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淮阴侯列传》载:“秦失其鹿,天下***逐之。”《汉书·蒯通传》也有同样的记载。 最早从修辞格的角度对这句话进行分析的是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的《汉书注》,该书引张晏话曰:“以鹿喻帝位”;宋代的训诂学家裴的《裴集解》,也引张晏话曰:“以鹿喻帝位也”。都认为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此说一出,影响了一千多年,直到现在,凡是涉及到这句话的解释,统统视为比喻修辞格。如《汉语大词典》第十二卷第1281页解释说:“鹿”,“比喻政权或爵位”,“亦比喻掌权的人”;上力《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二册注解说:“鹿,比喻帝位。” 这句话流传下来,演变出二个成语;“群雄逐鹿”,“逐鹿中原(中原逐鹿)”,“鹿死谁手”。在对这三个成语进行解释时,都认为运用了比喻修辞格。现举几本权威词典的解释为例: 群雄逐鹿──《汉语成语大词典》释:“逐鹿,比喻争夺帝位。” 逐鹿中原──《汉语成语大词典》释:“鹿,指猎取的对象,比喻政权,天下。”《汉语大词典》释:“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现代汉语词典》释:“比喻争夺天下。 鹿死谁手─—《汉语成语大词典》释:“鹿,指猎取的对象,常比喻政权或其它胜利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