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最早是从印度梵语“yug”或“yuj”而来,其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瑜伽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而现代人所称的瑜伽则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养心方法。
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印度的大圣哲瑜伽之祖帕坦伽利(英文:Patanjali,印地语)创作了《瑜伽经》,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被正式订为完整的八支体系。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系。
瑜伽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包括调身的体位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以达至身心的合一。
扩展资料:
瑜伽在中国古代佛教经典中,则始终将其译为“相应”。“相应”一词在我国翻译史上已成定译。为了顺从古意,在此仍然将Yoga一词意译为“相应”。故《瑜伽经》又可名之为《相应经》。
唐代伟大的翻译家玄奘去天竺取经,重点取的就是一部名为《瑜伽师地论》的典论。《瑜伽师地论》所阐述的正是瑜伽师在修行过程中所经历的主要境界和与该境界相应而生之见地的一部佛教大论。这部论中所指之“瑜伽师”是指佛教内的瑜伽修行大师,非指印度教传统里的瑜伽师。
《瑜伽师地论》所阐皆为佛法之境、佛法之见,也即佛法之地。地者,修行之步骤次第之谓也。佛教瑜伽师自然是与佛教修行境界相应,因与佛教境界相应故,佛教瑜伽师生命内所现之境界皆为佛教境界,而非道教、基督教等教之境界。
百度百科-瑜伽 (健身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