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的“wei”有这个“唯”吗
唯:原义表示应答,象声词,唯唯诺诺。
《说文解字》:唯,诺也。从口隹声。
唯,不能作动词。 惟:本义表示思考、思念,动词。
《说文解字》:惟,凡思也。这个字在思的基础上,引申出多义,但都是动词。
如“亦惟命耳”(也只有听从命令了,惟:听从)。 以上是这两个字的不同之处。
当虚词中出现唯、惟时,这两个字就有很多交集了。甚至还有一个“维”字也在内。
《康熙字典》说:《韵会》六经惟维唯三字皆通。作语辞。
(这里说的“语辞”就是虚词)《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对于“唯”、“惟”的使用是这样描述的:“唯,可用作副词、连词、助词。先秦时已有用例,后一直沿用于文言中。
现代汉语书面语也使用。”“惟,可用作副词、连词、助词。
先秦已普遍使用,后一直沿用于文言中。” 从这里能看出,唯做虚词,先秦只是有用例,而惟做虚词,先秦普遍使用。
可见,当两个字的字义相通时,古文多用“惟”。(这与现代汉语情况相反,现代汉语能用唯时不用惟)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虚词中,这两个字也不是完全一样的,有交集,也有区别。
2. 文言文生僻字字意(100个)蠲 juan 一声 1、虫名 又名“马蠲”、“马陆”2、除去、驱出、去掉。同“捐”3、清除,疏/4、使清洁5、明显,显示:~其大德
祜 拼音:hu四声 1、福 受天之~
澶 chan 二声 1、澶渊 中国的古地名 2、水流平静
宥 you 四声 1、宽容,饶恕,原谅 2、宽恕 3、赦免
谒 ye 四声 1、拜见;2说明,陈述,告发;3、请求;4、名帖;5、掌管晋见的近侍
褊 bian三声 1、衣服狭小 2、狭小,狭隘 pian二声1、衣服狭小
盱 xu 一声 1、睁大眼睛2、睁开眼睛向上看 3、扩大
赙 fu四声 1、拿钱才帮助别人办理丧事
辄 zhe二声1、总是,就2、古代车厢两旁的板上向外翻出的部分向耳下垂的那样3仗恃胡作非为3、姓
擿 ti一声1、挑出2挑剔,指摘3指使4、揭发5探索6探7剖开8捶
唁 yan四声 1、吊丧,对遭遇丧事表示慰问
驵 zang三声1、好马,壮马2、马贩子、经纪人
畀 bi四声1、给与
蓍shi一声1、一种植物可入药,其茎可以用来算卦
翳yi四声1、用羽毛做的华盖2、遮蔽,障蔽3、掩蔽物4、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yi一声晦暗不明
谲jue二声1欺诈,玩弄手段
祚zuo四声1、福,赐福2、皇位3、年
谶chen四声1、迷信的人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邕 yong一声 1、古同雍,和睦,和谐 2、古同 壅 堵塞 3水名4、南宁别称
圉 yu二声 1、养马的地方 2、边陲 3、防御 5、古代乐器名称
蜮 yu四声1、传说中一种在水里暗中害人的怪物,鬼蜮:阴险的人。
曩 nang三声 1以往,从前,过去的
宸 chen二声 房屋,深邃的房屋,2北极星所在,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竦 song三声 1、伸长脖子,提起脚跟站着 2、恭敬,肃静
沾 zhan一声 同沾
擗 pi三声1、捶胸2、捶打、3、掰
嵬 wei 二声 1、高大。2.同崔
诐 bi 四声1、偏颇,邪僻。
颎 jiong三声1、同炯,光;明亮 2、一种枕头。3忧虑不安4、充实
晟 sheng四声 1、光明2兴盛,旺盛。cheng二声,姓
侔 mou二声1、相等,齐
鞅 yang一声1、古代用马拉车是套在马颈上的皮套子,有时借指马车。2、yang四声同怏郁郁不乐的样子。
谮 zen四声 1、说别人坏话,诬陷,中伤。
泚 ci三声 1、清,鲜明 2、出汗 3、用笔蘸墨 zi三声,古水名
摛 chi一声1、舒展,散布 2、铺陈
隗 wei三声1、高俊的样子,2姓 3kui三声xing
歆 xin一声1、喜爱,羡慕2、飨,祭祀时神灵享受祭品。
希望能帮助到你
3. 关于文言文的句式什么是文言文的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后置变式句(即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现代汉语的结构:[ ] ,( ) .||[ ] . ( ) .. 倒 谓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装 定语后置句 句 状语后置句 1、谓语前置句.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怒吼吧,黄河! 怎么了, 美哉,我少年中国! 例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2、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忌||[不]自信. (古)之人||[不]余欺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而良人||[未] 之知也. “时人||[莫]之许也.” 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A.动宾前置.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 大王||来何操?时不我待. B.介宾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不然,籍||[何以]至此? ||[系以]知其然也? ③用 “之”作标志把宾语提到前边. 宋||何罪之有?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 ”―― ||夫子之谓也. 何陋之有? 其李将军之谓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④ 唯……是……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诸君而有意,唯余马首是瞻. 唯你是问. 唯才是举. 3、定语后置 ?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人 大阉之乱,缙绅而不易其志者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铿然有声者之石,所在皆是也. 马之千里者 4、介词结构后置(即状语后置)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正常语序应为:青,于蓝中取,而于蓝青.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项羽本记》中:“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⑶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此时为状语后置 ,即:“乎(在)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比)吾先.” 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 5.省略量词:寒暑易节,始一(次)返焉. ◇省略主语 ①“……(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 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村民)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民)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注意:不同的主语要翻译出来. ◆省略谓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吾)“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省略宾语: ⑴ 动词宾语的省略. ⑵ 介词宾语的省略.。
4. 文言文中谓语是什么,句式有什么特点,最好详细一点一、文言文中:主语是语言动作的发起人、谓语表示主语动作状态的词,宾语是主语动作的承受者。
如:主谓宾式句子:予(主语)独爱(谓语)莲(宾语)之出淤泥而不染。可以作谓语的词:动词,形容词,或者其他实词.。
动词和形容词是充当谓语的主要词。例如:1,我爱学校.(动); 2,中国好;(形); 名词可作谓语, 例如:1,今天星期二,(名}; 2,我28岁,(名) 数量词可作谓语: 例如: 白菜100斤, 是(判断词)常用在代词或名词的前边,后边的代词或名词构成"合成谓语", 例如:这是白菜,(是白菜),与名词合成谓语 新来的工人就是他(就是他),与代词合成谓语。
二、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等。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
者,。
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2、“。
,。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3、“。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
于。
”
