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教古文翻译
1.师(沩山)曰:"适来是汝作么解,是否?"仰曰"是".
直解:沩山说:刚才你是这样解答的,是吗?仰山说:是的。
这是《指月录》里的一个公案,是沩山和尚询问仰山和尚,之后还评判仰山的认识,认为他还在心意识的层面,没有证得空。
2.钦承只对,著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
直解:恭敬地应对问答,穿衣吃饭,拿东西,做劳务的时候。
这是《宗镜录》里的句子。“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只对,著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一一辩得真实否?”是教导行者考证自己的修行功夫,在“应对问答,穿衣吃饭,拿东西,做劳务的时候”是不是随时都能认得真实自性。
3.苟或因循,易由体悟 传不习乎
这个我不知道来历,而且从字面意思来看是有问题的,你看“苟或因循”是“如果轻率随意”,之后怎么会“易由体悟”呢?《五灯会元》里有“苟或因循,何由体悟”的句子。意思是“如果轻率随意,怎么能体会领悟呢。”
“传不习乎”是《论语》里的句子,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老师教我的东西都练习了吗?”另外一种是,“教给别人的,自己有没有奉行呢?”我认同后一种。
但是,如果你的这句换成“苟或因循,何由体悟 传不习乎”,倒是可以解释为:“如果随随便便,怎么能明白老师教的道理,老师的教导有没有认真奉行呢?”
供参考。
2. [求翻译] 古文佛教经典这是一则禅门公案,所用非古文,而是当时的大白话,古人说话也都是白话文,但和今天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依个人理解大致说明一下:
一天,院主((职位)又名寺主。禅家监事之旧名也,今之监事,古称院主或寺主。院主之名,以住持之称号既滥,故改为监事云(住寺为一山之主)。释氏要览下曰:‘监寺会要云:监者总领之称,所以不称寺院主者,盖推尊长老。’——《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请师(根据后文云岩禅师的出现,此应为百丈怀海禅师)上大堂。僧众们刚刚聚集。怀海禅师(沉默)良久便回到了方丈室把门关好。
院主追逐在他后面说:和尚(指怀海禅师)答应某甲(这里应该是院主自称)上大堂(讲法),为什么却回到了方丈室。禅师说:院主啊,讲经(或精通经文)的有经师,讲论(或精通论著)的有论师,讲戒律(或精通戒律)的律师。又怎么能怪得我老僧人(不讲法呢)。
怀海禅师问云岩禅师:做什么呢。
云岩说:担屎(个人理解为“挑粪”,可能不对)。
怀海说:那个[渐/耳](此字上渐下耳,这里念ni,第三声,语气词,相当于“呢”。就是“那个呢”)?注:“那个”暗指佛性,佛门禅宗有“说佛一字漱口三天”之说,就是怕人执着在语言文字上,所以禅堂很少佛像,祖师们也很少说“佛”一类的词。
云岩说:在。我的佛性在啊。
怀海说:你(这么)来来去去为的是谁?你这么生生死死或是指修行到头来为的是谁啊?
云岩说:替他(“他”应指佛性)东西。此句我不甚解,见谅。
怀海说:为何不叫上他一快行动(或一快走)呢?
云岩说:和尚你不要诽谤他。佛性无形无相,非关语言文字,不可宣说,又何谈一起伴行呢?有的话岂不又着在形象上?
怀海说:不配合(或融洽)那怎么道来?此句不甚解。
云岩说:此话怎讲?
怀海说:(你)还曾担负着(他)吗?你还在担负着佛性这个东西吗?
怀海禅师坐位下手有个僧人问:兀兀地(1.高耸的样子,不符合。2.静止的样子。3.昏昏沉沉的样子。4.勤勉的样子。后三种可能是“兀兀”之意,具体是哪个不太清楚,比较抽象。)思量(想)什么呢?僧人问怀海,你这个样子在想什么呢?
怀海说:思量个不思量的。思量“不思量”。
僧人又说:“不思量”的东西如何思量?
怀海说:非关思量。“非思量”不是“不思量”,“不思量”还是有个思量在那里,“非思量”是指已经不涉及思量的问题。个人这么认为。
僧人问:学生我(或学佛的我)打算回到故乡时如何?“故乡”不是真正的家乡,是暗指法界自性,即是说,我见到本来面目(见性)时是什么样呢?
怀海说:……(省略)作见本来面目也没什么稀奇可得,不要着相。个人理解。
僧人说;要是那样的话,我就不回归本来面目了(回归本性了)。
怀海说:你却需要(或应该)回去。你要是归家稳坐见性成佛,我给你看个休粮方(不解,省粮的方法?呵呵。)
僧人说:请(说)。
怀海说:……动禅机了,不解何意,可能是让你在听不明白之时疑情顿起之时彻见本来面目。
僧人问(怀海):如何才是涅盘啊?
怀海说:你没开口时叫做什么?见性直指!别说说话,就是你一张口,就去佛远矣,真正的佛陀妙法,非关语言文字,你让我说个什么?说来说去还是佛性边上的事,不是真见性。
怀海禅师看见遵布衲(一位禅师?鄙人不太清楚)在洗佛(像),于是问:这个(佛像)由着你洗,(你)还洗的那个(自身的佛性)吗?佛像是有形有象的佛,可以把握他,众生的自性佛无形无相,怎么去捕捉呢?
以上均属末学个人之见解,有遗漏和不周之处,还请各位明眼人指正,补充和修改,这厢有礼。
建议:问着若是学佛,还应准备好《佛教大辞典》或《佛学大辞典》抑或《佛光大辞典》,网上电子版的也有。好要准备《古汉语词典》,有一定的帮助。禅门公案,多古代白话文记载,多口语,不可按文言文法死扣。
3. 佛教古文翻译1.师(沩山)曰:"适来是汝作么解,是否?"仰曰"是".直解:沩山说:刚才你是这样解答的,是吗?仰山说:是的。
这是《指月录》里的一个公案,是沩山和尚询问仰山和尚,之后还评判仰山的认识,认为他还在心意识的层面,没有证得空。2.钦承只对,著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直解:恭敬地应对问答,穿衣吃饭,拿东西,做劳务的时候。
这是《宗镜录》里的句子。“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只对,著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一一辩得真实否?”是教导行者考证自己的修行功夫,在“应对问答,穿衣吃饭,拿东西,做劳务的时候”是不是随时都能认得真实自性。
3.苟或因循,易由体悟 传不习乎这个我不知道来历,而且从字面意思来看是有问题的,你看“苟或因循”是“如果轻率随意”,之后怎么会“易由体悟”呢?《五灯会元》里有“苟或因循,何由体悟”的句子。意思是“如果轻率随意,怎么能体会领悟呢。”
“传不习乎”是《论语》里的句子,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老师教我的东西都练习了吗?”另外一种是,“教给别人的,自己有没有奉行呢?”我认同后一种。但是,如果你的这句换成“苟或因循,何由体悟 传不习乎”,倒是可以解释为:“如果随随便便,怎么能明白老师教的道理,老师的教导有没有认真奉行呢?”供参考。
4. 搜集论语,道家佛家等古文的经典语录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