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完全孤独了。高脱弗烈特舅舅,有骨气又恬静,克里斯朵夫的最后一个朋友,一个艰难时刻的精神倚傍,被死亡吞掉了。他想跳出德国这片阴森森的海洋,却只是无助地沉浮挣扎。忽然,哈斯莱的形象闪现于脑海,小时候的偶像,现在已名震全国。曾经的偶遇,曾经的儿语戏言,虽已久远渺茫,此时,却像救命稻草般珍贵。哈斯莱跟他一样独往独来,精神上也遭受过庸俗之流的仇视和虐待。他自我感觉与哈斯莱是一个阵营中的战士。当夜,他便搭火车奔向了哈斯莱。
有音乐天才,已经享有盛名的哈斯莱,性格并不坚强,骨子里还有点不分敌友。他气恼那些反对他的人,就不惜浪费自己的天才故意捣乱,做些逆情背理的荒唐的怪僻的音乐,他们对其音乐疾首蹙额,表示轻蔑冷淡,他就又气又高兴。那些吹捧他的艺术家,独立不羁的过于激昂。他们隔膜于实际的人生,自封在自己制造的虚幻之中。哈斯莱被他们捧杀了,自得自满。
? 哈斯莱性格软弱,不堪极端的好运或厄运,没有力量保护自己的信念,内心随着反对和吹捧的声音波动。挫折和失望使他有点玩世不恭,怀疑并讥讽一切。精神变得颓唐消极,悲观厌世,除了自己,对什么都漠不关心了。
克里斯朵夫不知道,他想象中的偶像,救星,独立精神的象征,是这样一个人物。他热切地希望能得到哈斯莱的理解和鼓励,继续将来不可避免的斗争。
他诚惶诚恐,虔敬万分,迫不及待要去拜见他的神明,沿途奇形怪状的街景建筑只惊骇一掠而过。
见到了哈斯莱,却是一阵难过。这不是他心心念念的印象中的哈斯莱。他无精打彩,衣着邋遢。秃顶,肥胖,脸色黄。慵懒困倦,不耐烦来客。书房是他的又一个侧影:混杂的家具陈设,不同风格的画作收藏。杂乱不堪的书桌,全是灰的骨董架,到处扔着的雪茄烟尾……
克里斯朵夫笨嘴拙舌地念及旧情,哈斯莱漠然不感兴趣,说想不起来了。
他又象跟医生叙述病情一样,谈到自己不被思想狭窄的庸人理解,精神上的无限痛苦和孤独。可哈斯莱半合着眼,半躺在榻上,很少回应,好像并没有听的样子。这位他慕其名,远道而来投奔的名医,让他丧气得有点说不下去了。失望之余,他真想起身走人。
可内心执拗的克里斯朵夫,不顾哈斯莱的拒绝,鼓起余勇非要让他听一听自己的作品。对这个愣头傻脑,满脸通红,几乎要哭的青年,哈斯莱无可奈何,随他去弹。
又委屈又胆怯的克里斯朵夫开始了弹奏。很快,半闭着眼睛,预备下许多烦闷的哈斯莱睁开了眼睛,提起了精神,完全清醒了。始终自言自语地惊讶和赞许,满意的笑着。喜不自禁挨着克里斯朵夫坐下,翻看乐谱。挤走克里斯朵夫,自己弹几段。他自顾自的沉醉于音乐。没准儿,还会有点下意识的嫉妒和气恼,又非常快乐。
克里斯朵夫为此自然是兴奋不已,他天真激昂地谈着他的计划和生活。
不声不响的哈斯莱,耳听着克里斯朵夫对作品的热情又骚动的解释,心想着自己早年的生活和希望,以及年轻人傻傻不知道的,正在前途等着他的悲苦,刚刚的阳光热情又阴云惨淡了。怯生生地,心中已有点喜悦的克里斯朵夫抬眼又看到了那双无神的,讥讽的,冷酷的眼晴。
这分明就是曾经的自己,他自嘲自讽似的无情讥讽克里斯朵夫的对未来的成功憧憬,摧毁他对人生的信念,对艺术的信念,对自身的信念。批评甚至否定刚刚被其不由自主赞扬过的作品。这是哈斯莱在自说自话,在痛苦呻吟。哈斯莱坠入了失望的深渊,除了讥讽和自私,那双暗淡的眼睛露不出一丝光彩。
