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解释 - 披蓑戴笠的意思解释

披蓑戴笠的意思解释

披蓑戴笠:意思是披着蓑衣,带着斗笠。

先秦·无名氏《诗经·小雅·无羊》: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译文:有的奔跑下高丘,有的池边把水喝,有的睡着有的醒。你到这里来放牧,披戴蓑衣与斗笠,有时背着干粮饼。

蓑衣的介绍如下:

蓑衣,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uō yī,是劳动者用一种不容易腐烂的草(民间叫蓑草)编织成的一种用以遮雨的雨具,厚厚的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后来人们发现棕后也有用棕制作的。

蓑衣一般制成上衣与下裙两块,穿在身上与头上的斗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中国江南、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广泛使用,这种雨具穿在身上劳动十分方便。蓑衣于1970年代化纤产品的出现而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为穿着蓑衣便于劳动,蓑衣一般制成上衣与下裙两个部分。上图是用“棕”编制的比较简易的蓑衣,比较薄,遮雨效果差。用蓑草编制的蓑衣一般比较厚,还有衣袖,遮雨效果很好,还可保暖。由于化纤产品的出现,用化纤产品制成的雨衣代替了蓑衣。蓑衣上世纪七十年代用得越来越少,基本绝迹。

比较笨重,更适宜划船、垂钓等稳定性工作和娱乐。不下雨时,可以铺在地上,草地朝下,人们可以坐在上面或躺在上面休息。钓鱼爱好者在雨天穿上椰壳雨衣,戴上酱篷篮,用杆子坐在池塘或河边。

中国古人最早使用且使用范围最广的原始雨衣叫“袯襫”(bó shì),就是后来通称的“蓑衣”。出现于先秦时期。《国语·齐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条里已提到:“脱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袯襫,沾体涂足,暴其发肤,尽其四肢之敏,以从事于田野。”

这是齐国农民遇雨天做农活时的装束,从管仲所述来看,袯襫的防雨效果似乎不是太理想,农民虽然身着袯襫,但身体还是被雨水打湿了。三国时吴国学者韦昭释之为“蓑襞衣也”,清郝懿行《证俗文》说得更具体:“案袯襫,农家以御雨,即今蓑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