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3、用“见”、“于”,“见。
于。
”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4、“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
所。
..。”表被动。
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5、用“被”表被动。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倒装句式(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等形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
5. 古文常用词类或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往往 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起义》) 处处,到处 会计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起义》) 会,聚会;计,商议 何苦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怎怕,怕什么 垄断 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 山川阻隔 自信 宁信度,无自信(《郑人买履》) 相信自己 结束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 整装 实弹 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冯婉贞》) 装上弹药 不好 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 不美(指相貌) 即使 即使吏卒***抱大巫投之河中(《西门豹治邺》) 即,就;使,让 留意 先生可留意矣(《中山狼传》) 考虑 老子 遥见老子杖藜而来(《中山狼传》) 老人 丈人 愿丈人一言而生(《中山狼传》) 老人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 长辈 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祭祀的牛羊等 可以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可,可以;以,凭, 烈士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有志节操守的男子 无论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更不用说 绝境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与世隔绝的地方 扶老 策扶老以流憩(《归去来辞》) 指拐杖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出身低微,行为鄙鲁 开张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扩大 感激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感动奋激 深入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长距离进入 有意 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有某种打算 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客孟尝君》) 愿意 有时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论积贮疏》) 按一定时间 鞠躬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恭敬,谨慎 我鞠躬不敢息(《中山狼传》) 弯下身子 中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夹杂着 稍稍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渐渐 无赖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 活泼玩皮 纵士卒无赖(《段太尉逸事状》) 为非作歹 于是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在此,在这上 大风 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 麻疯病 小生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 年轻人 虽然 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必取宋(《公输》) 虽然如此,但是…… 中心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叶公好龙》) 心里 以为 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把……看作 作文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写文章 不避 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论贵粟疏》) 不亚于、不次于 人情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论贵粟疏》) 人的通常情况 县官 今募天下人入县官,得以拜爵(《论贵粟疏》) 朝廷 或者 或者曰:……(《封建论》) 有的人,有些人 指示 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出来给……看 约束 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信约 前进 于是相如前进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前,上前;进,进献 因而 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趁机 美人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嫔妃 以往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从这里到那里 宣言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扬言 亲戚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父母兄弟 地方 今齐地方千里 (《邹忌讽齐王纳谏》) 其实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它的果实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 他实际上 横行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纵横驰骋,所向无敌 北面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面朝北,指臣服 殷勤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 关切、问候 中国 率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 指现在中原地区 不过 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矣(《赤壁之战》) 不超过 形成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 形势形成 从事 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官名 妻子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妻子儿女 初一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 刚刚开始。
6. 带wei的词语行为、
因为、
认为、
以为、
为了、
为人、
成为、
为何、
为难、
为患、
人为、
难为、
为着、
为害、
特为、
有为、
甚为、
妄为、
作为、
为时、
为期、
为首、
为止、
为数、
略为、
较为、
稍为、
为生、
为力、
为伍、
为比、
相为、
私为、
为意、
为此、
为作、
为言、
规为、
为理、
云为