明白了哈斯莱一直以来不被人了解的隐痛,克里斯朵夫安慰他道:一个人用不着大家了解,有些心灵抵得上整个民族;它们在那里代替民族思想;它们所想的东西,将来自会由整个民族去体验。可是,年青后生的话又会受到多少重视呢?哈斯莱固守着他的痛苦麻痹。对克里斯朵夫来说,这是一次几乎要成功又完全失败的拜访。最后,一方胆怯而惶愧的表示着歉意告别,一方高傲又不耐烦,冷冷的有礼的送别。
回到街上的克里斯朵夫,怅然失措,内心只有一片空虚。尽管来到这个城市才只有两小时,他只想最快地逃离这儿,离开遭遇到的悲苦的幻灭。寻光明而来,却被黑暗撞得晕头转向。车站等车时,无意间看到曾给他写过亲热的信的苏兹的住处。他烦躁无助,心神无主,本能地想找些同情,便不假思索发电报给苏兹,告诉人家他明天早上到。
彼得?苏兹是美学兼音乐史教授,已七十五岁的他身体非常衰弱,不得不辞退了大学教席。没有孩子,妻子已过世多年。他关心学生如同关心自己的孩子,并且不期报答,无怨无悔。他一个亲人也没有,请了一位年老的女仆帮忙照料。
独身多年的老苏兹总喜欢把周遭的人们理想化成明净纯洁的面目。这些善心的谎让他减少了许多烦恼,可还有来自女仆,学生,同事,还有朋友的无数的小事情折磨着他,有时他竟痛苦得心如刀割。不过,他会像翻书一样翻过这些不痛快的念头,生出新的幻象。
尽管苏兹年老体弱有病,还有很多的孤独痛苦,他却并不忧郁。这位仁厚长者的淡灰色眼睛总是清明如水,安静,坦白。即使生命已到黄昏,可心依然年轻。
他的精神在书籍这个最好的避难所里,不断接受到爱的阳光,创伤抚平了,痛苦减轻了。苏兹像一个古老的森林,在心中千啼百啭的全是禽鸟的歌声。
思想有时候有点懦弱的苏兹,胸襟却是宽大的,对于世界上一切美妙的东西随时都能热心接受。他宽容庸俗的东西存在,但他的本能决不会错过最优秀的作品。
克里斯朵夫的歌集让苏兹幸福感动得泪流满面。他看到了更年轻更坚强的心,受着痛苦,存着希望,希望看到欢乐,而真的看到了。他在一个陌生朋友的年轻的心中再生了。他的疾苦,孤独,不见了。周围全是爱和光明。谦虚的老苏兹不敢奢望余生能见到克里斯朵夫。
可以想像,克里斯朵夫的电报,对苏兹来说,不啻为天降之喜,快活得心都化开了。并且,小孩子一般,急急地走去告知他的两位爱好音乐的朋友,一起分享这份快乐。三位老朋友经常一起演奏克里斯朵夫的作品。
好险啊!去车站接人的老苏兹和克里斯朵夫两个互相寻找的人差一点错过,尤其对老苏兹,那将是多大的遗感。还好,苏兹凭着克里斯朵夫的一句歌词,两个素未谋面的人,对暗号一般,接上了头。
见到善良纯朴的苏兹,克里斯朵夫这趟旅行的所有烦恼烟消云散了,他遇到了真正的朋友,自己又活过来了。
克里斯朵夫和三位老人一见如故。他们为音乐而相聚,吟味着琴声歌声,心儿真欢畅。大家无拘无束一起享用苏兹精心准备的美酒佳肴。克里斯朵夫感觉和这些从未一面的老人相处比自己的家人还亲热。他想:一个艺术家倘使能知道自己的思想在世界上会交结到这些不相识的朋友,他将要感到多么幸福,又会增加多少前行的勇气。可事实上,心中需要互相倾诉的人们,常常却三缄其口,彼此都孤零零地活着又死掉。克里斯朵夫非常感激苏兹对自己歌集的欣赏回应,这给了他莫大的力量和信心。苏兹懂得他,了解他的思想,真正地爱着他。夜深了,克里斯朵夫为老苏兹一个人弹琴。老人为琴声,也为这位可爱的忘年交感动而泣。琴毕,他们在恬静的夜里低声絮语。老人在青年的心中找到了倚傍和安慰。
老苏兹提着十二分的精神招待他的这位贵客。虽已筋疲力尽,他还是硬挺着破棉絮般的身体,坚持到车站送别克里斯朵夫。回到家,老苏兹就躺倒了。
