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法尘》
正香居士
法尘者谓如来藏所变现之相分,为意根、意识所缘者。如来藏变现似五尘境之内相分上所生法尘,为意根、意识所缘及意识所变生之带质境、独影境之法尘属色法;与意识所相应法及意识思惟而施设之名相,亦可称为法尘,属心法尘。因以依对境来分色、心法尘,如见分对五尘相分境上便依其境生起色法尘;见分不对五尘境,纯由见分之所转生相应之法尘为心法尘故。
《楞严经》卷三说:“意法为缘生于意识”,《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三和《阿毘达磨俱舍论》卷二十也说:“意法为缘生意识”,意根末那识为欲了别外境由五扶尘根缘五外相分透过五胜义根与如来藏配合产生相似之五内相分上之法尘,再转生意识与前五识了别五尘境,因意根与意识不直接缘五尘境,醒时意识需与前五识多分或少分俱起,才能***缘外五尘境,种智称为五俱意识。如色尘入眼,眼识只能了别青、黄、赤、白等显色;而意识从中了别长、短、方、圆、高、低等形色及伸、缩、坐、卧等表色与气质、神韵、幽雅、粗犷等无表色,皆是法尘属色法。意识缘五尘相分如是起心分别产生遍行、别境、善十一、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四不定等五十一心所法之法尘,故属心所有法。
例如:眼见山之色尘,山本身属性境,因“性境不随心”,山之本境不被意识心所缘而有所改变其相状,称为性境,其余声香味触四尘色境,亦复如是,皆实种所生,性境所摄。眼识只缘山之青、绿等显色,而意识缘山之山势高、低、远、近…等形色,及意识所变生山之壮观、气势等无表色,属带质境法尘。带质境者谓依于性境上所起之法尘境,称为带质境。如高峻的山、这座山看起来气势雄伟;形容山之高峻、山之气势雄伟则属带质境,夹带于性境本质上之质境谓带质境。而带质境又随七转识心之起伏而有所改变,如心情好时听见枝头上小鸟鸣唱便觉叫声悦耳;心烦气噪时闻见小鸟啼叫便觉啼声吵杂;同样之小鸟鸣啼声尘,及同样之七转识心,所缘之带质境便随心境起伏而有所不同。又带质境会因比量之判断产生非量之相分法尘,名曰:‘带质独影’,是故“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
,如于暗夜中脚踩到草绳,误以为是踩到一条蛇;意识心缘草绳之似带质相分,便会于意识见分比量思维又生起以为是“蛇”之独影相分境谓带质独影法尘,是故“带质有覆通情本”。复次意识相应及所转生施设之名相皆属法尘范畴谓心法尘。如意识所施设之名相如艺术、天才、和平等;于事理所起意识相应之赞同、反对、悲观、乐观、怀疑、态度、观念等等之不同见解亦是法尘之所函盖。
复次意识相应及所转生施设之名相皆属法尘范畴谓心法尘。如心想未完之事,便觉有“压力”之心法尘;被人误会便有“委屈”之心法尘、被人赞美便有“快乐”之心法尘、等等之受蕴法尘相,因受蕴是心法故;又于想蕴及行蕴(意行)但不含身行口行,所起之尘相亦是心法尘。又于事理所起意识相应之赞同、反对、悲观、乐观、怀疑、态度、观念等等之不同见解广义说亦是心法尘之所函盖。
至于二禅等至位以上,乃至无色界四空天之定中,及睡梦中独头意识,因不触外五尘,纯由意根缘藏识相分,意识于中起了别之内相分亦是法尘,属定境法尘及梦中法尘,是不依于五尘相分性境上所起之法尘亦称独影境,纯为见分所变生之法尘境。如意识之忆往前尘,展望未来,思惟推敲亦复如是,是故“独影唯从见”。乃至于五无心位中──睡眠无梦(眠熟)、无想定、灭尽定、正死位、闷绝中意识已断,但意根仍缘藏识所生内相分法尘,否则即无法从睡眠、闷绝中苏醒、定中出定、正死位中舍身。又《楞严经》卷一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六识之见闻觉知心纵然灭了,犹有意根缘法尘分别影事。由此更可证知离念灵知仍属意识层次,尚且到不了意根境界,何况能是真如境界?从狭义说,因意根末那识无证自证分来返观自己之存在,是故于五无心位中,便无法证知自己正处于五无心位中,要待后来意识现起时才能自知;但从更深细之道种智来说,八个识皆有见相四分;又此非是吾等初学之辈所能了知之甚深唯识种智义理。以上略说法尘。
转载自正觉电子报,更多请搜索华严妙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