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解释 - 沉埋千年的哲学瑰宝:《管子·内业》校译

沉埋千年的哲学瑰宝:《管子·内业》校译

《管子》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罗根泽先生称它为“战国秦汉学术之宝藏”。书中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以及管理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内业》是《管子》中一篇含金量极高的哲学论著,其中有关“精气”的论述,在中国哲学史上堪称独一无二。事实上,它与《周易》、老、庄的核心思想是相互印证的,但它比《周易》比《老子》《庄子》更明白地透露了修道的核心信息,而且在开篇首章便直接托出。可惜的是,一味在书本上从事研究的学者并不能领会作者的思想,反而以自己的臆想妄加校改,名为发掘,而沉埋益深,可为一叹。

此校译非为学术研究之用,只为修道同仁参考印证。学人若欲探求文中要义,须得明眼人指点,并亲自实践,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不可一味在文字上琢磨,枉费心思。

原文未分章节,为阅读方便,校译分为五章。

? 第一章

原文:

凡物之精,此(按:有注者改为“比”,据原文改回)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按:原文即为“音”字,现代有注者不解,以为是“意”之形近致误,径改为“意”。据原文改回。)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毕得。

白话大意:

宇宙万物的精华,(各有各的特点与作用,)而修道者所说的这个精气(按:大易谓之乾元),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能生万物。在下面就产生出地上的五谷,在上面就形成天体的日月星辰,流动在天地之间就叫作鬼神,藏在人的心里就使其成为圣人。因此,这种精气,它光亮的样子好像升在天上,幽暗的样子好像藏入深渊,柔润的样子好像浸在海里,但到头来却好像就在自身之内。所以这种精气,不可以用强力留住它,却可以用德性来安顿它;不可以称呼它为(外在的)什么声响,却可以用向内倾听(反闻)的方法迎接它。修行者若能恭敬地守住它而不失掉,这就叫作“成德”。德性有成就会产生智慧觉悟,有了智慧觉悟对万事万物也就全都能掌握理解了。

第二章

原文:

凡心之刑(通形),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忧乐喜怒欲利。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彼心之情,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和乃自成。折折(通哲哲)乎如在于侧,忽忽乎如将不得,渺渺乎如穷无极。此稽不远,日用其德。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凡道无所,善心安(假为焉)爰(通僾)。心静气理,道乃可止。彼道不远,民得以产;彼道不离,民因以知。是故卒乎其如可与索,眇眇乎其如穷无所。彼道之情,恶音与声,修心静音(有注者径改为“意”,今改回)道乃可得。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

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春秋冬夏,天之时也;山陵川谷,地之材也;喜怒取予,人之谋也。是故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迁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通导)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凡心之形,过知失生。

白话大意:

圣人的这种智慧本心的形成,是精气积运的结果,精气自充自盈,智慧本心自生自成。心之所以(出现问题)失去良知,一定是由于忧、乐、喜、怒、嗜欲和贪利,能排除掉忧、乐、喜、怒、嗜欲和贪利的干扰,心就又可以回到平和正常的状态。心的特性,最需要安定和宁静,保持不烦不乱,心的平和就自然形成。这个本心,对觉者而言,清清楚楚,好像就在身边,但对迷者来说,却恍恍惚惚,好像想找也找不到,渺渺茫茫,好像追寻不到一个尽头。实际上若静下来省察,它并不遥远,人们天天都在享用它的德惠。

道气,其实本来就充塞在吾人形体之内,但人们往往不能固守。它离开就似乎不再回来,来了人们又不能让它扎根常住。它隐秘得没有人听出它的动静,却又突出地显现在人的心里;昏暗得看不到它的形状,却又滋滋润润地与我们***同生长。看不到它的形体,听不到它的声音,却能使万物有秩序地成长,这种力量就是道。凡是道都没有固定的停留场所,而以善心为居所。心静而气顺,道就可以留住。道并不在远方,人们就是靠它生长的;道并不离开人们,人们就是凭它而有觉知的。所以道既明明白白,好像可以寻找得到;又渺渺茫茫,似乎追寻不出它究竟的所在。道的本性,讨厌声音语言,通过反听内观,修心静虑,才能得道。道这个东西,口不能言传,目不能察看,耳朵也听不到;它是用来修养内心和端正形貌的。人们失掉了它就会死亡,得到了它才有生机;事业失掉了它就将失败,得到了它就能成功。道,没有根也没有茎,没有叶子也没有花朵。但万物由于得到它才产生,由于得到它才成长,所以把它叫作“道”。

天道以正为主(太阳的运行确定了东西南北四正的方位),地道以平为本(平原是大地的代表,山海川谷是以地平线为基准的),而作为天地之子的人则以安静为根本。春秋冬夏是天的时令,山陵川谷是地的物材,喜怒取予是人的谋虑。所以圣人顺时应变而自己的心态却不随境转,听任事物变迁而自己的内在却不改移。能正能静,然后才能够安定。有一个安定的心在,就能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就可以作为“精气”的留住场所。所谓“精”,就是天地之气的精华。这种气(振动力),是通过修道而产生,产生之后,就能拉回行人的注意力,注意力向内集中回来便有了当下的觉知,有了当下的觉知心便可以安止了。大凡心的情形是,过多地向外驰求,便会丧失正念,昧却本性。