因为钱不够买直达家乡的车票,他只好把车票买到中间站。下车之后,闲逛徒步回家。
走近一个村子时,天下起了雨。他紧跑几步到村口第一户人家的屋檐下躲雨。这家姑娘刚好在门口站着,就客气地邀他屋里坐。家里有姑娘的母亲,还有哥哥嫂子和他们的两个小孩。这年轻姑娘是个瞎子,边干活边哼着调子。克里斯朵夫熟悉这个调子,这是高脱弗烈特舅舅教过他的。无意之间环视屋内,竟发现了舅舅的长而弯曲的拐杖。原来,舅舅跟这家人是多年的朋友,最后也是在他们家去世的。姑娘的母亲讲了一些舅舅的事。这家的母亲年轻的时候,高脱弗烈特舅舅爱着她,却不敢说。人家不爱他,嫁人了,舅舅也不生气,还是每年来看她。后来,丈夫暴毙,姑娘爬树时不小心戳瞎了眼。可想而知,姑娘有多痛苦。直到听了高脱弗烈特舅舅一次次安安静静若无其事的谈话,姑娘才慢慢从痛苦的深渊中走出来。姑娘又阳光快乐了。
克里斯朵夫无意中来到的这家,到处有高脱弗烈特的灵魂。舅舅流浪的一生安慰了多少人,他像田野和森林一样,带来自然界的和气,恬静和乐天安命的精神。他的智慧是不求智慧,只是听其自然的忍受一切,爱一切。
包围在黑暗中的姑娘,否认黑暗。习惯了,也意识不到自己的残疾,生活在她心中的另一个世界,会以有者为无,以无者为有。
克里斯朵夫又想到:可爱的苏兹老人,他那双清朗而温柔的眼睛,逃避了多少伤心事和难堪的现实。他所看到的我,只是他心里想看到的。一切都像他自己一样的纯洁,高尚。人生的真相,会让他受不住的。
克里斯朵夫明白了德国理想精神也有它的伟大。这种信念之美是在于能在这个世界上另造一个世界,让弱者在海洋中间的一个小岛得以活下去,以免被海洋吞没。他自己则不屑于此。他要睁大眼睛,看事实真相,正视人间苦难,还要放声大笑。
一晃又是几个月。仁慈的苏兹死了。克里斯朵夫为亡友伤心而泣,他到死都惦念着祝福着克里斯朵夫。这么珍贵难得的友谊却只出现了一刹那,便失掉了,克里斯朵夫心里更虚空了。
待在闭塞褊狭的小城,克里斯朵夫像野兽被关在笼子里,备受煎熬。他感觉犹如身处泥淖之中,一切的思想和精力,全是徒劳。人们变化无定的性格,既没有格局也没有内容的性格,强烈地压迫着克里斯朵夫。
他们总想把不可调和的事情加以调和,没有勇气去爱,去憎,去相信,甚至也没有勇气不相信。一切的原则皆随利害关系改变。今天提倡和平,博爱,人权;明天则战争,暴行,强权又成了理直气壮的理想。
看到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那些琐碎的奴性表现,克里斯朵夫会心头火起,为之痛苦。还有军官们街头的飞扬跋扈,强暴的军国主义,……。
? 他要逃离这丑恶的狭獈的故土,去寻找光明。克里斯朵夫眺望着巴黎。
他决意走了。可是为了母亲而不能走。
母亲鲁意莎老了。儿子克里斯朵夫是她唯一的安慰和依靠,她全心全意地爱着他,却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他。她头脑狭窄,胆子很小,思路不清,心肠挺好。于她,尽了平凡的责任,有了天伦之乐,便是人生的全福。别的什么事业雄心,人生,理性,逻辑,世界,这些在克里斯朵夫胸中激荡着的东西,都可以舍弃不管。因此,尽管母子亲情彼此至爱,长期生活捆绑一起却也彼此折磨痛苦,母亲的所作所为窒息着儿子的性灵。
怕母亲难过,每次离家的话到了嘴边又咽下,忍了又忍。有时怯生生地说出,鲁意莎也不当真,或者假装如此,母亲看着担着心事的儿子,知道怎么回事,可还是故意打岔,找各种借口,阻止儿子说出口。
