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词典主要收录明、清两代和民国初年的吴语方言词汇,以当时的北部吴语 (范围大致为苏南、上海和浙北地区)的词语为主。如宋元时代的资料(如《广韵》、《集韵》等韵书)中有指明为吴地词语的,也予以收录。
为方便读者阅读明清时代的文献,适当收录当时的口语词汇。
2 收录条目以词为主,也包括部分成语、惯用语和少量歇后语、谚语等,还收录在吴语地区流行的黑话和行话。
3 条目按照汉字的普通话读音的字母顺序排列。同一汉字起头的词条列在一起,按照第二字的音序依次排列。
另附单字的笔划索引。
4 条目用括起来,然后标注词性,列出各个义项。如果汉字相同,读音不同,则在不同音节下分别出条。 1 本词典使用通用的简化汉字,以国家语委1986 年10月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为依据。为避免误解,必要时,适当保留繁体字和异体字,如用“困”表示“睡觉”义时,不改用“困”。
2 字形以1965 年1月文化部和文改会联合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为准。具体使用范例依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商务印书馆)。
3 方言词的书面形式往往不确定,以致同音异形词很多,对此,本书不加以规范,也不考究方言本字。具体的处理办法是:同一词语有几种不同的形体,选择其中使用本字(或跟本字近似、或常用)的形体作为主条目,在该条相关义项下列出“又作××”,并附例句。其他形体的不单独释义,只在各该条下注明“见△△(主条目)”。 1 因为所收条目既有现代吴语方言(包括苏州和其他地点)还用的,也有古方言的,另外还有夹杂官话成分的,所以有许多词语难以注上合适的读音。为了给读者提供适当的参考,书末附录现代苏州话的同音字表,字表的标音使用国际音标。
2 如果原著中有对词语的发音有说明,一并抄录。 1 本词典的条目一般都加标词性,用尖括号(<>)括起来。词类分为 以下13 类(粗体字表示正文中使用的简称)
实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数词、代词;
虚词: 副词、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叹词、拟声词。
另设“词缀”,包括前后缀。
2 短语、熟语一般不标词类,但歇后语标为“<歇>”。
3 部分后缀的处理:不能独立使用,且与词根结合较紧的,如“里”(白白里、测测里、轻轻里),与词根一起作为一个词处理,“里”又作为词目单独另列一项。 1 释义方式一般采用只列出普通话对应词的方式;必要时采用阐释说明的方式。
在作词义的解释时,对于虚词,列出普通话里对应的形式,同时简单说明其用法;如果没有合适的对应词,则尽量用简明扼要的语句说明。
2 释义一般只阐述基本词义,必要时对词的褒贬等附加意义加以说明。 1 本词典以例证为根本,每个义项至少要有一条例证。为了较全面地反映词语的历史演变过程,注意采用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不同体裁的作品的例证。
2 有些例证太长,则删去少量无关紧要的语句,删去的部分用省略号“……”表示。为了和释义区分开来,例句前加上方框“□”。
3 例证后面括号里是出处。顺序是书名(篇名)、卷、回(戏曲则是本、折或出,其他体裁的作品也应按实际分节标)。为节省篇幅,不标明作者和版本,读者可查检附录的引用书目。
4 原文中的夹注用圆括号括起来,并加“原注:”二字,如:
烧香虽则是个好事,算来要费介二钱个放光。(原注:白银曰放光。)(山歌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