7. 中国文言文的句子一***有几种结构常见文言文固定结构 判断句 1、----者,----也 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者,------ 例:粟者,民之所种。 3、------,-----也 例: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者也 例:(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5、为 例:如今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6、则 例: 7、即 例: 8、非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 9、乃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0.是 例:偏偏两骑来是谁? 11、皆 例:山下皆石穴罅。 12、直接用名词充当谓语表示判断 例:刘备,天下枭雄。
省略句 1、主语省略 例: 2、谓语省略 例: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宾语省略 例:尉剑起,广起,夺(剑)而杀尉。
竖子不足与(之)谋 4、介词省略 例: 5.介宾省略(与、为、于、以、从、) 例: 被动句 1、……于…… 例: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2、……为…… 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见…… 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见……于…… 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受……于……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6、……为……所…… 例:为巡船所物色。
7、没有被动词标志的被动句 例:余羁縻不得还。 倒装句 A:宾语前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动词前 疑问代词(谁、孰、恶、安、焉、胡、奚、曷) 尔何 知 ------你知道 什么 沛公 安 在------沛公在 哪里 臣实不才,又 谁 敢怨------我实在不中用,又敢怨 谁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如果卫国国君等着你去治理国政,你打算先做什么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动词前 (不、弗、未、否、毋) (余、吾、予、我、而、尔、若、乃、女、) 古之人不余欺也 自古及今未之尝问 莫我肯顾 古之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肯定句中为了强调宾语,在谓语和宾语之间插入助词“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在动词前。 何功之有哉(功。
作用) 何厌之有(厌。满足) 其是之谓乎-----大概是说这种情况吧 先君之好是继------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二.介词宾语前置 4、介词宾语是疑问代词,为了强调宾语(介宾),也将宾语前置,而且前面没有什么特殊标志,这时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
胡为至今不朝也-----为什么至今还不上朝 微斯人,吾谁与归?-----我还能跟谁同道 国胡以恤-----国家拿什么来救济呢。 5.介词宾语是方位词,放在介词前 并力西向-----并力向西 6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前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把实行任作为自己的任务,这不是很重吗 三.特殊宾语前置 7. 相 — 动词 誓天不相负 8 见---动词 B:数量词前置, 数量词表示动量时,放在动词前 1.赵尝五战于秦 C:定语后置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前 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中心词+之+定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中心词+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 D:数量词后置 数量词表示物量时,放在名词后置 1.我持白壁一双,欲献亚夫 E:介词结构后置 介宾结构结合的短语放在谓语动词后(于、乎、以、为、与、从、自、向) 1.将军战于长勺 F:主谓结构后置(主谓到装)1.甚矣,女之不惠。
8. 文言文写作要点有哪些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文言文,在推动国民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功不可没,但目前我们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式存在单一、被动的现象,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和能力,致使学习的过程困难而艰涩,哪里还谈得上读出文言文的美呢?而眼下新课程对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所以如何让学生从初中起就走近文言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真可谓迫在眉睫了。
面对这种现状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适应“自主”学习需要呢? 一、重视朗读,感知课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改变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发现的一个有效方法。
七年级学生在第一单元初步接触文言文,他们对于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落实有一定难度,所以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不搞文白对译,通过反复朗读,读懂文言文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设计中,不采用教师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将朗读作为学生学习和领悟的重要手段。
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如教学《童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可这样设计朗读: 1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比如:项为(wei)之强(jiang)、鹤唳(1i)云端等。 2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
这环节可让学生自己点评,然后教师适当点拨,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等等。教师示范读第二节,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节奏。
3读: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学生寻找表述童趣的语句,这时教师指导落实文言词语意思。
4读: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两幅图景的内容。 5读:看着板书尽量用课文的句子描述这两幅图景的内容。
这时候,学生已能当堂成诵了。可以说,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是读。
但并不是一读到底,应注意读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初步感知,美读感悟,品读评析,研读理解,运用小组读的策略,最终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以读作为学习文言文的切入点,以读来感悟文本,结合自己的经验背景,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使学生兴味盎然地读,这样,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
由于读得真切,心有所思,便会萌生倾吐,与人交流的冲动,自主学习便也水到渠成了。 二、提供平台,互动合作,让自主学习意识长久保持。
新大纲、新课改要求: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允许学习有自己的见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绝对要避免“一言堂”,应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长久地保持。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可采用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达成***识的策略步骤。
如在教学《世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