克里斯朵夫鼓足了勇气说出了离家的意思,而母亲痛苦的表情和眼泪把他噤住了。母子俩一起哭了。两天不提此事,母亲担着心事,希望儿子是让步了。
他痛苦到忍无可忍,就算是自私吧,他躲着母亲的目光,一口气说完了。母亲自然是哭哭啼啼,又悲痛又埋怨。克里斯朵夫不作无用的争辩,公然作出发的准备。
鲁意莎垂头丧气,抑郁,不说话,不吃东西,啼哭。他看着听着,如同受刑,受到良心责备,痛苦得辗转翻侧眠不着。
不够坚强的鲁意莎把心中的痛苦说给了另外两个儿子。结果素来不管母亲的大弟弟洛陶夫马上变成了孝子,当面用长辈的口气教训斥责哥哥,说这是自私自利的兽行。大弟弟被他赶出了家门。鲁意莎在二儿子的煽动下,也说了一些偏激的话埋怨克里斯朵夫,认为他忤逆。他急了,母子两人说了些难堪的话。至此为止还犹豫的克里斯朵夫下了决心,加紧出发。
彼此生气的母子两人不大说话,冷冰冰的,不声不响地吃饭。他们的心里都痛苦得像受着毒刑。
临近出发的一个晚上,母亲嚎啕着扑过来勾住他的脖子,哭着央求他别走。母亲的话让他心都碎了。第二天早上,他去见母亲,哭了。两人一起哭着,痛苦着。他很母亲说不走了。
克里斯朵夫不再提离家的话,但心绪恶劣,抑郁不欢。母亲明知原因,却又笨拙地去磨他,惹他气恼。他跟母亲的性情多么不同啊!他的心腹话跟母亲之间隔了一道万里长城。
母亲做的很多小事情也让他不痛快,他觉得和母亲格格不入。母亲的嘴碎,重复唠叨街坊上的闲话,搬出他幼年时代的无聊事儿,……。母亲仍视他为小孩子,他也只能听其摆布,也把自己当作一个小孩子。
与旁人隔离的母子俩,即使忍着不说,心里也经常彼此怪怨,他们每天都在受罪。这种不上不下的局面被一件不幸的偶然事件解决了,帮他们跳出了互相争持的苦海,如此说,也算一件幸事。
? 十月里一个星期日的下午,天气很好。整日苦闷在家的克里斯朵夫想去野外散散心。近两日,与母亲关系冷淡,本想不辞而别,又怕母亲不高兴,迈出房门的脚又回来,到母亲房间作别。母亲正坐在椅子上一无所思地看着窗外。几秒钟的道别之后,他就离开了母亲。真的永远的离开了。
最近一段,他经常到城外的一个村子附近散步,因为有一个叫洛金的乡下姑娘吸引着他。他也只是在不远处盯着人家看一会儿,过后又一言不发地走开。村子里的人只把他当笑柄,谁也不在乎。
这天是村里的一个节日。村里好多人,尤其年轻人,都在一个客店里边跳舞喝酒,当然,洛金姑娘也在。克里斯朵夫静坐旁侧,看她们跳舞。
时间不早了,他起身正准备离开时,闯进来十几个兵。人们开始不安,小心翼翼地避让,他们蛮横地赶走村民,抢占坐位。动作慢的老人,被他们掀翻在地,爬起来还向他们连声道歉。这些大兵的班长,一个恶棍醉鬼,猖狂地更是无法无天。肆无忌惮地羞辱在场的男女老少,而人们只作不听见。
这些兵的所为让克里斯朵夫怒火中烧,却也不满村民们的任人凌辱,毫无反抗。不过,他不想惹事,开门想走。就在此时,那些喝了酒的士兵强行要和姑娘们跳舞,而她们的舞伴却毫无反抗。那个无赖班长看上了洛金姑娘,可这是一位有胆量有脾气的姑娘。她骂他,拳打脚踢地反抗。姑娘又岂是对手?她被打了一个嘴巴。见此情景,克里斯朵夫推开众人挤过来,出其不意背后给了这位班长一巴掌。打斗开始了,村民们也醒来了,全场混战。最后,村民得了胜。他们的人伤无大碍。而士兵被打趴下三个重伤。终于积怨发泄,耻辱洗雪。
村民们先是高兴,争着夸自己勇敢。接着开始害怕,又互相埋怨,怕人家来找后帐。后来,所有村民的怒气对准了为了他们而打的克里斯朵夫,不让他走,说罪责全在他。