? 第三章

原文:

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唯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此之谓也。

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

有神自在身,一往一来,莫之能思。失之必乱,得之必治。敬除其舍,精将自来。精想思之,宁念治之,严容畏敬,精将至定。得之而勿舍,耳目不淫。

心无他图,正心在中,万物得度。道满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一言之解,上察于天,下极于地,蟠满九州。何谓解之?在于心治。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

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彼心之心,音(于按:有人径改为“意”,误)以先言。音(有人改为“意”,误)然后形,形然后言。言然后使,使然后治。不治必乱,乱乃死。

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乃能穷天地,被四海。中无惑意,外无邪灾。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谓之圣人。

白话大意:

有一个东西(按:周易谓之“乾元”),它能变化所以叫它“神”。人能做一件事(也就是内修大道)促成这种变化就叫做“智”。这个东西几经变化但它终究仍是自己的“气”,促成气的变化但自己的本心却不变来变去,这只有抱一守中的君子才能做到吧!抱一而不失,就能够统率万物。君子善用外物,却不受外物支配,就是因为他有办法“得一”并懂得修身的道理。内里有一个修理好的心,口里说的就会是恰当得体的话,加于他人的就会是适宜妥当的事,这样,天下也就会治理好了。所谓“一句话说得好而天下人信服,一句话决定而天下人听从”,就是这个道理。

外形不端正,内德不会降临;内在不虚静,心就不会修好。端正外形,修饬内德,如天之仁,如地之义,那就将不期而然地到达神明的最高境界,洞见万物的真相。内守虚静而无差错,不让外物扰乱感官,不让感官扰乱内心,这就叫作“中有所得”。

“神”就在吾人身内,它有往有来,却很少人认识它。它不在时人心就一定会混乱,它回来时人心就一定会安稳。若能恭敬地把心打扫干净,这个神就会自然到来。深入地思考并了悟它,平息杂念象打磨玉器一样去“磨治”它,以严肃而畏敬的态度对待它,这个“精”(神)就会永远安定下来,长住不去。得到这个“精”念念操持不舍,耳目等器官就不会被外物所迷惑了。

心别无所图,就能保持平正安稳的状态,有这样的一颗心坐阵当家,应事待物就能拿捏得当,恰到好处。道无处不在,人人本具,但众生却难得认识。只要得到真传,即使片言只语,若能了悟,就能够上通天根,下达地极,神龙现前,蟠满九州。怎样才能了悟呢?要在修心。心修炼好了,感官才会驯服;心安静了,感官才会安静。修炼的主体是心,最后安静下来的还是心。

心中包藏着心,心里面又有个心。那个心里面的心,是以“大音”为先导,先有“大音”,然后这个真心才得以显现,真心显现后才有意识觉醒,意识觉醒了才能担当修齐治平的大任,才有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的功业。不能管理,就会造成纷乱;纷乱了,就会走向灭亡。

精气存在,就自然会生长,表现在外面就是仪态安闲而颜色光鲜,藏在内部则是一个不竭的泉源,浩大而和平,作为气的渊源。渊源没有干涸,四肢才能坚强;泉源没有竭尽,九窍因而通达。这样就能知晓天地,胸怀四海。内无迷惑,外无邪灾。内有一颗健全的心灵,外有一个健全的形体,不逢天灾,不遇人害,这样的人就叫作圣人。

? 第四章

原文:

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通伸)而骨强。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鉴于大清,视于大明。敬慎无忒,日新其德,遍知天下,穷于四极。敬发其充,是谓内得。然而不反,此生之忒。

凡道,必周必密,必宽必舒,必坚必固。守善勿舍,逐淫泽(通释)薄,既知其极,反于道德。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于形容,见于肤色。善气迎人,亲于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戎兵。不言之声,疾于雷鼓。心气之形,明于日月,察于父母。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惩过,气意得而天下服,心意定而天下听。

搏(抟)气如神,万物备存。能搏(抟)乎?能一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诸人而得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

白话大意:

白话大意:

人如能达到正和静的境界,外在就表现为皮肤丰满,耳目聪明,筋骨舒展而强健。在精神上,他是顶天立地的真人,慧眼清明,洞察万物。严肃谨慎地保持正静而没有差失,德行将与日俱新,并且遍知天下事物,以至四方极远的地域。这样恭敬地发展其内部的精气,就叫作内心有得。然而有些人不能返回到这样的境界,那是生活上的差失造成的。

