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汉语词典 - 佛教牛人录26 禅语机言何人识(五)|机锋服人

佛教牛人录26 禅语机言何人识(五)|机锋服人

第八章 禅语机言何人识

五、机锋服人——法眼宗

上篇提到,云门文偃禅师的师傅雪峰义存禅师是经过了多年的四处求学,才在四十多岁时彻悟的,他年轻时的同学玄沙师备在这之后成了自己的徒弟。

这位师备禅师悟性很高,很多时候能一句话把老师给晾在当地。

还是《五灯会元》里的记述,说有一次义存禅师给学生们上课,讲道:“要会此事,犹如古镜当台,胡来胡现,汉来汉现。”

说要明心见性,就要像镜子那样,胡人来了照出胡人,汉人来了照出汉人。“古镜当台”,这个比喻听着很熟悉,我们前边说过,没错,就是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个说法,肯定是没有达到六祖慧能的境界的。

所以,义存话音刚落,底下的师备就站出来问道:“忽遇明镜破时如何?”(这句话还有另一个版本,“忽过明镜来时如何”,很难翻译,所以这里以“镜破”为准。)

修禅如果是“明镜照人”,那如果镜子破了呢?这话问得满是“挑衅”的味道,你用镜子来比喻修禅,镜子可是会破的啊,言外之意,指出了义存这个说法不是最高境界,毕竟六祖当年都说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义存当时像是没有多想,顺口说道:“胡汉俱隐。”镜子没了,不管胡汉,一律隐没。

当然,义存禅师的这个回答也有“本来空寂”的禅义,但毕竟有了“显”和“隐”的区别,与“佛性本清净”还是差了一些距离。师备很不客气,当众说老师:“ 老和尚脚跟犹未点地在 ”,和尚你怕是还没悟透吧!一点都不给老师面子。

玄沙师备这种“一语点破”的风格也被他的徒弟继承和发扬了起来,成了自成一体的禅风。

话说师备当年算是把师傅给猛“呛”了一番,不成想,自己后来也被徒弟给“呛”到了。

师备禅师这个高徒叫做罗汉桂琛。

这一天,师备给桂琛讲课,问他:“三界唯心,汝作么生会?”你可懂得什么是“三界唯心”?

桂琛没有回答,而是指着旁边的一把椅子问老师:“和尚唤这个作什么?”

师备没反应过来,就说是“椅子”。

这下,师傅掉到徒弟的“陷阱”里了,桂琛说道:“和尚不会三界唯心”,原来师傅您就不懂“三界唯心”。

师备一听,知道自己“入套”了,就应对说:“我唤这个作竹木,汝唤作什么?”

“竹、木”,是椅子的原材料,也就是“本质”,自心对世界万物本质的认识,就是佛教、当然也是禅宗提倡的“三界唯心”。

桂琛当然懂,不然也不会主动去“呛”老师,回答说:“ 桂琛亦唤作竹木 ”。虽说重复了一个叫法,但这不是盲从,而是印心的领悟。所以虽然被这个“机锋外露”的徒弟呛了一口,师备心里还是很欣慰的。

罗汉桂琛禅师的弟子法眼文益后来继承和结合了前辈的“点破”和“机锋”,创出了法眼宗的禅风。

法眼文益禅师(公元885年~公元958年),俗姓鲁,余杭人。

文益起初学佛,接触到的是唯识宗和华严宗(后边会说到),而且有相当高的造诣,曾被誉为佛门的子夏。但是呢,他还是觉得没有达到对“佛”的真正领悟,于是,便会同两个僧人前往江南寻找禅宗的老师解惑。

机缘巧合之下,文益来到了福建闽城(福州)的地藏院,当时,地藏院的主持正是桂琛禅师(桂琛后来到了漳州罗汉院,才被称为罗汉桂琛)。

文益开始并没有拜师,只是在地藏院待了几天就要走,桂琛禅师也不挽留,而是将文益送到了门口。

桂琛想点拨一下文益,便指着门口的一块石头问:“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那你认为这片石块是在心内还是心外?”文益根据自己以前学习的理论,心即有万物,于是答是在心里。桂琛禅师笑笑说:“ 你放一片石块在心头做什么? ”

是啊,石头怎么能放到心里去呢?“万法唯心”的“心”应该是没有执着分别的“心”,如何会有石头呢?一句点破,令文益十分震撼,从此大悟。

文益禅师之后发扬的禅风虽然也讲究用言语来“点破”,但与云门文偃的不同,不是硬生生给截回去,而是利用一些看似平淡反复却暗藏机锋的话来直指人心。

成了一代禅师以后,文益一度在金陵清凉寺开坛授徒,当时被称为清凉文益。

北宋克勤禅师的《碧岩录》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文益禅师给徒众讲经时,发现有段时间身为监院的玄则和尚老是缺堂,就把玄则叫过来,问他为什么“翘课”。

原来玄则认为自己已经是“学霸”了,不需要再上课了,他说之前在青峰传楚禅师那里听了禅法,知道了追求佛法就是“丙丁童子来求火”, “丙丁属火,以火求火,如某甲是佛,更去觅佛”,这“丙丁”本是火,所以佛法就在于自身,心即是佛。

文益禅师听过一笑,摇头说:“监院果然错会了也”。玄则很不服气,收拾行李走了出去。走在路上,玄则犹豫了,文益禅师是得道大家,他说自己错了肯定是有理由的吧,于是回头又去参见文益,问说佛法何求,文益禅师说了句同样的话:“ 丙丁童子来求火 ”。玄则听了,细想一遍,豁然开朗。

文益大师的重复之语,是在告诫玄则,不能人云亦云,真正的悟不是听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

《五灯会元》里类似的公案也有很多,例如说有一次文益禅师见弟子道潜读《华严经》,便问“华严说世界有六相,那么‘空’的六相是什么?”道潜糊涂了,说“空”就是“空”嘛,哪有六相?禅师笑笑,说“你来问我试试”,道潜便问空的六相,禅师道“就是空啊”,道潜顿时便明白了。

文益禅师的时代,佛法早已被诸多经典诠释过,学佛者面前有很多现成的东西,资料多了,也就鱼龙混杂了,因此很多学佛者都拘泥在现成的经典文献之中,而忘记了修行要靠自身。文益禅师正是强调要 用真心、用“法眼”去看待事物的“本相” ,去用心体悟佛法道理,他的机锋妙语看来简单无味,实则深达禅意,使人叹服。

文益禅师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尊谥其为“大法眼禅师”,禅师的传人便将文益所开的宗派称为法眼宗。法眼宗传到宋中叶便衰微了,但其“机锋服人”的禅学公案却能经久传唱。

上一篇 第八章 禅语机言何人识(四)|妙语截流

下一篇 第八章 禅语机言何人识(六)|禅宗天下

目录 佛教牛人录 缘起: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正在更新,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