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身(梵语dharma-ka^ya):属于佛的三身之一,又称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等,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即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真身。也可以认为,是诸佛所证无漏法界之体。
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的菩提分法、佛所得的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 设立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五分法身。谓此无漏的五蕴是佛及阿罗汉自体所持有的五种功德。《遗教经论》(《大正藏》卷二六,第290页中)说:“自今已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所指即是此种法身。而大乘则除外,另以佛的自性真如净法界,称“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那么,在大乘当中,也存在数种说法:(1)唯识学派认为,法身为总相、别相二种。总相法身为三身之总称,即一大功德法身,以五法事理为体。别相法身则指三身中之自性身,以清净法界之真如为体。如《成唯识论》卷十云(《大正藏》卷三一,第57页下)称:“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二转依果皆此摄故……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2)三论学派认为,以真如实相不可得之真空为法身。如《注维摩经》卷三(《大正藏》卷三八,第359页下)所引鸠摩罗什之说:“诸法实相和合为佛,故实相亦名法身”。《胜鬘经宝窟》卷下(本)(《大正藏》卷三七,第68页下)说:“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
(3)《大乘起信论》的观点,旨在阐述自性清净、妄法无体之说,而于论究万法时,以体大、相大、用大等三大来判释众生心,乃至宇宙法界等,例如论及法身说时,即以真如之用大来凸显法身之意义。《大乘起信论》(《大正藏》卷三二,第579页中)称:“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此即立理智不二之法身,而谓诸佛如来即是法身智相身,以其不可思议之用大而随应于众生机缘各异之见闻,令皆得化导之益,故真如之用大乃用即无用而益用无边之妙用。此种法身观点被华严、天台等一乘学派立说采纳。
(4)天台学派的观点,三身相即的佛身观,故此“法身”非仅指遍一切处之如来,而系谓法身即报、应身,报、应身即法身。如《法华经·提婆品》(《大正藏》卷九,第35页中)称:“”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这是其立说的根源。
(5)华严学派认为,十身具足的毗卢遮那法身佛为教主,主张十身(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意生身、相好身、威势身、福德身、法身、智身)相即融摄于法、报、化三身。如《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四(《大正藏》 卷三六,第27页中)首先标示法身佛称:“夫真身寥廓,与法界合其体者……包罗无外,与万化齐其用者……穷源莫二”。另外有“即三身即十身者,若以佛身上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意生身,即三身中化身摄也;相好身、威势身、福德身,义通报化;法身即法身;智身义通三身,局唯报身故,即三是十,即十是三。若约融三世间十身,即三身者,如来身通三身,智身亦通三身,法身、虚空身即法身,余六通法化,法身体故,随物应国土等故”。
(6)真言学派,以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为大日如来之法身,又称法界身、六大法身。此六大法身具有本来色相,能以言语说法。此外,自性、受用、变化、等流四身皆称为法身,加六大法身,则称五种法身。