经常受到兵痞欺辱的村民,让人同情,是多么可怜;欺善怕恶,胆小如鼠,不敢担责,恩将仇报,为了自己,不惜出卖朋友的村民,又多么可恶。
还好有洛金。她,爱恨分明,敢说敢当。痛斥在场的爷们儿是胆怯鬼,没有骨头的东西。争执的最后结果,克里斯朵夫也同意认可,兵痞不会放过他,他必须立即逃过边境去。就这样,由洛金的男朋友即刻护送他越过边境,洛金带着他的便条,去城里将他的这些变故告诉他的妈妈。
渴望逃离故土的克里斯朵夫真的离开了家的牢笼,置身异国他乡时,又觉得心碎肠断。令他厌恶到逃离,又让他留恋不舍的,都是故土。它是你永远的母亲:你在她心中睡过,在她怀里躺过,深深的印着她的痕迹;而她也保存着我们的梦想,我们的苦乐过去,和我们爱过的人的骸骨。
神思恍惚间,似乎不知道身在何处,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今夕何夕。他从身外看着自己,从极远的时空看着自己。他的克拉夫脱家族,独立不羁,精神骚乱。受到放逐,流浪四方却又不舍心中那片故土。
他在异国车站等来了母亲的回信。不敢打开,怕看到母亲如泣如诉的责备。结果,母亲让他“别为了我难过”,并且自责“不该自私自利把你留在家里”。母亲被迫放手,心中也想明白了。克里斯朵夫释怀了许多,却也是五味杂陈,潸然泪下。
看着巴黎方向阴沉沉的天空,克里斯朵夫好不悲伤,可他“非这样不可”。他在向巴黎求救。
黯淡的雾越来越浓。火车开了。下雨了。天黑了。
妈妈曰:
被挫折和痛苦扭曲变形,再被无情地摔倒在地的人们,一部分会象哈斯莱一样,似乎已看透了社会的丑恶,悲观厌世消极,萎靡不振,对人生失望透顶,常常是怨气满腹,怨声载道。内心漠然,一脸不屑,含讥带讽。曾经年轻热情滚烫的心,世风冷雨之后,犹如被一盆冷水浇灭的熊熊燃烧的木炭,一脸焦黑,余烟叹息。
一部分会象苏兹老人那样,挣扎于人生的痛苦,甚至有时“痛苦得心如刀割”,虽然如此,他们也没有太多的忧郁,而是原谅他人的不理解和无礼无视,心中依然充满着对世界爱的热情,美好的事物依旧会让他们激动得热泪盈眶。相较于哈斯莱,柔弱多病的苏兹老人的精神更坚韧,痛苦没能将其压倒,使其窒息,他要努力不困于其中,去超越痛苦。
而能够像高脱弗烈特舅舅那样超脱世俗,悠然于痛苦艰难的人,想必是极少的吧。高脱弗烈特,一个社会最低层的行贩,奔波四方,生活的不易可想而知。对他人的取笑,冷嘲热讽,冷言冷语,却处之泰然,毫无痛苦的反应,且还报以淡然的笑容。他的超然自适,应该不是自我麻醉式的无奈,而是长期浸泡于生活的苦涩之后的彻悟。对人性之恶,他的反应不是厌恶憎恨,而是大悲悯和同情。他超拔于世俗,冷眼人间,恬静地接受一切,爱一切,带给精神彷徨痛苦的人以内心平静和风轻云淡式的心灵抚慰。
纷纷扰扰的人世间,没有哪个人没有烦恼,正如佛语所云之苦海无边。可也须记着人们常说的人有悲欢离合,天有阴晴圆缺,今日虽有离之悲,勿忘昨日也曾合之欢;今日阴天,明日晴。
姑且烦恼痛苦吧,不管是别人塞给的,还是无事自寻的,因为我们大多数都是不免俗的俗人。不过,即使再大的烦恼,也不要忘了给自己找个放下的理由,原谅别人,也宽容自己。这边恨透了烦透了愁云密布,转过脸就要爱,就要阳光灿烂。
? 有阳光,生命才生机无限。放下烦恼痛苦,原谅他人,自己才有生机。
20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