,钱交来后直接进入财政专户,募捐办根据各单位提供的捐款名单,要对捐款500元以上者开出票据。
募捐委员会的第5期工作简报显示,截至5月23日,***有22个乡镇(街道)、63个县直单位,累计捐款969.6206万元。
声音:
“不是被捐款是啥?”
记者到达募捐办之前,先到镇平县教体局进行了采访。在该局大门口,张贴着捐款光荣榜,其中镇平县教体局局长辛占营和书记潘东各捐款3000元,其他人员绝大部分捐款数额为500元。
镇平县教体局办公室王主任介绍,他们没有另行召开过系统动员会,但二级单位都参加了5月6日召开的全县大会。根据记者掌握的情况,镇平县环卫局5月21日集中捐款6400元,镇平县人口计生委5月21日举行动员会,现场捐款2.04万元。
“说是自愿,但被通知参加捐款仪式了,能无动于衷?钱还不能低于平均水平,不然显得咱素质低!”一位捐款者这样表述自己参加捐款仪式时的感受。
回应:
完全自愿,可以不捐
据了解,镇平县新一高选址在县城西南角,规划用地477.72亩,建设规模为16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000人,预算投资2.3亿元。计划今年8月份动工,2012年建成。
作为募捐办综合组组长的潘东介绍,现镇平县一中因为学生多,占地面积小,目前仍无法实现封闭管理。建设新一高,就是为了满足入学需要、调整优化当地的教学资源。
关于外界所传“强迫捐款”一说,募捐办综合组组长潘东称根本不存在,按照县里动员大会的意思,这次捐款“不定标准,不扣工资,完全自愿,鼓励多捐,可以少捐和不捐。对捐款的单位只表扬、不批评。”至于有些单位职工捐款数额相同的现象,他说“可能存在捐款人提前商量的情况”。据《东方今报》
(2)新华网7月20日报道 高校要漂亮的就业率、教育部门也要漂亮的就业率。毕业生就算找不到工作,弄个有公章的就业协议交上来,这一造假办法如今不新鲜了,一个不到百人的小店弄出一百张就业协议的故事也有点老套了;靠扣毕业证的手法逼学生拿到就业协议书的手法,也已经成为旧闻。眼下最有“创意”的手法是:大学生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竟然已经被签订了就业协议,于是,“被就业”,变成了一网络新词,新鲜热辣着。
“被就业”的网语灵感来自于“被自杀”,后者表达了网民对一些非正常死亡事件的质疑,“被就业”这一“仿制词”的意思大抵上可以理解为:网民对一些制造出来的就业数字的质疑。“再就业”情形的出现,证明了在就业率造假比赛的道路上,没有最雷人,只有更雷人。
不过,这种匪夷所思的“被就业”,居然受到网友的羡慕。既然学生费尽心机弄来虚假就业协议成为秃子头上的虱子,那么,由学校出面“组织化经营”反而成为一箭双雕之举:一来为毕业生解套,或许反让其将造假心思真正用于找工作;二来高校自己想得到的“就业率”无须受制于毕业生交来的协议书,这真是“大手笔”啊。
对就业率造假和注水问题,近年来批评之声从未消弭,但此风硬是越刮越盛,技巧层出不穷,人有多大胆,就业率就有多高产。反正毕业生是否真的找到工作,高校并不用负责,教育部门也不用负责,毕业生能否真正找到工作可是一个社会问题,要全社会***同努力解决嘛。
有了体面的就业率,高校的专业设置、财政经费等才能有保障,来年才能“忽悠”更多不谙世事的学生;有了体面的就业率,主管部门也可以自豪地宣示政绩。至于就业率注水而产生的对专业设置、对入学误导等恶劣影响(如果还有人愿真心相信这个就业率的话),有关部门完全是知道的,但在现实利益的算计法则之下,也恐是无暇顾及了。
就业率作为一种统计数字,被注水成“虚假繁荣”,蜕变为一种牟利工具,“被就业”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注脚,这种怪象实质上已经涉嫌以虚假信息欺诈、误导学生及家长,也违反统计法的精神,它还要忽悠到几时?难道没有人应该真正对此负责?(韩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