道,一定是周行而隐密、宽大而舒放、坚实而强固的。能作到守善而不舍,驱逐淫邪,去掉浮薄,直到抵达道的最高层次,就可以终而复始,返回安住到本源上来了。健全的心在内部,外面是不能隐蔽的,自然表现在形体容貌上面,也表现在肌肤颜色上面。善气迎人,亲近胜似兄弟;恶气迎人,伤害大于刀兵。无言的声音,比打雷击鼓还传得快。这种心气的形象,比太阳和月亮还更光明,体察事情比父母了解子女还更透彻。赏赐不一定能够劝善,刑罚不一定能够惩过。而一个人如果掌握了这个无形的气的奥秘,便会赢得天下的信服;如果他的心安定镇静,便能令天下的人听从。

能够专心一意在气上,就会象神明一样,达到万物兼备于我的境界。问题是人们能专心么?能一意么?能做到不用占卜而预知凶吉么?能够要止(妄想)就止么?能够要放下(执着)就放下么?能做到不外求于人而靠自己解决问题么?思考!思考!再重复思考!思考不通,鬼神将帮你想通。其实这不是鬼神的力量,而是精气的最高作用。

? 第五章

原文:

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抟心,耳目不淫,虽远若近。思索生知,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疾困乃死。思之而不舍,内困外薄(通迫),不早为图,生将巽舍。食莫若无饱,思莫若勿致,节适之齐,彼将自至。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道,其情不见,其征不丑。平正擅匈(同胸),论治在心,此以长寿。忿怒之失度,乃为之图。节其五欲,去其二凶,不喜不怒,平正擅匈。

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

凡食之道:大充,伤而形不臧;大摄,骨枯而血沍。充摄之间,此谓和成。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饥饱之失度,乃为之图。饱则疾动,饥则广(读旷)思,老则长虑。饱不疾动,气不通于四末;饥不广思,饱而不废;老不忘虑,困乃速竭。大心而敞,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同运)气,意行似天。

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推,福将自归。彼道自来,可藉与谋,静则得之,躁则失之。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以躁为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得道之人,理丞(读蒸)而毛泄,匈(同胸)中无败。节欲之道,万物不害。

白话大意:

修道者四体既已端正,血气既已平静,一意持心,耳目不受外物的迷惑,这样,对于遥远的事物就能象近旁的事物一样了解。思索产生智慧,懈怠疏忽产生忧患,凶暴骄傲产生怨恨,忧郁产生疾病,疾病严重导致死亡。但一个人如果思虑过度而不知休息,也是有害的。一味思虑,并不能让人更有智慧,内忧外患,困扰煎熬,如不早想办法,生命就会离开他的躯体。吃东西不宜过饱,思虑不宜过度,调节得当,那个超乎常人的灵明觉知自会到来。

人的生命,是由上天给他精气,地给他形体,两者相结合而成为人。两者和合则有生命,不和就没有生命。考察“和”的规律,它的真实情况人无法看见,它的表现征象也无从类比。但它能使平和中正充满胸际,融化在心中,这就是长寿的根源。忿怒过度了,应该设法消除。节制那五种情欲(色、声、香、味、触),除去那两种凶事(喜、怒),不喜不怒,平和中正就能充满胸际。

人的生命,一定要依靠平和中正。丧失生命,一定是因为喜怒忧患。因此,(调节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事。)节制忿怒没有什么比得上诗歌,消除忧闷没有什么比得上音乐,控制享乐没有什么比得上守礼,遵守礼仪没有什么比得上保持敬慎,保持敬慎没有什么比得上虚静。内心虚静,外表敬慎,就能回归自性,也能使自性达到高度的稳定。

饮食的规律:吃得过饱,就会伤胃而身体不好;吃得太少,就会因营养不足而骨枯血滞。吃得多少适中,才能身体舒和,使精气有处寄托,智慧能够生长。如果是饥饱失度,那就要设法调节。太饱了就要赶快活动,太饿了就要停止思考,老年人就更要珍惜精神,减少思虑。吃饱而不赶快活动,血气就不能通达于四肢;饥饿而不停止思考,吃饱了还贪嘴进食,年老了还不珍惜精神,苦心思虑,这些都会伤身减寿,加速死亡。心胸宽广而敞亮,意气宽舒而开阔,形体安定而生活有条理,能保持心意专一而不为外物骚扰,见利不被引诱,见害不生畏惧,心情宽舒而仁慈,自身能独得其乐,这些就叫作“运气”的功夫,其意念的起落,好像天空的行云一样,(自在无碍。)

人生的质量,端看快乐的有无多少。忧愁与恼怒—来,就会使生命混乱失序。心里有忧悲喜怒,“道”就无地可容。有了贪欲就要及时平息它,有了杂乱的思想就要迅速纠正它,不要人为地引来推去,幸福将自然而然地降临。

道的领悟是自然到来的,人可以借助道的智慧运筹谋画。虚静就能得道,急躁就会失道。灵气在人的心里,来去不定,说它小可以说其小无内,说它大可以说其大无外。人所以失掉灵气,是由于急躁为害。如果心能够平静,道自然会安定下来。得道之人,邪气会从肌肤毛孔中蒸发排泄出去,胸中没有郁积败坏的东西。能实行节制物欲之道,就可以不受万事万物危害了。

(全文完)

2022/6/25校译于太行山锡崖沟居易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