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汉语词典 - <<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写作背景,内容,练习题

<<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写作背景,内容,练习题

1.赵鑫珊:20岁那年,我读到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汤川秀树写的一本物理书。在扉页上,作者用庄子的一句名言作为题记:“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这给了我的精神双重的震撼。

第一重震撼当然是这句格言本身所具有的气魄。研究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的人当拥有这般审视天地之大美的心胸,这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最高目标。只有怀着这一崇高目标的人才有可能作出伟大贡献。为什么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数学、物理教科书的扉页上,不把庄子的这句格言写上去呢?写了,会拔高广大理工科学生的心胸,并造就一个中国的爱因斯坦。

第二重震撼,我是从一位外国人,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那里第一次知道庄子这句格言的。从那以后,我就没有放松过从中华古诗文中吸收营养。

我尤其激赏唐诗。科技进化一年一个样,但人性的进化很慢,几千年不变。唐诗的每句话都依然让我们那么感动,就像是今天写的一样。它是我们民族的思想感情宝库。去年有位研究生去加拿大,临行前问我需要带哪些书。我说,至少要带两本:《英华词典》和《唐诗三百首》。不管你原先学什么专业,也不管你身在何处,即便是到了南极、北极,只要你肚子里有几首唐诗,你便是“正宗”的中国人。这是另一种“护照”,无形的护照。

其实这篇课文的主旨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呼唤。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文精神正在滑坡,时代需要科学,同样需要人文,需要二者的统一。可以这么说,古往今来任何一位大学者都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的高度统一。这篇课文的主旨显然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呼唤,授课教师如把握这一点,课的亮点就会闪现光芒。又如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讲居里夫人的故事。居里夫人是非常美丽的,她拒绝种种疑惑,执著于科学研究,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当她登上领奖台时,大家都非常惊讶:取得这么伟大的人竟然是这么美丽的女子!居里夫人正因为有科学的献身精神,才能有跨越百年的美丽,才可能使获奖的瞬间成为历史的永恒。只有教师自己受感动,只有这样深入地理解文本,才真正抓住了课文的要旨,才能够激起学生追求的愿望,不尽的遐想。语言文字再也不是卧躺在纸上,而是站立起来,对学生诉说衷肠了。

2.爱因斯坦与艺术》 教案

教学重点

1. 理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和意义,把握阐述的脉络。

2. 认识议论文语言的多样化,赏析本文语言。

3. 借题发挥,观念冲击,感悟本文对今天培养人才的启示。

教学过程

1. 导入。

茫茫科学星空,也许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星座。人们也常有思维定势,但课文作者却以大视野大气魄,展示了更为完整的爱因斯坦,也给今天的人才观以有益的启示。我们决不能以狭隘的物理学角度去认识爱因斯坦,我们也决不能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以狭隘的观念去培养人才。

作为议论文,我们先得梳理课文思路,然后赏析本文语言,认识议论文语言的多样化。最后我们还得思考当今教育教学应有的某些理念,作一些大胆的拓展。

2. 梳理思路。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引论,亮出主旨;

第二部分,5--16自然段,本论,其中又分举例和评析两个层次阐述;

第三部分,17--18自然段,推论。

可注意的是,本文是节选自《科学·艺术·哲学断思》,也许1-3自然段才是引论,“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一个整体便成了他一生的三大支柱”才是主旨句;但就课文来说,题目“爱因斯坦与艺术”又必得以第4自然段的关键句作为全文主旨。本论部分可分为两层,5-8自然段举例(爱因斯坦热爱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证明论点;9-16自然段从理性层面进一步证明论点,除了从科学和艺术角度,还从哲学、美学和心理学多角度评析事例的内在意义和根源。最后两自然段延伸到考问我国能否产生爱因斯坦,以及我们从爱因斯坦那里得到什么成才的启示。

3. 赏析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也是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的,可以是严谨平实推理考证的,也可以像本文的散文笔调,很有激情和表现力。为什么?并赏析你认为较精彩的语句。

语言的选用,不仅与作者个性有关,也与内容有关。本课文内容为艺术,所以要用相应的语言去表现;对爱因斯坦的崇敬和激赏,也只有这样特点的语言才适合表现。另外,像“断思”那样的随笔文体,拘束也可少些。

(1)、赏析课文论点的语言:“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至少有两重意义: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我们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至少”,表明内涵丰富,难以穷尽。

“互补性”,科学与艺术毕竟特性不同,理智与感情,集中思维与发展思维,实境实证与虚境想象,互相补充,互通有无,***同构筑完整世界。

“统一性”,科学和艺术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有着***通之处:美,以及对美的无限追求。

(2)、课文对论点的阐释,运用了理性和感性相融的散文笔调,让学生自由寻找和赏析,不设标准答案。例句:

第6段“那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的旋律,有助于他对物理学的深思,引导他在数学王国里作自由、创造性的遐想。”

第11段“在他的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两个闪闪发光、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占有的金币,而是两个无限的、永远没有终点的世界。”

第12段“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在这些伟大科学家眼里,世界本来是丰富的。”……

4. 感悟本文对今天培养人才的启示。

课文近末尾这样写道:“近年来,常听到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国为什么不能造就出一个爱因斯坦?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一般说来,造就一个爱因斯坦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其中艺术素养便是一大因素。”

拓展题:应试教育能造就爱因斯坦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吗?

