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前任院长庞德有一句治学格言:“对法律的初学者,我头一条建议向来都是请他们买一部好的词典,并且经常请教它。”但是中国的学生长期以来都找不到一本真正权威的英美法词典,与之相对照的是日本,他们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在政府和财团的支持下数次编辑、修订了《英米法律词典》,规模和质量都相当可观。而今天,这本凝聚了两代中国法律人心血的沉甸甸的《元照英美法词典》终于摆在了中国学生的面前,它收入的词条数超过5万,为日本版的3倍,而在长达十年的编撰过程中,它所引起的故事,更是当代中国法学界和出版界的佳话。 1993年,当时还在中国政法大学念研究生的薛波和同学一起发愿要编一本适合中国学人使用的英汉《英美法词典》,在此后的十年的时间里,北大、人大、社科院等单位的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以及研究生参与到这项浩大的工程之中,没有官方出面组织,也没有稳定的经费支持,甚至没有一个正式的办公室,他们就在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境地中艰难地前行。在得到《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报道之后,薛波们的梦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在词典前边的致谢名单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法学界众多宿儒硕学的名字,也有“上海外国语学校99届高二(1)班全体同学,南宁第三中学97届高三(5)班全体同学”的字样,而熟悉内情的编辑告诉记者,甚至还有一位海南的打工仔将1000元积蓄捐给了这部词典。 同样引人注目的是,这部词典在上海找到了14位审稿人,而他们的平均年龄是84岁,按照薛波的话说,“当年参加东京审判的5个中国人中,有3个参与了我们的工作”。这些早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的老人,长期以来被社会所遗忘,但是他们对于学术事业和国家利益的忠诚,却始终未曾改变,他们学识的渊博更令后来人汗颜。法律出版社的孔志国对记者表示,“这部词典的编撰,实际上也是在抢救宝贵的学术资源,更是在接续中国法学研究的百年传统。” 就是这些无钱无权的青年学人和老人,用十年的心血编成了具有“国家权威”的词典。也正如词典的总审订人,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研究所首任所长潘汉典所说的那样,“这部词典的出版,必将震动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