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也是一种美,
春天因没有果实才有了花的璀璨,
夏天因少了凉爽才有了火一般的热情,
秋天因少了绿色才有了红叶的灿烂,
冬天因少了生气才有了雪的洁白。
早晨因太阳没有升起才有了晨曦,
黄昏因太阳落山才有了夕阳,
晚上因有圆缺才有了月牙,
下雨因有了雨滴才有了伞朵,
雾天因少了阳光才有了朦胧。
爱情因有了碰撞才产生激情,
生活因有了困苦才知甘甜,
工作因有了矛盾才获得成功,
维纳斯因有了断臂才登上艺术高峰,
我的学生也因少了睿智才更显纯情。
事物本身都是残缺的,
然而残缺更显其美的质朴。
完好无损、十全十美,
只是一种虚幻的梦境。
如果所有的都那么完美,
那么好与坏,美与丑,幸与不幸,
就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只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
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美的形式的纷呈。
爱他们吧,
智残不是他们的过错,
是因为上帝的不公!
爱他们吧,
抛弃他们是在亵渎自己的心灵!
让我们都来做一棵大树,
为他们的生活撑起一片爱的绿蓬。
参考资料:
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创作者创造艺术品的原意时想要得到完美,这个完美可以粗浅地理解为完整,最早(n千年以前)他们对于所谓残缺美并不是很能融会贯通。当他们的作品留下来之后,经过自然与人为的化损,在后人看起来有一种非常的美,这就像原本滑润的碑刻在风蚀斑驳中体现出了苍劲浑厚的美,断了胳膊的MM增加了另一种说不出的美。其实这种所谓的残缺美只是人们心里对“完美”的追求的一种表现,注意,这里的完美不是完整,因为人的审美脑瓜已经经过几千百年的进化了,他们看到不完整的笔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它填补完美,看到没了胳膊的MM也掏空自己的脑袋想装上去,当补不出来或装不上去的时候,他就感叹说:唉,太美了,太让人想象了,怎么想都想象不出,这件艺术品真是太艺术了。于是后来的人们或许是真的看到这里面体现出了一种美,就最大限度地利用人们的想象力来使自己的作品完美;亦或有些人为了取巧,把东西弄残了来弥补自己功力与思想的不足。也就有了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残缺美。
残缺有美有不美,美的如上所说,不美的,如圆明园,它或许更多地是一种心情、心理上的缺憾吧。从这里也可知道,欣赏残缺美你得知道缺了什么,不知道缺了什么很难觉得作品美。就像一位书法家看到敦煌残纸,它会想像出一笔一画的动势,普通人则只当是残字而已;一个不了解中国文化审美的人看到圆明园,他只能看到一堆瓦砾,美从何来?而熟悉中国文化审美的人看时则可填补出所缺的东西,了解这一段惨痛历史的有爱国心的中国人看圆明园,当又是另一种心情。这不知算不逄残缺美,但说是残缺的力量应该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