答:不能。因为应试教育是为分数而学,是做前人做过的题目,是对已有知识的反复操练和牢固掌握,它训练出来的硬实能力,与个性挥洒、创新思维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而宽容的教育、素质的教育着眼于尊重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运用能力,不太注重你的分数,至少不把分数作为唯一的第一评价标准,留给你很大的自由想象、自主寻找的空间,留给你慢慢发展的时间(可以宽容你许多年甚至一辈子)。同样是学理科,只有兴趣研究式才是创新能力,而目前普遍的学奥数、培养应试能力,是急功近利,是出不了诺贝尔奖的。所以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尽管我国中学生每次在国际奥数比赛中大把大把地拿金牌,但那些金牌中学生却没有一个成为科学家的原因。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教育的严重的知识过剩,超负荷的负担,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天性,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挤压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不仅对个人成才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伤害,甚至危害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应试教育的后果还有,造成畸形发展,人性缺损,那些恶性竞争教给学生的不是爱,而是恨。

让我们来看看爱因斯坦的《自述》对应试教育的感受吧:

“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他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当然,这里的问题在于,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强制的结果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我在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

“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我想,即使是一头健康的猛兽,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强迫他不断地吞食,特别是,当人们强迫喂给它吃的食物是经过适当选择的时候,也会使它丧失其贪吃的习性的。”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遭到重创。

科学研究一再证明,人的素质是多元化、综合化的。仅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来说,人的智力由“语言——言语、逻辑——数理、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节奏、人际——交往、个人、内省、自然观察、存在智力”等方面组成。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和小提琴艺术,是相距极远的两个领域,但爱因斯坦却将两者连接融洽互补,形成了天马行空般的思维,超卓的想象力。谁能说他的物理成就没有艺术的因子在里面?同时我们也知道,爱因斯坦小时侯在应试面前是个笨孩子,如果放到今天典型应试教育的环境,将会遭到真正严重的毁灭性打击。

《爱因斯坦与艺术》给了我们深刻启示,原来天马行空地自由学习可以创造奇迹,原来一个分数上的笨孩子可以成长为白天鹅。所以也要请同学们在明白以上道理后,应在努力于高考的同时,也要留出一点时空,留给自己的个性张扬和可持续发展。

附:其实北欧教育早就找到方法,把各门学科分为若干等级,只有自选发展方向的某学科才必须达到A级,其他均可选较低等级。这样就兼顾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教学建议

本课文很适合新教育理念,适合引导学生拓展综合素质,夯实金字塔底座,托起更高的塔尖。让学生神思飞越,感悟爱因斯坦的超卓的想象力,感悟课文的激扬文字,从中得到思想启发以及文字熏陶。但对教案最后的拓展题,则要根据不同学生而谨慎使用。学习层次高的学生,自然能消化,并起正面促进作用;学习层次低的学生,则会起负面作用,因为他可能不只是学习上的缺陷,也可能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他就有了不学的理由,而大环境对学生的要求是高考出分数。

应试教育毕竟在目前还有生存的理由。家长要成绩,领导要数字,企业要文凭,学校要生存,教师要评级。中国人口太多,都要吃饭,高考是相对较公平、可操作的不二之选。因此教改是一个综合工程,决不只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教改之路还很漫长曲折,当然我们相信局面正在量变之中发展。

3.爱因斯坦与艺术

平常我们谈论较多的只是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的爱因斯坦,而对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爱因斯坦则较少提到,尤其是对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几乎根本没有触及、发掘,这不论对美学界、科学界和教育界认识爱因斯坦,都是一大憾事。

在所有的艺术中,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对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他尤其酷爱。有一次,有人问他对巴赫有何见解,爱因斯坦则回答说,关于巴赫的作品和生平,我们只有聆听它、演奏它,爱它、敬它,而不要发什么议论!

最意味深长的动人的情景是,他常常同普朗克在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弹钢琴者是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演奏小提琴的则是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量子论和相对论***同构成了本世纪物理学科的两大支柱。在科学上,他们描绘了物理学的一幅优美壮丽的图景;在音乐艺术中,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和声。

除音乐外,爱因斯坦还推崇文学,他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斯妥耶夫斯基和萧伯纳的作品。在青年时代,他常常同友人在一起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大家知道,高斯是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伟大的数学家,可是在爱因斯坦的心目中,陀斯妥耶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陀斯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这是因为他深深地懂得它们的伦理价值,爱因斯坦认为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在于它们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他确信:“个人的生命只有当它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的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

而艺术在这方面的作用往往要胜过科学。

在他的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两个闪闪发光、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占有的金币,而是两个无限的、永远没有终点的世界,从事艺术、科学的最大乐趣不是占有,而是不断的追求。

这些见解无疑充分表述了爱因斯坦同艺术之所以有密切关系的深厚根源,的确,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的,前者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后者能满足我们的感情渴望。

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值得追求,还因为它体现了一种绝对的和谐的美。“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这一几何命题就具有高超的逻辑美,它在人们心中所激起的美感同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在人们心中所激起的美感是相通的,等价的,真正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也会极力推崇艺术的美,正因为这样,爱因斯坦才经常把科学的伟大成就比做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把美国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迈克逊称之为“艺术家”。

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是相通的,还在于两者都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倘若没有诗人般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怎能以惊人的洞察力阐明相对论的原理?他自己就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音乐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解微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丰富你的想象力,提高你的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